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语习得是一个渐受研究者关注的独立研究领域。学习者在三语学习过程中易受母语及已学外语负迁移的干扰,合理的策略可以帮助教学双方规避此问题。本文对上海电机学院外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以语言负迁移对三语学习者的实际影响与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减少负迁移干扰,提升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高校外语学生;三语习得;语言负迁移
一、引言
受制于一定的规则的,既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称之为语言,它服务于人类交流。在20世纪的40-50年代,迁移这一术语被Fries和Lado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即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即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又叫母语迁移)。[1]语言迁移的影响是指,当学习者已经对一种或多种语言了解、熟悉且敏感时,之后所学习的其他语言都会受到已学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多语习得中表现为正负两种迁移。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通之处会促进该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可理解为母语的干扰。唐承贤教授曾言,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的系统本身具有不同,被学习者误以为是相同的而导致了语言负迁移的发生。[2]总的来说,在第二语言或是第三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有相似之处的知识比较容易学得,反之那些与母语有不同之处的知识则易产生混淆难以学得。
三语习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划为二语习得的一个分支,语言学者专家关注较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各国人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外语学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也成为人类跨越国界进行沟通的桥梁。全世界学习第三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对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三语习得逐渐成了语际影响研究的热点。[3]在此背景和需求下,多语习得研究开始受语言学者的密切关注,因而三语习得研究也逐渐区分于二语习得,发展完善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Rimgbom是打开三语习得研究的大门的先驱,他于1987年出版的《第一语言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一书中阐述了其母语芬兰语、二语瑞典语对三语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4]外语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全世界学习多种外语的热潮不断升温。在中国,第二外语(下文简称二外)也是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母语(中文)、前期外语学习(多为英语)和第二外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学生在学习多语种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随着语言迁移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加大,语言迁移现象已成为三语习得研究的中心议题,研究者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也需要开展实际的调查研究,结合语言迁移理论探索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三语习得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相关调查
在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收集了外语类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20名调查研究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其中男生8名,女生12名,均有十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调查结果表明有半数学生认为在第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来自语法的影响,如德语、英语的句型结构与母语中文不尽相同,容易造成混淆;而在日語语境中,主语或者宾语在明显已知时或使用了特殊动词时,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常常被省略,但在中文和英语中,省略主语或者宾语的现象较少;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语音带来了学习上的问题,如英语中的卷舌音和德语中的小舌音的不同,导致朗读中读音错误的现象;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词汇的影响是在二外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如德语中名词无论位于句首、句中还是句末都需要大写,以及一些单词过于相似,造成书写混淆,如名词“茶”,英语单词是tea,德语单词则是Tee。
进一步的问卷调查聚焦外语学习中存在的语言正负迁移现象及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状况,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二年级至四年级英语、德语专业共有121名学生参与调查。调查问卷设有问答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共计发放问卷121份,得益于学院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帮助,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参与问卷调查的121名本科生中包含二年级67人,三年级48人,毕业班6人,英语专业学生与德语专业学生数为4:6。德语专业参与调查人数较多,故选择第二外语为英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9.5%,日语占比16.53%位居第二,德语10.74%,法语13.22%,西班牙语0%。
调查结果显示,在121名受访学生中,38.84%认为二外课程学习难度较大;0.67%认为二外学习非常困难;有九分之一的人对自身学习状况不满意。每周近90%的学生在课外用于专业外语学习的时长超过2小时,33%的学生每周用于二外学习的时长超过2小时,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二外学习的重视程度稍有欠缺。
二外学习对专业外语和母语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即多语言学习的正负迁移现象。在问卷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二外学习对本专业外语学习没有积极影响,而半数人认为积极影响是外来词的引用方便词汇记忆。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二外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同时存在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正负迁移现象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
根据调查结果和多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在第三阶段的调查中,研究者对7名三年级德语专业学生(其中包含“学优生”5名,“学困生”2名)和一位二外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对问卷体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地提问后,研究者收集了学优生二外学习建议和学困生二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参访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四类:1)外语学习断档,难以捡起;2)单词拼写混淆;3)德语课时数远远多于二外;4)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德语。而在学习方法与对策方面,受访学生也共分享了避免多语言学习混淆的几类方法。同时,受访者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有效规避多种语言同时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参与座谈的教师表示,多种外语同时学习的过程中,会在课堂提问时听到“陌生”的读音,在作业批改时看到一些“奇怪”的单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学生考试期间、尤其是国家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者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出现,无疑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影响。 多种外语同时学习的过程中,语言之间产生的各种影响会随着语言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加强,问卷和访谈反映出学生在三语学习过程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如单词拼写混淆、语音混淆、语法混乱、两种语言无法共同学习和转换以及语感丢失现象等。多种语言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外语专业大学生而言,语言的相似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新语言时的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快接纳新语言、适应新的学习状态,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相似性则会给双语甚至是多语种语言的学习带来干扰,也会给任课教师带来一些困扰。
三、克服三语学习负迁移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调查中发现的三语习得问题和外语学优生分享的有效学习方法,结合克拉申及Swain提出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者提供以下学习策略供高校外语类学生及教师参考。
1、加大语言输入力度
按照克拉申的理论和Swain在1986年提出的语言输出理论,简单来说,输入是无法自主转化为输出的,只有经过语言学习者理解、吸收同时伴随实践,才能被内化和掌握转变为可理解输出。而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能达到流畅的沟通,所有语言学习者在已习得掌握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口语和书面两方面的练习,能不断产出目的语的可理解输出,使其口语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5]因此,在外语自主学习过程中,高校学生应调整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及输出的能力,主动运用语言口语技能进行交际并抓住尽可能的机会主动进行有效的可理解语言输出。根据参访学生的方法总结,除了每周口语课及听说课上的口语练习,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听外语音频,如新闻类的英语广播,并进行反复跟读训练,通过提升语言输入量来提高可理解语言输出。
2、改变学习思维模式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词汇迁移和语法迁移都属于最基础的语言能力的迁移,而语言思维迁移则属于语言能力基础上更高一级的台阶。人所处的环境背景和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与人的思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只有通过更加漫长的时间和更有深度的文化浸入才能达到语言思维的完全迁移。[3]为避免长期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学习时,应当主动改变学习思维模式,提高目的语学习效率。[6]以英语学习为例,将英语内容与汉语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英语内容侧重思维前端、汉语内容侧重思维后端。也就是说,突出事实与结论,而后采取相关的论述,对事实经过进行分析就是英语逻辑思维的表达方式。[7]举个简单的例子,汉语中通常说“树上有一个苹果”,英语则表述为“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ree”,先指明“有一个苹果”,然后“在哪有一个苹果”放到主干句的后面作地点状语。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当尝试转变传统的中文思维,突破母语负迁移的思维约束,以此达到克服语言负迁移的目的。参访学生也表示增加外语原著的阅读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在授课前选择播放优美的外语歌曲、趣味性较强的外语短片、添加课外补充阅读材料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加强目的语的输入,有效培养多语思维。
3、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语言迁移中的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学习者在进行言语行为时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其原因就是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了交流。[8]比如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同英语、德语在寒暄语言的表达上各具特色,汉语通常是“吃饭了吗”,英语中为“ How are you”,德语中说“ Wie geht es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外语交际是不可或缺的,培养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可帮助学习者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这也是外语的现实价值。因此,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内容学习时,应当秉承开放包容的学习意识,主动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提升外语学习的文化视野,这也能快速有效的克服由母语或已外语带来的负迁移现象。观看外语电影和电视剧、摘抄外语歌词和学唱外语歌曲能有效加深对目的语文化习俗的了解。
四、结论
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是全方位的迁移,对于每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不仅有积极的语言正迁移的存在,也会有不可避免的语言负迁移现象。研究调查发现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三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语言负迁移问题主要是词汇、语音、语法三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该些现象的存在并在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特定且适用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法来尽可能减少语言负迁移现象对外语教学与习得的干扰,从而达到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ack C. Richards / Richard W. Schmidt.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2010.
[2]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05):37-42.
[3]魏亞丽,彭金定.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36(01):119-125.
[4]杨煌婷,徐蓉.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9):76-77.
[5]陈奕曼. 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和中国英语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09):164-166.
[6]崔莹莹.基于多维视角的语言迁移研究[J].高教论坛.2018,(05):82-83.
[7]杨仕学,任凤伟.语言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2009,2(02):262-264.
[8]于志强.试论语言负迁移中的文化负迁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02):96-97.
本文为2020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外语专业大学生多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B1-0288-20-016-11-1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上海电机学院 201306)
关键词:高校外语学生;三语习得;语言负迁移
一、引言
受制于一定的规则的,既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系统称之为语言,它服务于人类交流。在20世纪的40-50年代,迁移这一术语被Fries和Lado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即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即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又叫母语迁移)。[1]语言迁移的影响是指,当学习者已经对一种或多种语言了解、熟悉且敏感时,之后所学习的其他语言都会受到已学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多语习得中表现为正负两种迁移。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的相通之处会促进该目标语的学习,此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可理解为母语的干扰。唐承贤教授曾言,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的系统本身具有不同,被学习者误以为是相同的而导致了语言负迁移的发生。[2]总的来说,在第二语言或是第三语言习得中那些与母语有相似之处的知识比较容易学得,反之那些与母语有不同之处的知识则易产生混淆难以学得。
三语习得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被划为二语习得的一个分支,语言学者专家关注较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各国人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外语学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外语也成为人类跨越国界进行沟通的桥梁。全世界学习第三种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对三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三语习得逐渐成了语际影响研究的热点。[3]在此背景和需求下,多语习得研究开始受语言学者的密切关注,因而三语习得研究也逐渐区分于二语习得,发展完善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Rimgbom是打开三语习得研究的大门的先驱,他于1987年出版的《第一语言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一书中阐述了其母语芬兰语、二语瑞典语对三语语言习得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与研究。[4]外语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全世界学习多种外语的热潮不断升温。在中国,第二外语(下文简称二外)也是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由于母语(中文)、前期外语学习(多为英语)和第二外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学生在学习多语种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随着语言迁移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加大,语言迁移现象已成为三语习得研究的中心议题,研究者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也需要开展实际的调查研究,结合语言迁移理论探索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三语习得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相关调查
在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研究者收集了外语类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20名调查研究对象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其中男生8名,女生12名,均有十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调查结果表明有半数学生认为在第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来自语法的影响,如德语、英语的句型结构与母语中文不尽相同,容易造成混淆;而在日語语境中,主语或者宾语在明显已知时或使用了特殊动词时,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常常被省略,但在中文和英语中,省略主语或者宾语的现象较少;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语音带来了学习上的问题,如英语中的卷舌音和德语中的小舌音的不同,导致朗读中读音错误的现象;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词汇的影响是在二外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如德语中名词无论位于句首、句中还是句末都需要大写,以及一些单词过于相似,造成书写混淆,如名词“茶”,英语单词是tea,德语单词则是Tee。
进一步的问卷调查聚焦外语学习中存在的语言正负迁移现象及学生学习第二外语的状况,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二年级至四年级英语、德语专业共有121名学生参与调查。调查问卷设有问答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共计发放问卷121份,得益于学院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帮助,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参与问卷调查的121名本科生中包含二年级67人,三年级48人,毕业班6人,英语专业学生与德语专业学生数为4:6。德语专业参与调查人数较多,故选择第二外语为英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59.5%,日语占比16.53%位居第二,德语10.74%,法语13.22%,西班牙语0%。
调查结果显示,在121名受访学生中,38.84%认为二外课程学习难度较大;0.67%认为二外学习非常困难;有九分之一的人对自身学习状况不满意。每周近90%的学生在课外用于专业外语学习的时长超过2小时,33%的学生每周用于二外学习的时长超过2小时,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二外学习的重视程度稍有欠缺。
二外学习对专业外语和母语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即多语言学习的正负迁移现象。在问卷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二外学习对本专业外语学习没有积极影响,而半数人认为积极影响是外来词的引用方便词汇记忆。三分之二的同学认为二外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同时存在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正负迁移现象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
根据调查结果和多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信息反馈,在第三阶段的调查中,研究者对7名三年级德语专业学生(其中包含“学优生”5名,“学困生”2名)和一位二外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对问卷体现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地提问后,研究者收集了学优生二外学习建议和学困生二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参访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四类:1)外语学习断档,难以捡起;2)单词拼写混淆;3)德语课时数远远多于二外;4)学习状态始终保持在德语。而在学习方法与对策方面,受访学生也共分享了避免多语言学习混淆的几类方法。同时,受访者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有效规避多种语言同时学习时产生的问题。参与座谈的教师表示,多种外语同时学习的过程中,会在课堂提问时听到“陌生”的读音,在作业批改时看到一些“奇怪”的单词,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学生考试期间、尤其是国家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者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出现,无疑会对学生的成绩造成影响。 多种外语同时学习的过程中,语言之间产生的各种影响会随着语言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加强,问卷和访谈反映出学生在三语学习过程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如单词拼写混淆、语音混淆、语法混乱、两种语言无法共同学习和转换以及语感丢失现象等。多种语言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外语专业大学生而言,语言的相似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其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新语言时的陌生感,帮助学生更快接纳新语言、适应新的学习状态,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相似性则会给双语甚至是多语种语言的学习带来干扰,也会给任课教师带来一些困扰。
三、克服三语学习负迁移的策略和方法
基于调查中发现的三语习得问题和外语学优生分享的有效学习方法,结合克拉申及Swain提出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者提供以下学习策略供高校外语类学生及教师参考。
1、加大语言输入力度
按照克拉申的理论和Swain在1986年提出的语言输出理论,简单来说,输入是无法自主转化为输出的,只有经过语言学习者理解、吸收同时伴随实践,才能被内化和掌握转变为可理解输出。而语言输出的目的是为了能达到流畅的沟通,所有语言学习者在已习得掌握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口语和书面两方面的练习,能不断产出目的语的可理解输出,使其口语和写作水平不断提高。[5]因此,在外语自主学习过程中,高校学生应调整所接受的语言输入及输出的能力,主动运用语言口语技能进行交际并抓住尽可能的机会主动进行有效的可理解语言输出。根据参访学生的方法总结,除了每周口语课及听说课上的口语练习,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听外语音频,如新闻类的英语广播,并进行反复跟读训练,通过提升语言输入量来提高可理解语言输出。
2、改变学习思维模式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词汇迁移和语法迁移都属于最基础的语言能力的迁移,而语言思维迁移则属于语言能力基础上更高一级的台阶。人所处的环境背景和所接受的文化熏陶与人的思维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只有通过更加漫长的时间和更有深度的文化浸入才能达到语言思维的完全迁移。[3]为避免长期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学习时,应当主动改变学习思维模式,提高目的语学习效率。[6]以英语学习为例,将英语内容与汉语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知,英语内容侧重思维前端、汉语内容侧重思维后端。也就是说,突出事实与结论,而后采取相关的论述,对事实经过进行分析就是英语逻辑思维的表达方式。[7]举个简单的例子,汉语中通常说“树上有一个苹果”,英语则表述为“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tree”,先指明“有一个苹果”,然后“在哪有一个苹果”放到主干句的后面作地点状语。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当尝试转变传统的中文思维,突破母语负迁移的思维约束,以此达到克服语言负迁移的目的。参访学生也表示增加外语原著的阅读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也可以在授课前选择播放优美的外语歌曲、趣味性较强的外语短片、添加课外补充阅读材料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加强目的语的输入,有效培养多语思维。
3、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语言迁移中的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学习者在进行言语行为时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不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其原因就是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了交流。[8]比如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同英语、德语在寒暄语言的表达上各具特色,汉语通常是“吃饭了吗”,英语中为“ How are you”,德语中说“ Wie geht es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外语交际是不可或缺的,培养流利的外语表达能力可帮助学习者解决很多现实问题,这也是外语的现实价值。因此,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内容学习时,应当秉承开放包容的学习意识,主动了解目的语的文化,提升外语学习的文化视野,这也能快速有效的克服由母语或已外语带来的负迁移现象。观看外语电影和电视剧、摘抄外语歌词和学唱外语歌曲能有效加深对目的语文化习俗的了解。
四、结论
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是全方位的迁移,对于每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不仅有积极的语言正迁移的存在,也会有不可避免的语言负迁移现象。研究调查发现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三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语言负迁移问题主要是词汇、语音、语法三个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该些现象的存在并在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特定且适用的教学理念与学习方法来尽可能减少语言负迁移现象对外语教学与习得的干扰,从而达到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Jack C. Richards / Richard W. Schmidt.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2010.
[2]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05):37-42.
[3]魏亞丽,彭金定.三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36(01):119-125.
[4]杨煌婷,徐蓉.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09):76-77.
[5]陈奕曼. 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和中国英语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09):164-166.
[6]崔莹莹.基于多维视角的语言迁移研究[J].高教论坛.2018,(05):82-83.
[7]杨仕学,任凤伟.语言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安徽文学.2009,2(02):262-264.
[8]于志强.试论语言负迁移中的文化负迁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02):96-97.
本文为2020年度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外语专业大学生多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项目编号:B1-0288-20-016-11-115)的部分研究成果。
(上海电机学院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