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时代的美术课堂教学倡导以培养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以真实情境和真实性学习任务为基础,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课程评价是衡量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将从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和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构建探索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28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 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上是从国家层面对课程评价做出的明确要求,在具体落实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在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中,尤其是中国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期,传统的把美术课堂作业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一线美术教育实践提出必须要进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实践探索。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 ) 树立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理念
进入核心素养时期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美术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将所学美术核心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和核心所在。
要将课程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课程实施前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单元学习课程评价,要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运用合理评价工具促进美术课程顺利实施。
( 二 ) 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原则
传统的美术课堂仅仅把课堂评价定位在学生完成的一幅美术作品上,美术作品质量的好坏是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依据,现在看来,这是非常片面的。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堂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从课堂准备到课中学习态度、课中参与到作品展示等,这个参与的过程更重要。美术作品只是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很小的一个方面,因此在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中要坚持多元化原则,尽量做好评价的公平和公正。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一)合理量化质性评价
以高一年级美术课程《线条与质感》评价方案为例,在此课程中学生要在12课时内完成6-8页作业研究本与一幅A3纸张的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线条的定义,用马克笔或炭笔直接写生,感悟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体验线条表现的材质效果和情感。
作业研究本30分作业:每单元学生需要完成6-8页作业。根据完成情况酌情扣分。6分研究:借助互联网搜集整理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研究报告。照抄网上资料酌情扣分。8分撰写:用美术术语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有思路有想法。封面设计:要有形式美感,用点、线、面、色基于语言元素进行设计。8分8分美术作品40分构图:构图适中,大小合适线条:线条生动,疏密、穿插质感:不同物体表现出不同质感技巧:技巧嫻熟,灵活运用形式美感:变化统一、对比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创意: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创新精神。6分8分8分8分5分3分理论考试卷20分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张理论考试答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技法实践题学生参与度10分主要针对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与认真程度 (二)运用学习档案袋评价
在美术单元主题性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要经历主题、鉴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档案袋,保存好学习资料,记录学习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学习任务书、研究报告、反映各种技能和特征的资料(如构思设计、创作草图、完成的作品)、工作进度、创作过程日记、对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小论文、自我反思与评价表等。当一个模块的教学或一个学期结束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学习档案袋、各阶段作业和综合表现的得分,或加上对学生的描述性评语,做出终结性评价,恰当地判断学生学业质量水平。
三、总结
中小学美术课程种类丰富,义务教育阶段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普通高中则是由必修模块和选择性模块组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导向,要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要创新设计评价方式,用合理的评价方式促进美术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慧燕.《教学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08.
[2]森林.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浅析[J].教育研究,2000,(3)
作者简介:
姓名:崔建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7年5月
学历:研究生 学位:硕士 职称: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督导学会科研课题“中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与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编号:LJDHKT—20—0091)研究成果 。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28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 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上是从国家层面对课程评价做出的明确要求,在具体落实上出现了诸多问题。在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中,尤其是中国教育进入核心素养时期,传统的把美术课堂作业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十多年的一线美术教育实践提出必须要进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实践探索。
一、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一 ) 树立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评价理念
进入核心素养时期的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美术核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更要关注学生将所学美术核心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美术课程学习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和核心所在。
要将课程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课程实施前教师要明确告知学生单元学习课程评价,要真正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运用合理评价工具促进美术课程顺利实施。
( 二 ) 评价方式的丰富性原则
传统的美术课堂仅仅把课堂评价定位在学生完成的一幅美术作品上,美术作品质量的好坏是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依据,现在看来,这是非常片面的。核心素养时期的美术课堂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从课堂准备到课中学习态度、课中参与到作品展示等,这个参与的过程更重要。美术作品只是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很小的一个方面,因此在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中要坚持多元化原则,尽量做好评价的公平和公正。
二、中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美术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一)合理量化质性评价
以高一年级美术课程《线条与质感》评价方案为例,在此课程中学生要在12课时内完成6-8页作业研究本与一幅A3纸张的美术作品。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线条的定义,用马克笔或炭笔直接写生,感悟线条的粗细、深浅变化,用不同的线条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体验线条表现的材质效果和情感。
作业研究本30分作业:每单元学生需要完成6-8页作业。根据完成情况酌情扣分。6分研究:借助互联网搜集整理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完成研究报告。照抄网上资料酌情扣分。8分撰写:用美术术语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有思路有想法。封面设计:要有形式美感,用点、线、面、色基于语言元素进行设计。8分8分美术作品40分构图:构图适中,大小合适线条:线条生动,疏密、穿插质感:不同物体表现出不同质感技巧:技巧嫻熟,灵活运用形式美感:变化统一、对比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创意: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有创新精神。6分8分8分8分5分3分理论考试卷20分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一张理论考试答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技法实践题学生参与度10分主要针对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与认真程度 (二)运用学习档案袋评价
在美术单元主题性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过程,要经历主题、鉴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档案袋,保存好学习资料,记录学习的全过程。其内容包括:学习任务书、研究报告、反映各种技能和特征的资料(如构思设计、创作草图、完成的作品)、工作进度、创作过程日记、对作品的鉴赏与批评小论文、自我反思与评价表等。当一个模块的教学或一个学期结束时,教师应综合学生学习档案袋、各阶段作业和综合表现的得分,或加上对学生的描述性评语,做出终结性评价,恰当地判断学生学业质量水平。
三、总结
中小学美术课程种类丰富,义务教育阶段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普通高中则是由必修模块和选择性模块组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学科核心素养导向,要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要创新设计评价方式,用合理的评价方式促进美术课程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慧燕.《教学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08.
[2]森林.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浅析[J].教育研究,2000,(3)
作者简介:
姓名:崔建森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7年5月
学历:研究生 学位:硕士 职称:中学一级 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督导学会科研课题“中小学美术教育评价标准与实践探索研究”(课题编号:LJDHKT—20—0091)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