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国家政府要求各类企业积极更新内部管理模式,主要是加强内控管理。经过时间的积淀与实践的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认识到内控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企业内控管理发展时间较短,尚未成熟,依然存在许多风险和漏洞,本论文将基于一些现存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以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以及社会。
关键词:企业 内控管理 风险 应对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日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模式上的漏洞,旧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快速发展的企业经济。“企业要发展,模式要先行”,企业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内控管理是任何企业为增加市场竞争力并长久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并不能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内控意识薄弱、岗位权责划分不明确、控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严重阻碍着内控效力的实现,因此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是任何企业都不可小视的。
二、企业内控的重要性及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内部实行内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运营状况,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具体环节的管理与控制,也有利于决策者依据企业运营的现状做出科学合理的项目部署;其次企业内控与预算应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即加强内控管理有助于增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从而减小财务风险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再次成熟的内控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运行的程序化与合法化,内控机制以法律为基本点,因此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规范化与程序化,减少了暗箱操作也保证了企业管理的诚信守法。总之,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活动、信息技术以及风险评估等方方面面,加强其有效管控,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并且有助于企业有效整合内部人、财资源,从而使企业做大做强。
三、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并鼓励各类企业积极改进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效力的发挥。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已在企业内部实施了内控管理,但是由于旧模式根深蒂固,在具体转型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财务风险。
1.企业管理者对内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对内控的正确认识,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实施内控管理是对自身权利的约束,因此从根本上不支持管理模式的更新,实施内控管理只是流于形式。管理者的不正确引导,也助长了企业员工的不正確遵守内控要求,不能按要求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其次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存在误区,只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管理模式对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可能会出现盲目投资而引发企业财务风险与运营风险,同时也会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1)会计制度不健全。由于各类企业的规模及员工人数不同,其相关制度也有所差异,对于一些较小的企业其会计制度不健全,造成这种不健全一方面是由于财务人员岗位安排的混乱导致权责划分不清,另一方面是部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经验,更满足不了内控机制下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两方面均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上报的不准确或者会计失真。如果没有会计准确信息的保障,将会扩大企业的财务风险。(2)内控审计流于形式。企业内控审计是内部控制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有的或者是由其他岗位上的人员兼管,这样流于形式的内控审计,并不能发挥真正的审计作用,即没有审计的约束,内控管理将很容易跑偏。
3.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企业内控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整合企业内部各种人、财资源,从而将各部门各岗位联系为统一有机整体,因此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十分必要。但就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进而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容易使企业出现财务决策的失误。在现代企业中,信息技术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内控机制下,实时信息的有效共享对于联系企业整体具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内控管理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控管理的正确认识。我国企业的模式是否改革、如何改革,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因此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首先应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控机制的正确认识。也就是说管理者及决策者应平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正确认识到内控机制对于权利的约束,从企业集体的利益出发,带头加强内控管理,从自身做起,倡导内控彻底贯彻到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流程。此外,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而加强内控是对风险最好的防范,因此管理者应积极运用内控机制减小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
2.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控体系中,财务部门职能的发挥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内控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强财务部门的治理,建立健全会计制度。首先注重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再培训,必要时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其次明确划分权责界限,规范具体岗位上的财务职能,并将具体财务任务与责任具体到个人,以避免滥竽充数;再次规范与完善企业的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财务人员依法办事的意识,同时在财务部门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相辅相成的工作氛围,增强内部控制的实际效力。(2)加强内控审计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类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与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规避企业风险尤为重要。此外,内控的具体实施环节也需要审计部门的落实与监督,只有层层跟进,步步为营,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才能彻底。审计人员还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内控岗位上的管理者,以便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及纠正不合理之处。
3.健全信息交流机制。信息的畅通与共享是保证内控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企业应积极更新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保证企业运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日常的运作安排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收支、原材料的采购等作出明晰,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构建电子版的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强员工的奖惩制度,并将各奖惩明晰公布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再次,基于内控制度的整体化管理,企业各部门也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便于管理者整合内部人、财资源,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内控的执行效力,减小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
五、结语
当前企业内控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集体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者内控管理意识薄弱,内部组织管理结构过于简单,导致关键岗位权责不明,影响内控机制的顺利开展,进而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内控意识尤为重要,促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当然仅仅通过本文所论述的措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内控建设有法可依。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机制并非一朝一夕,在构建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也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因此各企业应结合自身运作的具体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控部署,从而将企业内控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黄影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弱点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贸易[J],2015(26):185-186.
[2]王彦丽.集团化企业内控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商论[J],2016(23):46-47.
[3]郝春洁.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分析.会计师[J],2016,No.240(9):43-44.
[4]张雪峰.现金流内部控制的弱点及风险控制策略研究.中国总会计师[J],2010(9):98-99.
关键词:企业 内控管理 风险 应对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极大地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日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模式上的漏洞,旧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快速发展的企业经济。“企业要发展,模式要先行”,企业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内控管理是任何企业为增加市场竞争力并长久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并不能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导致内控意识薄弱、岗位权责划分不明确、控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严重阻碍着内控效力的实现,因此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是任何企业都不可小视的。
二、企业内控的重要性及意义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内部实行内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运营状况,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具体环节的管理与控制,也有利于决策者依据企业运营的现状做出科学合理的项目部署;其次企业内控与预算应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即加强内控管理有助于增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从而减小财务风险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再次成熟的内控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运行的程序化与合法化,内控机制以法律为基本点,因此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规范化与程序化,减少了暗箱操作也保证了企业管理的诚信守法。总之,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的内部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活动、信息技术以及风险评估等方方面面,加强其有效管控,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并且有助于企业有效整合内部人、财资源,从而使企业做大做强。
三、企业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我国政府多次强调并鼓励各类企业积极改进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控制在企业中效力的发挥。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已在企业内部实施了内控管理,但是由于旧模式根深蒂固,在具体转型过程中仍存在诸多财务风险。
1.企业管理者对内控认识不足。由于缺乏对内控的正确认识,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实施内控管理是对自身权利的约束,因此从根本上不支持管理模式的更新,实施内控管理只是流于形式。管理者的不正确引导,也助长了企业员工的不正確遵守内控要求,不能按要求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其次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存在误区,只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管理模式对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可能会出现盲目投资而引发企业财务风险与运营风险,同时也会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
2.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1)会计制度不健全。由于各类企业的规模及员工人数不同,其相关制度也有所差异,对于一些较小的企业其会计制度不健全,造成这种不健全一方面是由于财务人员岗位安排的混乱导致权责划分不清,另一方面是部分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缺乏相关的财务管理经验,更满足不了内控机制下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要求。两方面均会造成企业财务信息上报的不准确或者会计失真。如果没有会计准确信息的保障,将会扩大企业的财务风险。(2)内控审计流于形式。企业内控审计是内部控制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有的或者是由其他岗位上的人员兼管,这样流于形式的内控审计,并不能发挥真正的审计作用,即没有审计的约束,内控管理将很容易跑偏。
3.信息交流机制不健全。企业内控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整合企业内部各种人、财资源,从而将各部门各岗位联系为统一有机整体,因此高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十分必要。但就目前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进而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容易使企业出现财务决策的失误。在现代企业中,信息技术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内控机制下,实时信息的有效共享对于联系企业整体具有重要意义。
四、企业内控管理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控管理的正确认识。我国企业的模式是否改革、如何改革,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因此企业要实现内部控制,首先应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控机制的正确认识。也就是说管理者及决策者应平衡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正确认识到内控机制对于权利的约束,从企业集体的利益出发,带头加强内控管理,从自身做起,倡导内控彻底贯彻到企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与流程。此外,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与防范,而加强内控是对风险最好的防范,因此管理者应积极运用内控机制减小企业的潜在财务风险。
2.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在企业内控体系中,财务部门职能的发挥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内控顺利执行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强财务部门的治理,建立健全会计制度。首先注重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再培训,必要时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其次明确划分权责界限,规范具体岗位上的财务职能,并将具体财务任务与责任具体到个人,以避免滥竽充数;再次规范与完善企业的财务相关的规章制度,增强财务人员依法办事的意识,同时在财务部门内部形成相互监督、相辅相成的工作氛围,增强内部控制的实际效力。(2)加强内控审计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类企业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与挑战,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与风险评估机制对于规避企业风险尤为重要。此外,内控的具体实施环节也需要审计部门的落实与监督,只有层层跟进,步步为营,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才能彻底。审计人员还需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内控岗位上的管理者,以便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及纠正不合理之处。
3.健全信息交流机制。信息的畅通与共享是保证内控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企业应积极更新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保证企业运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日常的运作安排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收支、原材料的采购等作出明晰,以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其次,构建电子版的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同时加强员工的奖惩制度,并将各奖惩明晰公布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平台。再次,基于内控制度的整体化管理,企业各部门也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便于管理者整合内部人、财资源,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内控的执行效力,减小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
五、结语
当前企业内控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集体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者内控管理意识薄弱,内部组织管理结构过于简单,导致关键岗位权责不明,影响内控机制的顺利开展,进而也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内控意识尤为重要,促进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当然仅仅通过本文所论述的措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内控建设有法可依。构建完善的企业内控机制并非一朝一夕,在构建的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也会遇到不同的具体问题,因此各企业应结合自身运作的具体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控部署,从而将企业内控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黄影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弱点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贸易[J],2015(26):185-186.
[2]王彦丽.集团化企业内控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商论[J],2016(23):46-47.
[3]郝春洁.外贸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分析.会计师[J],2016,No.240(9):43-44.
[4]张雪峰.现金流内部控制的弱点及风险控制策略研究.中国总会计师[J],2010(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