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读本秘妙”,即王国维先生所指出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的语文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创意。读本秘妙具体表现为某种精妙、流畅的语言形式,有趣、动人的故事情节,独特、深刻的思想情感,丰满、感人的人物形象,或者是一波三折的结构脉络……简而言之,读本秘妙就是这一读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读本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这个秘妙是这个读本独有的个性,个性越鲜明,秘妙越精彩。所谓读法决定教法,也决定“导法”,本文基于读本秘妙,提出以下导读教学的策略。
策略一:发挥朗读功效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对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在《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一书中,吉姆·崔利斯指出,朗读法在导读课中担负着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孩子们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大声朗读是导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
《城南旧事》是五年级教材“资料袋”中向学生介绍的一本优秀读物。这部林海英的作品,文风纯净清丽,温馨中又略带点惆怅,全书采用了散文式的优美笔调追忆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几个剪影。对于这样一部文风纯净的小说,教师应当摒弃多余的讲解,大胆选择“朗读导读法”。
在课堂上,教师特意选择了书中的几个片段,和着李叔同先生填词的著名学堂歌曲《骊歌》作为背景音乐,沉沉地悠悠地朗读起来: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
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地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在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儿啦!我就这么看着,两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
听到这儿,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感荡漾在心头。接着教师继续陶醉地朗读起课文中的一段话: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在这份绵绵的淡淡的音乐声中,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朗读起来。教师微笑地引导道:看得出同学们也想来读读这亲切感人的文章,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轻地读读书中从第179页开始的一个场景,相信同学们读了以后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学生不仅走进了离愁别绪的唯美的文字,更走进了纯真怜爱的英子的世界,走进了一个童年的世界。这样的导读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朗读”的功效,和着音乐朗读的魅力。这样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听读中享受快乐,激荡思维,拓展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可以让学生在纯美的语言文字中享受别样的阅读乐趣。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在和孩子说话、讲故事,因此可以恢复孩子的阅读自信,将读书与愉悦画上等号,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当然,要运用好这一方法,氛围的创设十分重要,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由选择适宜的阅读姿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自己只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在导读前教师要精选好朗读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教师更要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来接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容量。另外,尤其要指出的是,这个环节耗时无须过多,起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即可。
策略二:善用矛盾冲突
在各类书籍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是小说,因为小说中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可以充分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些矛盾,不仅是读本中故事情节的矛盾,也可以是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矛盾冲突,还可以是读本结构变化之间的冲突,甚至还可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时空矛盾冲突。在导读中,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读本中的这些“思维冲突”,善于抓住这样的矛盾冲突点,让孩子在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由此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三部代表作之一。书中的一些描写在二三百年前是一种特别奇特大胆超前的想象,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觉得稀松平常。对于这样一本具有时代性的书籍,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运用了矛盾冲突策略,起到了非常好的导读效果。
【冲突一】
课始,教师设置第一个矛盾冲突:知识抢答。
师:今天我们玩一个“开心辞典”的游戏,老师当“王小丫”,同学们当选手。我们来试试。请听题。第一题:鲨鱼有哪几类?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大白鲨、虎鲨……
师:请看参考答案:肚皮雪白、长着十二排尖利牙齿的“波特·杰克逊鲨”;性情古怪但异常凶猛的角鲨;被人们称为“海洋杀手”的巨大虎鲨;尾巴圆圆、背上长有七条黑色纹路的条纹鲨;奇特的长有七个腮孔的灰珠鲨……
师:这些鲨鱼你们原先知道吗?鲨鱼,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那么听说过海底火山爆发吗?是怎么样的?请描述。(学生面面相觑)
师:(配以图片)……一个巨大的火山口正在喷射急流般的熔岩,散落在海水中成了熔岩的瀑布。这座火山就像一把巨大的火炬,照亮了整个海平原,一直到海底地平线的尽头…… 师:其实这些资料,老师是从一本书中找来的。有人早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就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有关海洋的知识,这本书就是《海底两万里》。老师在阅读时做了不少笔记,发现海洋知识在这本书中真是比比皆是,你随便翻一页两页就会有不少的收获。(出示海洋知识片段所在页数,学生进行自由阅读)你现在可以快速地翻阅一下这本书,看看有什么发现。
在这个导读环节中,教师根据《海底两万里》这本科普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丰富的海洋知识,制造了第一个矛盾冲突点“我不知——书中有”,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当学生翻阅了10多分钟后,教师又制造了第二个矛盾冲突。
【冲突二】
师:翻阅了这些内容之后,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无线电话、无线电广播等好多东西,凡尔纳在书中写到的,现在都已经实现了。
师:是啊!电视、电影、远射程炮、导弹、坦克、激光、直升飞机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很熟悉,可是你知道凡尔纳生活的18世纪科技的现实情况吗?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凡尔纳生活的时代。
教师出示: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强力发电机,并用于机车上,电真正进入人类社会生产领域。
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1869年,凡尔纳写作《海底两万里》,想象出了一艘从海洋中提取电能的潜水艇。
在那时,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冥王星。然而在《太阳系历险记》中,他便写道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颗行星。
在那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在凡尔纳的笔下,却不仅有电报,还有“有声传真”——电视。
凡尔纳在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之前的几十年,便已在他的作品中写到了直升飞机。
凡尔纳还用饱蘸幻想的妙笔,写出了3位探险家坐在一颗大的炮弹里,用巨炮把他们射到月球上去了——这就是那本描述宇航生活的《从地球到月球》。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生:凡尔纳简直就是一位预言家啊!
生:凡尔纳真是太神奇了!他好像是一位天才!
师:所以凡尔纳的小说经历了一百四十多年仍然广受欢迎,《海底两万里》以及他的六十多部科幻小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你看——
教师出示:
凡尔纳是我生活的导演。
——潜水艇发明者之一,
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
凡尔纳的小说启发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俄国宇航之父齐奥尔斯基
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于实践的过程。
——法国院士利奥泰盛说:同学们好好地读凡尔纳的作品吧,也许下一个受到启发的就是你!
在这个导读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置了“穿越时空隧道”这一环节,让学生回到凡尔纳生活的年代,感受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从而让学生不得不发出惊叹——凡尔纳简直是一位预言家!这一矛盾冲突的设置抓住了科普书的另一个特点——科学不是胡思乱想,不是凭空遐想,科学的想象是依据探求者的敏锐感知对科学的大胆设想大胆创新。这也正是这部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这一环节,教师抓住了阅读中的时空冲突矛盾,奇妙地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使学生第二次带着惊叹捧起了书本。
在导读教学中,教师正是依据了读物内容、读物的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秘妙,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读物秘妙之间的矛盾冲突点并巧妙设置导读环节,让学生在新旧认知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唤起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强烈的阅读期待。
策略三:聚焦人物形象
形象生动的人物是儿童读物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何借用这些元素有效地进行导读教学,是每一位执教者都需深入思考的话题。在教师给学生推荐的阅读书单中,有一些书籍深受学生欢迎。这些书富有时代气息,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故事情节也是引人入胜,尤其是这些书中活跃着一群形象生动、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诸如《草房子》《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等读物,无一不向读者展现了一位位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这些推荐小说吸引学生的秘妙之一,因此,“聚焦人物”这种导读策略往往是一个不二的选择。“聚焦人物”导读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运用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相关知识,来给书中的人物分配性格、猜测他们的动机、重建他们的过去,甚至预测他们在故事完结之后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导读法让学生在同书中的人物建立了某种熟悉的或亲切的或完全陌生新奇的世界里找到不同一般的阅读乐趣。
梅子涵先生的《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就是一部深受学生喜欢的儿童文学小说。书中向我们展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他们只要在一道,就会又奔又跑,又吵又闹,又哭又笑。他们的老师毛小弟也是其中之一,毛小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和他们成了哥儿们,不可分离。这一群调皮淘气又可爱,好像无所顾忌的孩子,正是本书最最吸引学生阅读的地方。教师基于对此书这样的一种解读,精妙地设计了贴近孩子阅读心理的“聚焦人物”导读策略。
我们不妨来看一位教师对《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一书的导读设计。
课始,教师饶有兴趣地从介绍自己的“外号、绰号”入手,学生在哈哈大笑中轻轻松松地走进了导读课堂。
师:同学们,你们有几个名字?有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戴小桥”,不过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大香蕉”。你知道他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你们听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
我叫戴小桥。可是你们最好不要叫我大香蕉,因为我们班级里的同学就是叫我大香蕉的。我不明白,爸爸妈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到别人会叫我大香蕉吗?他们总说我做事不肯动脑子,可是他们自己这叫做事动脑子了吗?我看也没怎么动。因为如果动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想到,“戴小桥”一叫就能叫成“大香蕉”的。不信,你试试,戴小桥,大香蕉,戴小桥,大香蕉,(师生互动)怎么样,戴小桥——大香蕉吧?……
接着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有趣的人物都藏在一本书里,只要我们去细细读一读,立即就会被吸引。为此教师还利用此书的封面做了一张有趣滑稽的投影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了强烈的冲击,爱看,自然毋须多言。
像《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这一类书籍,非常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教师运用“聚焦人物”的导读方法,可以使学生走进读本。
儿童文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年轻弱小的,跟它的许多读者非常相似,因此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运用聚焦人物法导读,重在引发学生在阅读时的“身份认同”感,这种阅读中不自觉产生的认同感,很容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同于自己,这样就很自然地酝酿出阅读的情趣。由这种蓄势酝酿带来的阅读情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文字带来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笔者以为这“145万字”并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鉴于这样的认识,班级读书活动中的导读策略如果抓住了读物的文学秘妙,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采用巧妙的导读策略,将会使导读课真正起到“导”的作用,使一本本优秀读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竞舟小学 310012)
策略一:发挥朗读功效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对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在《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一书中,吉姆·崔利斯指出,朗读法在导读课中担负着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孩子们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大声朗读是导读的一种有效途径和主要手段。
《城南旧事》是五年级教材“资料袋”中向学生介绍的一本优秀读物。这部林海英的作品,文风纯净清丽,温馨中又略带点惆怅,全书采用了散文式的优美笔调追忆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几个剪影。对于这样一部文风纯净的小说,教师应当摒弃多余的讲解,大胆选择“朗读导读法”。
在课堂上,教师特意选择了书中的几个片段,和着李叔同先生填词的著名学堂歌曲《骊歌》作为背景音乐,沉沉地悠悠地朗读起来:
太阳从大玻璃窗透进来,照到大白纸糊的墙上,照到三屉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来了。我醒了,还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宋妈过来掸窗台,掸桌子,随着鸡毛掸子的舞动,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
我把鼻子顶着金鱼缸向里看,金鱼一边游一边嘴巴一张一张地在喝水,我的嘴也不由得一张一张地在学鱼喝水。有时候金鱼游到我的面前来,隔着一层玻璃,我和鱼鼻子顶牛儿啦!我就这么看着,两腿跪在炕沿上,都麻了……
听到这儿,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感荡漾在心头。接着教师继续陶醉地朗读起课文中的一段话:
我站在骆驼的前面,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在这份绵绵的淡淡的音乐声中,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和着音乐朗读起来。教师微笑地引导道:看得出同学们也想来读读这亲切感人的文章,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轻地读读书中从第179页开始的一个场景,相信同学们读了以后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
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学生不仅走进了离愁别绪的唯美的文字,更走进了纯真怜爱的英子的世界,走进了一个童年的世界。这样的导读让我们不得不惊叹“朗读”的功效,和着音乐朗读的魅力。这样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听读中享受快乐,激荡思维,拓展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感受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可以让学生在纯美的语言文字中享受别样的阅读乐趣。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在和孩子说话、讲故事,因此可以恢复孩子的阅读自信,将读书与愉悦画上等号,引发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当然,要运用好这一方法,氛围的创设十分重要,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由选择适宜的阅读姿势,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完全的放松,自己只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同时,在导读前教师要精选好朗读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教师更要根据学生的面部表情来接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朗读速度、容量。另外,尤其要指出的是,这个环节耗时无须过多,起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即可。
策略二:善用矛盾冲突
在各类书籍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是小说,因为小说中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可以充分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这些矛盾,不仅是读本中故事情节的矛盾,也可以是人物思想情感变化的矛盾冲突,还可以是读本结构变化之间的冲突,甚至还可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时空矛盾冲突。在导读中,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读本中的这些“思维冲突”,善于抓住这样的矛盾冲突点,让孩子在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将矛盾冲突推向高潮,由此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三部代表作之一。书中的一些描写在二三百年前是一种特别奇特大胆超前的想象,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觉得稀松平常。对于这样一本具有时代性的书籍,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运用了矛盾冲突策略,起到了非常好的导读效果。
【冲突一】
课始,教师设置第一个矛盾冲突:知识抢答。
师:今天我们玩一个“开心辞典”的游戏,老师当“王小丫”,同学们当选手。我们来试试。请听题。第一题:鲨鱼有哪几类?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大白鲨、虎鲨……
师:请看参考答案:肚皮雪白、长着十二排尖利牙齿的“波特·杰克逊鲨”;性情古怪但异常凶猛的角鲨;被人们称为“海洋杀手”的巨大虎鲨;尾巴圆圆、背上长有七条黑色纹路的条纹鲨;奇特的长有七个腮孔的灰珠鲨……
师:这些鲨鱼你们原先知道吗?鲨鱼,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些,那么听说过海底火山爆发吗?是怎么样的?请描述。(学生面面相觑)
师:(配以图片)……一个巨大的火山口正在喷射急流般的熔岩,散落在海水中成了熔岩的瀑布。这座火山就像一把巨大的火炬,照亮了整个海平原,一直到海底地平线的尽头…… 师:其实这些资料,老师是从一本书中找来的。有人早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就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有关海洋的知识,这本书就是《海底两万里》。老师在阅读时做了不少笔记,发现海洋知识在这本书中真是比比皆是,你随便翻一页两页就会有不少的收获。(出示海洋知识片段所在页数,学生进行自由阅读)你现在可以快速地翻阅一下这本书,看看有什么发现。
在这个导读环节中,教师根据《海底两万里》这本科普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丰富的海洋知识,制造了第一个矛盾冲突点“我不知——书中有”,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当学生翻阅了10多分钟后,教师又制造了第二个矛盾冲突。
【冲突二】
师:翻阅了这些内容之后,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无线电话、无线电广播等好多东西,凡尔纳在书中写到的,现在都已经实现了。
师:是啊!电视、电影、远射程炮、导弹、坦克、激光、直升飞机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很熟悉,可是你知道凡尔纳生活的18世纪科技的现实情况吗?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凡尔纳生活的时代。
教师出示: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强力发电机,并用于机车上,电真正进入人类社会生产领域。
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
1869年,凡尔纳写作《海底两万里》,想象出了一艘从海洋中提取电能的潜水艇。
在那时,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冥王星。然而在《太阳系历险记》中,他便写道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颗行星。
在那时,还没有发明电报。在凡尔纳的笔下,却不仅有电报,还有“有声传真”——电视。
凡尔纳在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之前的几十年,便已在他的作品中写到了直升飞机。
凡尔纳还用饱蘸幻想的妙笔,写出了3位探险家坐在一颗大的炮弹里,用巨炮把他们射到月球上去了——这就是那本描述宇航生活的《从地球到月球》。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生:凡尔纳简直就是一位预言家啊!
生:凡尔纳真是太神奇了!他好像是一位天才!
师:所以凡尔纳的小说经历了一百四十多年仍然广受欢迎,《海底两万里》以及他的六十多部科幻小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你看——
教师出示:
凡尔纳是我生活的导演。
——潜水艇发明者之一,
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
凡尔纳的小说启发了我的思想,使我按一定方向去幻想。
——俄国宇航之父齐奥尔斯基
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于实践的过程。
——法国院士利奥泰盛说:同学们好好地读凡尔纳的作品吧,也许下一个受到启发的就是你!
在这个导读环节中,教师巧妙地设置了“穿越时空隧道”这一环节,让学生回到凡尔纳生活的年代,感受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从而让学生不得不发出惊叹——凡尔纳简直是一位预言家!这一矛盾冲突的设置抓住了科普书的另一个特点——科学不是胡思乱想,不是凭空遐想,科学的想象是依据探求者的敏锐感知对科学的大胆设想大胆创新。这也正是这部科幻小说的魅力所在。这一环节,教师抓住了阅读中的时空冲突矛盾,奇妙地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使学生第二次带着惊叹捧起了书本。
在导读教学中,教师正是依据了读物内容、读物的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秘妙,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与读物秘妙之间的矛盾冲突点并巧妙设置导读环节,让学生在新旧认知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唤起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强烈的阅读期待。
策略三:聚焦人物形象
形象生动的人物是儿童读物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何借用这些元素有效地进行导读教学,是每一位执教者都需深入思考的话题。在教师给学生推荐的阅读书单中,有一些书籍深受学生欢迎。这些书富有时代气息,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故事情节也是引人入胜,尤其是这些书中活跃着一群形象生动、情感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诸如《草房子》《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等读物,无一不向读者展现了一位位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这些推荐小说吸引学生的秘妙之一,因此,“聚焦人物”这种导读策略往往是一个不二的选择。“聚焦人物”导读的时候,我们习惯于运用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相关知识,来给书中的人物分配性格、猜测他们的动机、重建他们的过去,甚至预测他们在故事完结之后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导读法让学生在同书中的人物建立了某种熟悉的或亲切的或完全陌生新奇的世界里找到不同一般的阅读乐趣。
梅子涵先生的《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就是一部深受学生喜欢的儿童文学小说。书中向我们展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他们只要在一道,就会又奔又跑,又吵又闹,又哭又笑。他们的老师毛小弟也是其中之一,毛小弟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和他们成了哥儿们,不可分离。这一群调皮淘气又可爱,好像无所顾忌的孩子,正是本书最最吸引学生阅读的地方。教师基于对此书这样的一种解读,精妙地设计了贴近孩子阅读心理的“聚焦人物”导读策略。
我们不妨来看一位教师对《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一书的导读设计。
课始,教师饶有兴趣地从介绍自己的“外号、绰号”入手,学生在哈哈大笑中轻轻松松地走进了导读课堂。
师:同学们,你们有几个名字?有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戴小桥”,不过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大香蕉”。你知道他的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你们听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
我叫戴小桥。可是你们最好不要叫我大香蕉,因为我们班级里的同学就是叫我大香蕉的。我不明白,爸爸妈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到别人会叫我大香蕉吗?他们总说我做事不肯动脑子,可是他们自己这叫做事动脑子了吗?我看也没怎么动。因为如果动的话,那么他们就应该想到,“戴小桥”一叫就能叫成“大香蕉”的。不信,你试试,戴小桥,大香蕉,戴小桥,大香蕉,(师生互动)怎么样,戴小桥——大香蕉吧?……
接着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有趣的人物都藏在一本书里,只要我们去细细读一读,立即就会被吸引。为此教师还利用此书的封面做了一张有趣滑稽的投影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得到了强烈的冲击,爱看,自然毋须多言。
像《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这一类书籍,非常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教师运用“聚焦人物”的导读方法,可以使学生走进读本。
儿童文学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年轻弱小的,跟它的许多读者非常相似,因此很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运用聚焦人物法导读,重在引发学生在阅读时的“身份认同”感,这种阅读中不自觉产生的认同感,很容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同于自己,这样就很自然地酝酿出阅读的情趣。由这种蓄势酝酿带来的阅读情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文字带来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笔者以为这“145万字”并不单纯是一个数字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鉴于这样的认识,班级读书活动中的导读策略如果抓住了读物的文学秘妙,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采用巧妙的导读策略,将会使导读课真正起到“导”的作用,使一本本优秀读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竞舟小学 3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