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谈及胡兰成,既悲其人在世于国之无行不德,又喜有这般毓秀通透的才子文章得留后世。撇开其大节或亏,他既能以其知性切入文字肌理,叉对文学本身有着自觉的反思批判。《今生今世》737解胡兰成的入门书,其中蕴藉的禅意佛趣更是为其清丽文字平添几分通透。本文将《今生今世》中胡兰成从感晤生死本然而终归虚无,一路颠沛打破知识障碍,直至勘得大死大活而超然观照的禅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胡兰成 《今生今世》 禅意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当今世人对胡兰成的评价莫衷一是,贬其者总可从三个方面概括之:其一是他抗日期间作为汪精卫的“文胆”做了汉奸,失德寡义;其二多是因其与张爱玲的那段姻缘而将其批得一无是处;其三便是胡以黄老为本的治学格局与新儒家的学者相异,而使他长期受到学院派的漠视与不屑。深入胡之学问便知其治学是生命之学,以上种种皆非客观地出于其治学水平,如斯评价未免有失公允。倒是江弱水先生的那句“其人可废,其文却不可因人而废”的旧论可以说是对胡兰成一生较为中肯的一个评价了。
  胡兰成叛国无德无可辩驳,但撇开其为人,单从梁漱溟、唐君毅、卜少夫等人对他的肯定,其价值并不能就此盖棺定论,卜少夫就曾道:“都说张爱玲才气高,其实胡兰成才气更高。”是非种种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其治学欲重构以华西文明为本源的“礼乐中国”,连批胡甚厉的黄锦树都说:“以一己之力建立了抗衡于整个中文系体系的另一个体系。”其文更是“慧美双休”而近妖,不拘一格而打破漆桶,心里是千般争天拒俗,笔底是万番凤翥龙翔。
  一、照五蕴色空,悟生死本然
  《今生今世》开篇,胡兰成从其自由长大的故乡说起,全书文风兼具清丽与妩媚,遣词用句细腻雅致,句法行文开阖纵横,可见其旧学功底之深厚。往往几句轻描淡写,似不着一丝力气,却让人深切五蕴、得透六脏。单单每章工整的四言题目读来就叫人忆起中国山川日月的秀美和人世漂泊的荡气回肠。在他的审美情趣中无一物不美,无一物不可言,普通的乡间生活被他涂抹得“朴素的清丽…‘明艳的端然”。与沈从文《边城》中那种清雅素淡的审美情趣不同,与周作人笔下散文的闲情儒雅亦不同,胡笔下万物之美是终归于虚无的。不喜欢他的人觉得他为人薄情寡义,但实则他是超然于天地山河来看人间万物,断的是世俗的情执。风景人世,山川日月,但经他手,都别有一番禅家超然又让人微醺的风流意味,字里行间都蕴结着一股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禅意。唐君毅就曾评价《今生今世》:“宽视历然,亦终究平等。”有着一种全无倚靠、毫无凭借,赤身裸体回归到天地玄黄的宇宙洪荒中的境界。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蕴结了照见五蕴皆空的禅意,而得以观照到世界最为本真自然的生命体验。禅宗是佛法的回归,力求能摆脱隋唐以来日益纷繁复杂的俗礼而恢复到当年佛陀的本怀,即“搬柴运水,无非是道;穿衣吃饭,皆是修行”。中国文人素来好禅,而宗门自然也乐得用文字接引,禅涉及胡最为直接的生命经验。
  胡兰成出生于浙江嵊州市的一个小乡村,自小乡间生活的意趣与自然的审美,使得山河岁月在他眼里都是娴静安然而无所待的,民国的狼烟四起、山河动荡与他笔下红尘阡陌似恍如隔世。他以禅心摄凡心,将世俗之情悉皆回归于天地自性,“我小时候看花是花,看水是水,见了檐头的月亮有思无念,人与物皆清洁到情意亦即是理性”。乡间生活清苦,但他自小便能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天地之大美,凡此种种,皆是好的,真真将江浙钟灵毓秀的气质浸润到了骨子里。他自诩“永结无情契”,这既是儒家的“思无邪”、庄子的“人故无情”,更是禅家不为世情所缚的本然。
  二、打破知识障,许得法身活
  《今生今世》的禅意在胡兰成初登解脱之门,能打破知识障,而得见生命本然之契机。早年他也是“又被名词术语禁制住,有钱有势我不怕,但对公定的学术界权威我胆怯”。前期的文章虽洒落得才气纵横,但少了一份后期的清朗明彻。可见胡虽未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仍是被理论所执,反倒叫他与人事体验皆有了隔阂。很多学者也正如此,以知解为体悟,往往漠视了文章大体。但胡兰成逃亡之后的文章,却见他将其最直接的生命体悟付诸笔下,气象恢宏,自成一格。他本具上乘根器,凭借着天生的感知来创作,反而使他的学问文章处处有着不落窠臼的禅悟境界。
  胡谈及创作时“亦有看见自己的尸身的惊”与清世宗在初破本参时悟到“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的境界倒有几分契合。得以识得世间幻象,便不再执着于经典教义与前人所言,一切心念皆是自性,即阿赖耶识的流露。自此,万物本性显现,学问亦是如此,以心印心,清明自然方得明心见性。如胡兰成的后半生跌宕颠沛却仍能悠然自喜,是因生命亲证的妙悟,开惑解脱,真正感通而将学问与其生命体验打成一片,不再被传统学院派咫尺格局所束缚,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通透反倒叫学院派的儒学家们看之不惯了。
  三、透大死大活,泯人世善恶
  《今生今世》中的胡兰成历劫不坏,至此杀尽执念,已然没有人世间所谓的善恶之念,也穿透了对世相分别的执着,恰如《维摩诘经》所说的“当直灭除”、当下解脱了。在深山无人境修行自能如如不动,但纵观胡终生颠沛离乱,世人如他这般遇到境界现前,要么知世间法无常流转生灭而得超脱之境,要么执着外相虚无而深陷不拔。无疑,胡是无所挂碍的那类,“我每回当着大事,无论是兵败奔逃那样的大灾难,乃至洞房花烛,加官进宝,或见了绝世美人,三生石上惊艳,或见了一代英雄肝胆相照那样的大喜事,我皆会忽然有个解脱,回到了天地之初。像个无事人,且是个最最无情的人”。千古一瞬,山川弹丸,他以旁观者的冷眼而深情,深的不是世俗所谓的好恶,而是那种洞察本然、与天地山河自性的同归,即“此心已回到了如天地不仁”。读罢只觉百感交集,乾坤荡荡,一切历然。
  胡兰成的超脱也有一个过程,遭遇灾难困厄而得以有直至生命的感悟,他自述:“死生果然是大事,现在真的深入汤火命如鸡了,我安静坐着,但有十分钟的功夫,身上自然会发抖,要抑制亦抑制不得,我划火柴吸烟,手亦打战,我对自己生气起来,才颤抖停止。”他如实观照到死生困厄的艱辛,直至觉知死生无碍,暗合道妙。
  胡兰成的矛盾在于他虽是个通透无明之人,但每每面对人生种种重大抉择之时又诸多糊涂,以至于政治失节而难为人道也。他平生所见都是贞静悠然、无执无碍的,但他无疑又真的是有些怕死的,因此他不求究竟解脱,只求当下的豁达。“我不过是一败。天地之间有成有败,长江之水送行舟,从来送胜者亦送败者。胜者的欢哗果然如流水洋洋,而败者的谦逊亦使江山皆静。”他虽有经国济世的抱负,但对兴废成毁并无所执,反倒有一种“游戏三昧”的逍遥超然。天地昭昭,胜固欣然,败亦从容,念兹在兹,但留只身以谋后图,也算是一种禅机了。这或许能够解释他晚年虽流亡而至死不入日本籍,却还借日本学术界之势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新的、庞大的学问体系。
  有人说,文人一不要碰政治,二不要太风流。可胡两样都碰了,而且碰得这样轰烈惊骇、文坛震荡。他曾放言:“我于文学有自信,然而唯以文学惊动当世,留传千年,于心终有未甘。我若愿意,我可以书法超出生老病死,但是我不肯只作得善书者。”他既于文字有大成,又野心勃勃地想以其文字达“化成天下”的大用,最终落得满身毁谤。
  胡兰成有大才,其文不可废,其为人却是德行有亏。撇开为人,《今生今世》中不只独具禅家直见生命本然的见解与超然,更有黄老道的虚无、儒家的本位种种,在此单涉禅家,或倒可随喜,与他结个善缘。
其他文献
摘要:《山本》在其貌似无序的叙事中,有意无意地向读者传达着其伦理指向。本文通过长幼伦理、情感伦理、连襟伦理三个维度,织就家庭叙事伦理之网,从而指出《山本》中折射出来的传统家庭伦理传承的困境和背反的无奈,并呼唤着传统家庭伦理的回归。  关键词:传承 背反 《山本》  在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伦理意识始终在他的创作图谱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无论是《高老庄》《秦腔》,还是《极花》,伦理意义总是贯穿始终。他的最
期刊
摘要:本文从小说《包法利夫人》主人公爱玛的人物性格与情节驱动出发,试图发现小说所隐藏的“对称性”结构,并借助这一文本结构来兼及探讨另一位人物——包法利先生在小说中的叙事功能以及其命运悲剧的必然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对称性”  小说《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当然是包法利夫人——爱玛。一方面,爱玛对于爱情,情欲的追求构成了小说最为核心的情节驱动力;另一方面,也正是爱玛这种性格特质才最终
期刊
摘要:红柯以书写新疆称誉文坛,继《生命树》出版之后,其新作《太阳深处的火焰》以陕西第二大城市渭北市为故事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当代“儒林外史”。红柯再一次运用复调式的书写方式,向我们呈现新疆大漠和陕西关中两个地域的对话。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历史、失望与希望,红柯将陕西关中人物的生命状态和生存体验淋漓尽致地揭开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太阳深处的火焰》 红柯 生命书写  一直以来红柯以书写新疆称誉文坛,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中,自鲁迅在其小说中引入农民并赋予他们主人公身份后,农村题材小说被重视,农民成为现当代文学审美的对象。高晓声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笔法对我国农民的命运变化、生活境遇进行瞄述,探索农民心灵世界,风格幽默。本文主要对高晓声农村小说进行阐述,解析其小说的思想特质、文化内涵,为读者鉴赏高晓声农村小说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晓声 农村小说 思想 文化内涵  高晓声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
期刊
摘要:从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到魏晋时期流行的楷书,再到现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行书,在这个书法生长的历程中,实行于汉代的隶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想要去了解和探索汉代隶书,他们想揭开汉代隶书那层神秘的面纱,去追寻那个时期的繁荣昌盛。笔者也是众多探索隶书的实践者之一,翻看了许多留存于世的经典汉代隶书,并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在将以此文来告知大家如何学习和应用好隶书,还有学习书法从隶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来解读英美文学名篇《乱世佳人》。通过小说作者形象、小说背景、小说名字寓意的解读和借助电影经典片断对小说的精彩对白进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使英美文学名篇的意义解读更全面准确,为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多模态 英文电影 《乱世佳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朱永生,2007)指的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和视觉语法理论,分析一个包
期刊
摘要:甘肃著名作家武国荣的散文集《鸟鸣一两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一片赤子之心,朴实无华的文字清晰地展示出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苦涩记忆中的生命历程。但是,由于“记忆”的模糊性和游移性,我们在武国荣笔下看到的乡土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了。笔者期待乡土写作者克服自身写作的“内症”,凭借熟悉乡村的优势,突破乡土散文的创作瓶颈,让“新乡土”书写真正接通地脉,从而表现出新时代的乡土作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文学责任
期刊
摘要:广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旨在肯定人的唯—价值主体地位和价值评判能力,从而把生态环境的保护纳入到长远的全人类整体利益规划之中。从广义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解读电影《荒野生存》,发现克里斯内心存在的有关“求生”和“求善”的矛盾以及他错误的处理方式,探讨“阿拉斯加之死”的原因,进而确立人类、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伦理 《荒野生存》  美国电影《荒野生存》中猎杀麇鹿的一幕
期刊
摘要:英国著名作家V.S奈保尔的小说《世间之路》中看似不相关的九个组成部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历史的建构性:历史不是专属于人的历史,同时也是自然的历史、土地的历史,而其中“自然”,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不应被忽视。奈保尔力图恢复自然的历史纵深感,揭示殖民者对殖民地自然的建构过程。自然风景与自然历史融合生发出地方意识,而这种地方意识历经殖民者的消解与建构,成为统治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工具。奈保尔以第三世界
期刊
摘要:林白于1994年出版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一部在当时“惊世骇俗”的女性成长小说。自问世以来,评论家们倾向于从女性身体书写、“私小说”等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尤其热衷于将主人公多米的遭遇看作小说作者自身生活的投射,并在此基础上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女性成长经验的小说层出不穷,林白的成长叙事何以同其他作家区别开来?这里,我们需要关注作家对成长经验这一既个人又普遍的素材的处理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