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酒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着较为丰富的意义,在古典诗词当中也经常出现,分析酒的审美意蕴对于理解诗词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從目前的古典诗词分析来看,酒出现的场所不同,其情感表达和寄托会具有差异,具体的作用表现也会有所差别。基于此,本文就“酒”在诗词当中的作用进行全面的探讨,目的是为诗词理解提供帮助。
关键词:酒;诗词;作用
作者简介:赵光昕(2000.1-),女,汉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2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诗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和理解诗词可以发现我国文化当中更多的亮点。就目前的诗词研究来看,作者在自己情感表达的时候,常常会借助具有审美意蕴的对象,而“酒”就是被经常借助的对象之一。从现阶段的诗词研究结果来看,“酒”在诗词中可以表现愁、可以表现喜,可以在交际场所助兴,也可以在送别中出现。简而言之,“酒”的寓意丰富,审美多样,其在诗词当中的作用体现也较为多样。
一、“酒”的愁绪表达
“酒”在古典诗词当中出现,最常见的作用就是对作者的愁绪进行抒发。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酒精可以麻痹人的大脑以及神经,使其的思考变慢,甚至是出现意识上的空白,所以利用“酒”的麻痹作用,可以暂时地摆脱烦心的现实,达到消愁的作用。在古典诗词的阅读中,经常可以看到借酒消愁的例子,诗仙李白在诗中曾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从这句诗的理解来看,意思是说用酒来进行自我的麻痹,使愁绪得以忘却,只会在酒醒的时候愁上加愁。换言之,“酒”并不是纾解愁绪的最佳方法。虽然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认知觉悟,但是他也做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举动,由此可见,即使知道借酒无法消愁,诗仙李太白还是喜欢用酒来进行愁绪的排解。
不仅仅是诗仙李白会用酒来纾解愁绪,其他的文人也会。欧阳修在《苏幕遮》中写道“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句诗中,“酒”和“愁”的交融,使得情绪有了更深的表达,因此“泪”成为了情感的爆发。范仲淹也曾在《御街行》中写道“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综合上面的分析发现,“酒”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消愁”作用根深蒂固,所以在古典诗词当中,“酒”的出现往往有表达离愁别绪的作用。
二、“酒”的喜乐作用
“酒”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意蕴丰富,其在古诗词当中的出现,不仅可以表现愁绪,也可以表现喜乐,而就具体的分析来看,“酒”的喜乐作用体现主要是因为其是宴会、雅集必不可少的工具。王羲之与会稽众人在兰亭雅集,“流觞曲水”的现场好不热闹,在这样的场所中,“酒”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喜乐情绪的表达。在我国的传统认知里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思想,说的就是和知己相逢,再多的酒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激动和喜乐之情。孟浩然在诗中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的就是和故人相见,喝酒唠家常的一种愉悦感受。陆游在《游山西村》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两句诗说的是在淳朴的农家,虽然酒浊,但是热情难挡。简言之,在一些高兴的场所,“酒”会用来助兴,会成为一种喜乐情绪的无声代言。
除了在聚会雅集中出现酒,在一些个人喜乐情绪的表达中,“酒”也是常客。此类的表达,最具代表性是的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除此以外,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也是一种将“酒”作为消遣的喜乐表达。
三、“酒”在送别当中的情绪体现
“酒”在古典诗词当中的出现,还往往在送别或者是军营当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壮行”是一种情谊的具象表达,而为了达到“壮”的目的,酒作为了一种必要的工作。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对于前路的迷茫常常会使远行人心生惆怅,所以借酒将这种情绪进行消除,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王维在诗中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对友人的一种关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是大诗人李白在自己即将远游时对践行场面的描写,其中步伐积极乐观的情绪。另外,酒在军营当中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主要是因为喝酒体现豪气,所以在军中出现“酒”,往往会将将士的豪情壮志体现得淋漓尽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都是对军中“酒”的形象的描摹。
结束语:
“酒”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意蕴丰富,积极的分析其在不同的场所出现的作用,这对于古典诗词以及文人的情绪理解有着重要的帮助。基于此,探讨“酒”的审美意蕴并在具体的诗词中理解“酒”的作用,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情绪,也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诗词的主旨。
参考文献:
[1]综合.酒的别称也醉人[J].人才资源开发,2017,01:28.
[2]闫志元.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34.
[3]程珊珊.中国古詩词中酒文化的翻译浅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5):22-25.
[4]张新凌,魏良.诗词林里“酒旗”飘——浅析古诗词里的“酒旗”[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5:127-128.
关键词:酒;诗词;作用
作者简介:赵光昕(2000.1-),女,汉族,辽宁义县人,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高级中学高三2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1
诗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和理解诗词可以发现我国文化当中更多的亮点。就目前的诗词研究来看,作者在自己情感表达的时候,常常会借助具有审美意蕴的对象,而“酒”就是被经常借助的对象之一。从现阶段的诗词研究结果来看,“酒”在诗词中可以表现愁、可以表现喜,可以在交际场所助兴,也可以在送别中出现。简而言之,“酒”的寓意丰富,审美多样,其在诗词当中的作用体现也较为多样。
一、“酒”的愁绪表达
“酒”在古典诗词当中出现,最常见的作用就是对作者的愁绪进行抒发。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酒精可以麻痹人的大脑以及神经,使其的思考变慢,甚至是出现意识上的空白,所以利用“酒”的麻痹作用,可以暂时地摆脱烦心的现实,达到消愁的作用。在古典诗词的阅读中,经常可以看到借酒消愁的例子,诗仙李白在诗中曾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从这句诗的理解来看,意思是说用酒来进行自我的麻痹,使愁绪得以忘却,只会在酒醒的时候愁上加愁。换言之,“酒”并不是纾解愁绪的最佳方法。虽然李白有“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认知觉悟,但是他也做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举动,由此可见,即使知道借酒无法消愁,诗仙李太白还是喜欢用酒来进行愁绪的排解。
不仅仅是诗仙李白会用酒来纾解愁绪,其他的文人也会。欧阳修在《苏幕遮》中写道“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句诗中,“酒”和“愁”的交融,使得情绪有了更深的表达,因此“泪”成为了情感的爆发。范仲淹也曾在《御街行》中写道“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综合上面的分析发现,“酒”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消愁”作用根深蒂固,所以在古典诗词当中,“酒”的出现往往有表达离愁别绪的作用。
二、“酒”的喜乐作用
“酒”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意蕴丰富,其在古诗词当中的出现,不仅可以表现愁绪,也可以表现喜乐,而就具体的分析来看,“酒”的喜乐作用体现主要是因为其是宴会、雅集必不可少的工具。王羲之与会稽众人在兰亭雅集,“流觞曲水”的现场好不热闹,在这样的场所中,“酒”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是喜乐情绪的表达。在我国的传统认知里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思想,说的就是和知己相逢,再多的酒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激动和喜乐之情。孟浩然在诗中写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说的就是和故人相见,喝酒唠家常的一种愉悦感受。陆游在《游山西村》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两句诗说的是在淳朴的农家,虽然酒浊,但是热情难挡。简言之,在一些高兴的场所,“酒”会用来助兴,会成为一种喜乐情绪的无声代言。
除了在聚会雅集中出现酒,在一些个人喜乐情绪的表达中,“酒”也是常客。此类的表达,最具代表性是的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除此以外,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也是一种将“酒”作为消遣的喜乐表达。
三、“酒”在送别当中的情绪体现
“酒”在古典诗词当中的出现,还往往在送别或者是军营当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壮行”是一种情谊的具象表达,而为了达到“壮”的目的,酒作为了一种必要的工作。俗话说“酒壮怂人胆”,对于前路的迷茫常常会使远行人心生惆怅,所以借酒将这种情绪进行消除,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王维在诗中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对友人的一种关怀。“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是大诗人李白在自己即将远游时对践行场面的描写,其中步伐积极乐观的情绪。另外,酒在军营当中的出现频率也较高,主要是因为喝酒体现豪气,所以在军中出现“酒”,往往会将将士的豪情壮志体现得淋漓尽致。“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都是对军中“酒”的形象的描摹。
结束语:
“酒”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意蕴丰富,积极的分析其在不同的场所出现的作用,这对于古典诗词以及文人的情绪理解有着重要的帮助。基于此,探讨“酒”的审美意蕴并在具体的诗词中理解“酒”的作用,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情绪,也能够更加准确的掌握诗词的主旨。
参考文献:
[1]综合.酒的别称也醉人[J].人才资源开发,2017,01:28.
[2]闫志元.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34.
[3]程珊珊.中国古詩词中酒文化的翻译浅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5):22-25.
[4]张新凌,魏良.诗词林里“酒旗”飘——浅析古诗词里的“酒旗”[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05: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