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板块中最活跃的产业,拥有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因此成为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湖北恩施州杨梅古寨为例,对杨梅古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杨梅古寨乡村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湖北恩施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之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不仅使得旅游活动更加多元化,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在旅游扶贫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杨梅古寨发展乡村扶贫旅游的背景
1.“双康”时代“双边”需求提升。“双康”,即“小康”+“健康”,在“双康”时代下,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双边”需求)越来越旺盛。繁忙的都市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得现代人更加追求一种舒适轻松的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闲旅游形式成为了游客的最佳选择;同时农村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脱贫攻坚对象,只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扶贫工作的积极进行,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旅游的积极配合,一方面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的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
3.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从2004年起至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连续13次聚焦“三农”,多处涉及并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恩施州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其中力度最大的是2016年州政府下发的《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扶贫工作的意见》,其确立了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扶贫的方向。恩施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二、杨梅古寨旅游开发现状
古寨距离来凤县城20多公里,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一座从生活习性到村落建筑都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现为国家4A级景区,因寨内有天然的古杨梅群落而得名,其中最大树龄有1200岁,被誉为“亚洲第一梅”,古寨因此也被誉为“湖北第一梅乡”。景区内的核心景点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戏楼、院落、庙宇等,皆以“古”为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曾获得过湖北省古杨梅群落自然保护区、湖北省少数民族十佳特色村寨、中国最美乡村等多项殊荣。杨梅古寨旅游资源丰富,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石林溶洞千姿百态、自然风光奇特秀美、巴盐古道历史悠久、吊脚楼错落有致,是游客享受慢节奏生活、体验农耕文化、观赏田园风光、体验民族文化的最佳选择。2013年杨梅古寨景区在县委、县政府及“艺术土家”指挥部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上亿元,重点建设山寨迎客、桃花岛、八股庙、水上运动中心、七彩谷、十娘子桥、茶叶基地、特色民居等项目。杨梅古寨于2014年10月正式开寨迎宾。目前,杨梅古寨又新增300亩花海、一个观景平台、桃花岛进一步绿化,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和交通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分为“北部古文化体验区、中部民俗风情体验区、南部观光休闲区”三个功能区。
三、旅游扶贫背景下杨梅古寨的旅游发展模式与存在问题
1.发展模式。杨梅古寨将景区带动型、“公司+农户”型、民俗和文化依托型这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了杨梅古寨的旅游发展和脱贫速度。
1.1景区带动型。古寨所在的村镇依托杨梅古寨景区为动力源,吸引了很多国内游者前来游玩,周边的农户也依托杨梅古寨景区,开办了诸多农家乐和客栈,积极投身到到旅游服务和接待中来,既分散了景区内的游客流量,又带动了农民发家致富。
1.2“公司+农户”型。古寨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吸引了很多公司前来投资和进驻。来凤县旅游投资公司为景区投资上亿元,倾心打造各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并指导和鼓励村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旅游活动。进驻的企业又大力招聘当地居民作为工作人员,带动了当地人当地就业。
1.3民俗和文化依托型。杨梅古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以土家族为主,拥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古寨以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为依托,借助当地特色的吊脚楼建筑,以当地群众生活、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真实的给游客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2.存在问题。
2.1古寨发展滞后导致其带动能力不强。杨梅古寨虽为国家4A级景区,但当地政府对杨梅古寨的宣传不够重视,在各大旅行APP上(如人们比较常用的途牛、携程等),几乎都找不到杨梅古寨的身影。再加上景区内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不注重特色品牌的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景区游客量增长较慢、收入不足,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减弱。
2.2村民旅游观念薄弱导致乡村旅游投资发展受阻。由于受到千百年来农本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对扶贫开发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发展乡村旅游需征用大量田地,直接与村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村民不愿让出田地,投资公司即使有钱也无法进行投资。同时,杨梅古寨内旅游服务人员几乎都是当地村民,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低,也给景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3民俗旅游过于商业化导致游客体验度不高。为了满足游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需求,杨梅古寨专门设置了一个民俗演艺中心,对民风民俗也起到了一定的继承和保护作用。但在宣传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时,过分的使民俗活动舞台化、商业化,过于强调时下流行的粗文化,而摒弃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内涵,将民俗旅游停留在表演层面,旅游者体验度不高。 四、进一步促进杨梅古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机械的相加,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因地制宜的寻找合适有效的路子让杨梅古寨摆脱贫困的状态。
1.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自己的营销公眾号,在各大网站上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与各大旅游软件和各大景区进行合作,开拓客源市场。又要与区域内的景区进行合作,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益,逐步实现由被人初识到树立自身品牌。
2.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通讯和交通运输。杨梅古寨景区要不断加强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完善网络通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景区道路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支路,达到分流的效果,保证游客进得去、出得来。
3.加强村民旅游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当地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一方面要降低投资商的准入门槛,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以外界充裕的资金,谋求景区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村民旅游教育,解决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联合区域内各大高校培养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确保人才输入。
4.建立乡村博物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要创新设计理念,充分融入游客的“乡愁”情节。一是建立乡村博物馆,将旧的生产生活用具、民风民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列如其中。例如杨梅古寨的水碾行无法移动,可以设立微型博物馆进行展示。二是要深化产品开发,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杨梅古寨作为一种人文旅游景区,要坚持以人文本和文化为魂的理念,打造古寨独特风韵,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设计开发特色品牌产品,避免同质化发展。
5.打造多种形式的民俗旅游,加强游客参与度。既在演艺中心集中展示民风民俗,又在景区内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置不同的民俗体验区,提高游客体验度,让游客从体验中深层次感受杨梅古寨的民俗文化。例如精致美丽的西兰卡普作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游客喜爱,可在西兰卡普作坊中指导游客纺织西兰卡普,成品可由游客带走。
参考文献:
[1]吴志江,张永峰,李进.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52-57.
[2]江燕玲.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4):119-123.
作者简介:郭艳红(1995—)女,湖北恩施人。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王爱忠(1981—)男,山西阳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遗产旅游、智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湖北恩施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和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之一。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不仅使得旅游活动更加多元化,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在旅游扶贫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杨梅古寨发展乡村扶贫旅游的背景
1.“双康”时代“双边”需求提升。“双康”,即“小康”+“健康”,在“双康”时代下,人们对于休闲旅游的需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双边”需求)越来越旺盛。繁忙的都市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得现代人更加追求一种舒适轻松的休闲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休闲旅游形式成为了游客的最佳选择;同时农村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脱贫攻坚对象,只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扶贫工作的积极进行,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旅游的积极配合,一方面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的促进城乡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的贫富差距。
3.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从2004年起至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连续13次聚焦“三农”,多处涉及并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恩施州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其中力度最大的是2016年州政府下发的《关于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旅游扶贫工作的意见》,其确立了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扶贫的方向。恩施州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二、杨梅古寨旅游开发现状
古寨距离来凤县城20多公里,景区面积2.5平方公里,是一座从生活习性到村落建筑都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现为国家4A级景区,因寨内有天然的古杨梅群落而得名,其中最大树龄有1200岁,被誉为“亚洲第一梅”,古寨因此也被誉为“湖北第一梅乡”。景区内的核心景点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戏楼、院落、庙宇等,皆以“古”为特色,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曾获得过湖北省古杨梅群落自然保护区、湖北省少数民族十佳特色村寨、中国最美乡村等多项殊荣。杨梅古寨旅游资源丰富,有良好的旅游发展基础。石林溶洞千姿百态、自然风光奇特秀美、巴盐古道历史悠久、吊脚楼错落有致,是游客享受慢节奏生活、体验农耕文化、观赏田园风光、体验民族文化的最佳选择。2013年杨梅古寨景区在县委、县政府及“艺术土家”指挥部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上亿元,重点建设山寨迎客、桃花岛、八股庙、水上运动中心、七彩谷、十娘子桥、茶叶基地、特色民居等项目。杨梅古寨于2014年10月正式开寨迎宾。目前,杨梅古寨又新增300亩花海、一个观景平台、桃花岛进一步绿化,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和交通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分为“北部古文化体验区、中部民俗风情体验区、南部观光休闲区”三个功能区。
三、旅游扶贫背景下杨梅古寨的旅游发展模式与存在问题
1.发展模式。杨梅古寨将景区带动型、“公司+农户”型、民俗和文化依托型这三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了杨梅古寨的旅游发展和脱贫速度。
1.1景区带动型。古寨所在的村镇依托杨梅古寨景区为动力源,吸引了很多国内游者前来游玩,周边的农户也依托杨梅古寨景区,开办了诸多农家乐和客栈,积极投身到到旅游服务和接待中来,既分散了景区内的游客流量,又带动了农民发家致富。
1.2“公司+农户”型。古寨集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吸引了很多公司前来投资和进驻。来凤县旅游投资公司为景区投资上亿元,倾心打造各种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并指导和鼓励村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旅游活动。进驻的企业又大力招聘当地居民作为工作人员,带动了当地人当地就业。
1.3民俗和文化依托型。杨梅古寨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以土家族为主,拥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底蕴。古寨以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为依托,借助当地特色的吊脚楼建筑,以当地群众生活、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为主要内容,真实的给游客展现了土家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2.存在问题。
2.1古寨发展滞后导致其带动能力不强。杨梅古寨虽为国家4A级景区,但当地政府对杨梅古寨的宣传不够重视,在各大旅行APP上(如人们比较常用的途牛、携程等),几乎都找不到杨梅古寨的身影。再加上景区内旅游产品同质化较严重,不注重特色品牌的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景区游客量增长较慢、收入不足,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减弱。
2.2村民旅游观念薄弱导致乡村旅游投资发展受阻。由于受到千百年来农本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旅游对扶贫开发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发展乡村旅游需征用大量田地,直接与村民的根本利益发生冲突,村民不愿让出田地,投资公司即使有钱也无法进行投资。同时,杨梅古寨内旅游服务人员几乎都是当地村民,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低,也给景区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2.3民俗旅游过于商业化导致游客体验度不高。为了满足游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需求,杨梅古寨专门设置了一个民俗演艺中心,对民风民俗也起到了一定的继承和保护作用。但在宣传少数民族民俗旅游时,过分的使民俗活动舞台化、商业化,过于强调时下流行的粗文化,而摒弃了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内涵,将民俗旅游停留在表演层面,旅游者体验度不高。 四、进一步促进杨梅古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将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机械的相加,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因地制宜的寻找合适有效的路子让杨梅古寨摆脱贫困的状态。
1.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建立自己的营销公眾号,在各大网站上进行宣传。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与各大旅游软件和各大景区进行合作,开拓客源市场。又要与区域内的景区进行合作,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益,逐步实现由被人初识到树立自身品牌。
2.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通讯和交通运输。杨梅古寨景区要不断加强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完善网络通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加大景区道路建设,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支路,达到分流的效果,保证游客进得去、出得来。
3.加强村民旅游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当地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一方面要降低投资商的准入门槛,积极进行招商引资,以外界充裕的资金,谋求景区更大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村民旅游教育,解决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联合区域内各大高校培养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确保人才输入。
4.建立乡村博物馆,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要创新设计理念,充分融入游客的“乡愁”情节。一是建立乡村博物馆,将旧的生产生活用具、民风民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列如其中。例如杨梅古寨的水碾行无法移动,可以设立微型博物馆进行展示。二是要深化产品开发,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杨梅古寨作为一种人文旅游景区,要坚持以人文本和文化为魂的理念,打造古寨独特风韵,依靠当地的旅游资源,设计开发特色品牌产品,避免同质化发展。
5.打造多种形式的民俗旅游,加强游客参与度。既在演艺中心集中展示民风民俗,又在景区内游客相对集中的区域设置不同的民俗体验区,提高游客体验度,让游客从体验中深层次感受杨梅古寨的民俗文化。例如精致美丽的西兰卡普作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游客喜爱,可在西兰卡普作坊中指导游客纺织西兰卡普,成品可由游客带走。
参考文献:
[1]吴志江,张永峰,李进.恩施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4):52-57.
[2]江燕玲.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4):119-123.
作者简介:郭艳红(1995—)女,湖北恩施人。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2014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王爱忠(1981—)男,山西阳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遗产旅游、智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