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英语学习的三个步骤——词汇学习,句型学习和语篇学习入手,阐述了在高中学习阶段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词汇、句型、语篇、情景、紧密结合
A学生捧着牛津词典猛背单词,关键时刻脑海中仍搜索不到可用词汇;B学生捧着生词遍地的英文小说,猛查单词,几分钟后遭遇到同一个生词,依然陌生,只好翻开字典再查一次;C学生焚膏继晷地攻克语法书,语法水平却始终不见长;D学生把英文900句倒背如流,处于语言情景中,依旧无法脱口而出……由于方法的偏差,他们事倍功半,厌学怕学,把英语当成“拦路虎”。事实上,英语学习从来都不是件难事,只要方法正确,而最好的语言习得方式就是在情景中培养。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学习单词不能脱离句子,学习句子也不能脱离文章。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在语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个单词,一句话,一篇文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语法,机械地记忆单词,背诵句子,而是为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使语言的输出综合化、情景化,我们就应该在语言的输入上下功夫。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单词、语法、句子、文化背景等完全切分,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而应该把这些元素整合起来,在语言输入的时候就把它们系统化地紧密结合。
首先,这一切的把握都始于对单词的了解和驾驭。高中生的词汇量理应是相当可观的,却常出现无法信马由疆的状况,在真实语境下窘困地一个词也想不起来。学习语言的第一个关卡是单词的记忆,如何更好地记忆单词呢?根据心理学的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人类对刚学习的知识遗忘最快,然后遗忘速度趋缓。为此,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巩固刚学知识,并且进行大量的循环。我们不能像A 学生漫无目的地硬啃词典,简单地机械化重复;也不能像B学生不注重复习,放任已学知识从自己身边“逃跑”,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循环。比如,以每周为一个单位时间,周一学20个单词;周二先复习第一天的旧词汇,再学15个新词;周三复习第一二天的新词,再学12个新词;周四复习前三天的新词,再学10个单词;周五复习前四天的新词,再学8个新词;周六和周日巩固本礼拜的新词及复习上礼拜的新词。这样,在接触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复习旧知识。我们也一定要注意“温故而知新”,使相关知识不断地被强化、巩固,同时加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只有这样,在真实语境中我们才能以最快的反应速度,联想到所需的单词,为运用单词做好积极的铺垫和充分的语言材料准备。
其次,在掌握了一定词汇量之后,我们就可以向句型学习进军了。句型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中心环节,上承字、词,下启段落、篇章,在孤立的单词和情景化的表达中扮演了造桥者的角色。初学者可先尝试着背诵英语900句等常用语,这部分句子简单易懂,使用频率高。但切勿像D同学那样,死记硬背,切割了句子和语境的联系,到了真实语境仍然束手无策。在日常生活的每分钟,每秒钟,我们都处于一定的情景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机会演练实战能力。就算找不到懂英语的人来对话交谈,至少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将之译成英文,夯实战备力量。待日后“真枪实弹”的作战中,我们就能有的放矢,迅速在脑海中搜索到我们所需的句子,并表达成句。我们也一定要注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擅于将有限的知识运用于无限的情景中。要做到这点,句法的学习也是相当必要的。高中教材的讲解中,句法分析占很大比重。上课时认真听讲,有助于精读句法,深入了解句子的构造。而对于一些下课后仍一知半解的句法,我们应该反复练习,熟悉它,直至掌握它。熟知句法,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造句的能力,才能真正拥有把单词变成句子的能力。而在我们分析句法,研究句法的过程中,我们又同时复习了单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认、感受了它的意义和用法,牢牢地加深了单词印象。
最后,在我们掌握了词汇和句子等“佐料”以后,我们就可以“烹调”出“营养”丰富的语篇了。在某种意义上,语篇的输出就是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子。形式主要有两种,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要在实际情景中顺利表达出我们的想法,除了嘴巴善于表述以外,脑子也要进行第一时间的反应。这两种表达方式不是孤立的,应当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书面表达时,由于时间较充裕,我们可以构造出更多的表达方式,用多个近义词表达,丰富词汇量;适当运用从句及其它特殊句型,错综长短句,丰富句子的结构变化;升华话题主旨,深掘内涵,争取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口头表达则更需要我们的临场反应,思考反冲间隔短暂。在口头表达之后,再整理成文,可以添加新鲜的表达方式并深化主旨;而在书面表达之后,再进行口语交流,则可以使交流更顺畅更深入。
语言学习三步曲,词语,句子,语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们一定要善于将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联,勤于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以待切实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尹刚 2004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词汇、句型、语篇、情景、紧密结合
A学生捧着牛津词典猛背单词,关键时刻脑海中仍搜索不到可用词汇;B学生捧着生词遍地的英文小说,猛查单词,几分钟后遭遇到同一个生词,依然陌生,只好翻开字典再查一次;C学生焚膏继晷地攻克语法书,语法水平却始终不见长;D学生把英文900句倒背如流,处于语言情景中,依旧无法脱口而出……由于方法的偏差,他们事倍功半,厌学怕学,把英语当成“拦路虎”。事实上,英语学习从来都不是件难事,只要方法正确,而最好的语言习得方式就是在情景中培养。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学习单词不能脱离句子,学习句子也不能脱离文章。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在语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个单词,一句话,一篇文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强调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语法,机械地记忆单词,背诵句子,而是为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使语言的输出综合化、情景化,我们就应该在语言的输入上下功夫。在“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单词、语法、句子、文化背景等完全切分,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而应该把这些元素整合起来,在语言输入的时候就把它们系统化地紧密结合。
首先,这一切的把握都始于对单词的了解和驾驭。高中生的词汇量理应是相当可观的,却常出现无法信马由疆的状况,在真实语境下窘困地一个词也想不起来。学习语言的第一个关卡是单词的记忆,如何更好地记忆单词呢?根据心理学的艾宾浩斯遗忘规律,人类对刚学习的知识遗忘最快,然后遗忘速度趋缓。为此,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巩固刚学知识,并且进行大量的循环。我们不能像A 学生漫无目的地硬啃词典,简单地机械化重复;也不能像B学生不注重复习,放任已学知识从自己身边“逃跑”,我们要不断总结,不断循环。比如,以每周为一个单位时间,周一学20个单词;周二先复习第一天的旧词汇,再学15个新词;周三复习第一二天的新词,再学12个新词;周四复习前三天的新词,再学10个单词;周五复习前四天的新词,再学8个新词;周六和周日巩固本礼拜的新词及复习上礼拜的新词。这样,在接触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复习旧知识。我们也一定要注意“温故而知新”,使相关知识不断地被强化、巩固,同时加强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只有这样,在真实语境中我们才能以最快的反应速度,联想到所需的单词,为运用单词做好积极的铺垫和充分的语言材料准备。
其次,在掌握了一定词汇量之后,我们就可以向句型学习进军了。句型学习,是语言学习的中心环节,上承字、词,下启段落、篇章,在孤立的单词和情景化的表达中扮演了造桥者的角色。初学者可先尝试着背诵英语900句等常用语,这部分句子简单易懂,使用频率高。但切勿像D同学那样,死记硬背,切割了句子和语境的联系,到了真实语境仍然束手无策。在日常生活的每分钟,每秒钟,我们都处于一定的情景中,我们要善于利用机会演练实战能力。就算找不到懂英语的人来对话交谈,至少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将之译成英文,夯实战备力量。待日后“真枪实弹”的作战中,我们就能有的放矢,迅速在脑海中搜索到我们所需的句子,并表达成句。我们也一定要注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擅于将有限的知识运用于无限的情景中。要做到这点,句法的学习也是相当必要的。高中教材的讲解中,句法分析占很大比重。上课时认真听讲,有助于精读句法,深入了解句子的构造。而对于一些下课后仍一知半解的句法,我们应该反复练习,熟悉它,直至掌握它。熟知句法,我们才能真正掌握造句的能力,才能真正拥有把单词变成句子的能力。而在我们分析句法,研究句法的过程中,我们又同时复习了单词,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认、感受了它的意义和用法,牢牢地加深了单词印象。
最后,在我们掌握了词汇和句子等“佐料”以后,我们就可以“烹调”出“营养”丰富的语篇了。在某种意义上,语篇的输出就是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词汇和句子。形式主要有两种,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要在实际情景中顺利表达出我们的想法,除了嘴巴善于表述以外,脑子也要进行第一时间的反应。这两种表达方式不是孤立的,应当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书面表达时,由于时间较充裕,我们可以构造出更多的表达方式,用多个近义词表达,丰富词汇量;适当运用从句及其它特殊句型,错综长短句,丰富句子的结构变化;升华话题主旨,深掘内涵,争取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口头表达则更需要我们的临场反应,思考反冲间隔短暂。在口头表达之后,再整理成文,可以添加新鲜的表达方式并深化主旨;而在书面表达之后,再进行口语交流,则可以使交流更顺畅更深入。
语言学习三步曲,词语,句子,语篇,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我们一定要善于将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联,勤于在真实情景中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以待切实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尹刚 2004 《给英语教师的101条建议》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