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整个教学程序当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反思,可以及时而有效地掌握教学中的一些成功经验,也可以及时发现一些需要及时改进的不足,由此,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反思;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不难认识到: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曾记得,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一道简算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巩固练习中有这样一道“164 97”如何才能够简算的题目。课堂上,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出现了如下四种算法。口算:164 97=164 90 7=261;简算一:164 97=164 100-3=261;简算二:164 97=170 100-9=261;简算三:164 97=164 100-3=261。我引导学生评价了前三种算法:口算能算出结果,但不够简便;简算一迅速,是一种好的算法;简算二虽然也很简便,但是把164看成170没有必要,且浪费时间,也不算可取。简算三算法属于“凑十法”,与本节的“把接近整十整百数看成整十整百数多加几就减去几;多减去几就加上几。”这一方法相脱离,又担心此算法会干扰今天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所以只是评说简算三算法也对,没有让学生感受其算法的巧妙及别具匠心之处,于是就搁浅了这一创新性思维。其实这种算法是一年级所学的“凑十法”,在大数字简算上的迁移,不失为一种奇妙的简算方法,学生用起来也特顺手,作为新算法的补充也是蛮不错的。但由于受既定任务的束缚,为了完成原定教学任务,我竟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便无端地放弃了。
有句经典台词“到了必须做选择的时候了”,数学课上是为了给学生突发的奇思妙想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而绝不固守未尽的教学任务,还是为了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继续按原定的课时计划去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呢?
这种取舍的得与失究竟哪个更多?这使我陷入了良久的沉思之中。我这种草率的评价,对提出这一算法的学生公平吗?这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应有的尊重了吗?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科书是什么?它们只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教学任务也只能是一种工作目标的预设,完全可做动态的调整。教学任务暂时完不成可以弥补,创新思维必须得到保护和重视。
我反思自己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我的教学方法中还深深地烙着传统教学观念的印记。单纯地传授知识,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学生,漠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我还应从“教教材”这种狭隘的课程观念中走出来,珍视课堂中师生共同生成的课程资源,因为只有师生共同创造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
我真心地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每教一节课以后,千万要反思一下,这节课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应该发扬;哪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应该加以必要的改进;再教的时候应该采取哪些科学的改进策略,由此,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教越有效,学生越学越愿学,我们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也一定要牢记著名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叶澜的一番教诲:“写一辈子教案也成不了教育家,认真地写三五年教后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名师。”这些谆谆教导,尽可能做到,每教一节课都坐下来认真地进行一下自我反思,有时候,也可以虚心地征求一下同事的意见,让他们帮助自己进行反思,甚至还可以征求学生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高效。
编辑 谢尾合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反思;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不难认识到: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曾记得,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一道简算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巩固练习中有这样一道“164 97”如何才能够简算的题目。课堂上,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出现了如下四种算法。口算:164 97=164 90 7=261;简算一:164 97=164 100-3=261;简算二:164 97=170 100-9=261;简算三:164 97=164 100-3=261。我引导学生评价了前三种算法:口算能算出结果,但不够简便;简算一迅速,是一种好的算法;简算二虽然也很简便,但是把164看成170没有必要,且浪费时间,也不算可取。简算三算法属于“凑十法”,与本节的“把接近整十整百数看成整十整百数多加几就减去几;多减去几就加上几。”这一方法相脱离,又担心此算法会干扰今天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所以只是评说简算三算法也对,没有让学生感受其算法的巧妙及别具匠心之处,于是就搁浅了这一创新性思维。其实这种算法是一年级所学的“凑十法”,在大数字简算上的迁移,不失为一种奇妙的简算方法,学生用起来也特顺手,作为新算法的补充也是蛮不错的。但由于受既定任务的束缚,为了完成原定教学任务,我竟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便无端地放弃了。
有句经典台词“到了必须做选择的时候了”,数学课上是为了给学生突发的奇思妙想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而绝不固守未尽的教学任务,还是为了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继续按原定的课时计划去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呢?
这种取舍的得与失究竟哪个更多?这使我陷入了良久的沉思之中。我这种草率的评价,对提出这一算法的学生公平吗?这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应有的尊重了吗?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吻合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科书是什么?它们只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教学任务也只能是一种工作目标的预设,完全可做动态的调整。教学任务暂时完不成可以弥补,创新思维必须得到保护和重视。
我反思自己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我的教学方法中还深深地烙着传统教学观念的印记。单纯地传授知识,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学生,漠视学生的劳动成果,我还应从“教教材”这种狭隘的课程观念中走出来,珍视课堂中师生共同生成的课程资源,因为只有师生共同创造的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
我真心地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每教一节课以后,千万要反思一下,这节课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应该发扬;哪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应该加以必要的改进;再教的时候应该采取哪些科学的改进策略,由此,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教越有效,学生越学越愿学,我们的教学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也一定要牢记著名教育家、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叶澜的一番教诲:“写一辈子教案也成不了教育家,认真地写三五年教后反思就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名师。”这些谆谆教导,尽可能做到,每教一节课都坐下来认真地进行一下自我反思,有时候,也可以虚心地征求一下同事的意见,让他们帮助自己进行反思,甚至还可以征求学生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高效。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