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出台已经三年多了,笔者在这三年的摸索实践中,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教育下,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已经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逐步掌握,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高。现就自己对新课标的认识,执教的一节《背影》课展示如下:
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刘和刚歌曲《父亲》,营造氛围
2、作者及作品背景简介
3、扫除文中疑难字词。(用幻灯片展示)
[设计意图]
歌曲的播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了解背景便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对疑难字词的扫除,则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的要求。
过程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幻灯片出示问题
(1)这一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复述文章大致情节
(2)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父亲?
[设计意图]
通过出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而问题的设计紧扣叙事散文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能迅速抓住重点。文章的复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三 品读经典 感受真情
1、播放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第六段视频部分朗读材料,让学生听读过程中跟着模仿朗读。
2、老师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方法。如:感情基调、停顿、重音、语调的层次变化等
3、找学生模仿朗读
4、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3)你觉得本段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找出父亲爬月台时的动词,想想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4)已过二十岁的“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第六段是课文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该文数十年来打动众多读者的经典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把握文中的感情,朗读技巧的点拨,让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朗读基本要素;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把握内容,体会父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浓浓的父爱,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过程四 探究写法,以读悟写
1、提供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法,从中在写作上有所收获。
四个一(一个中心、一条线索、一串材料、一个特写)
三个四(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四次对话)
2、小组合作探讨,并公推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一个中心:父子深情(父爱子,子怜父)
一条线索:“背影”具体过程:难忘背影——买橘背影——分手背影——重现背影
一串材料:回家奔丧、南京送别、望父买橘、北京忆父。在这些材料中明显详写的望父买橘这个片段,详略得当,就是为了突出“背影”的感人力量。
一个特定:父亲买橘了时爬月台的动作描写。
四次背影;作用各不尽相同:点题,设悬念;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勾起“我”的离情别绪;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
四次流泪:文中“我”的流泪含义也各不相同。有伤心之泪、有感激之泪、惜别之泪、思念之泪。
同学们在写作文中往往“感情不真”体现在罗列事实的经过,缺少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而作者这些眼泪使文章情景交融,情感的反应有力地烘托了文章主旨。
四写对话:文中父亲是主角,父亲的话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言简意深,充分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第一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心;
第二句;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周到细致;
第三句:父爱的无私伟大;
第四句:父亲对儿子细心提醒和关照。
[设计意图]
“文章无非只是个例子”好的作品除了能在情感上给人以美好的熏陶外,里面的写作技法也值得好好学习。
“四个一”和“三个四”用数词的形式,条理分明把这篇文章中适合学生学习的技法(中心的突出、线索的贯穿、材料的剪裁、重点的突出、照应的使用、情感的烘托、描写综合)通过学生的探讨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能结合文本掌握写法。
过程五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讲述在你生活中父母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2、借鉴《背影》写法,写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要求: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出个人的情感反应,富有真情实感。文字不少于600字。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大脑中肯定有不少想法,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把所掌握的技法通过习作的形式展现出来,进一步将阅读收获转化为写作能力。
这一节课经过精心的设计安排,一堂课,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参与讨论,积极回答问题较之以往有子大幅度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较为深入透彻的认识,作文内容也富有真情实感。
教后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了解作者情况、作品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千篇一律的文章体裁教学模式扼杀了老师的创造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肢离破碎的分析严重地影响了作品本身的魅力。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学生变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新课标中给老师的建议中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对老师的角色地位、学习的主体及教学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砸碎了老师身上的枷锁,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本节课有三大特点:
1、让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不管时上课初的概括内容、分析父亲形象还是过程中的对写法的探究。老师都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没有包办现象,让学生深入文本,说出自己的感受。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法的传授。品读第六段中朗读的方法;对人物的分析要紧扣内容,描写手法,写作文时要有个人的情感反应去烘托等等。
3、以读促写,以读悟思。本节完全以文本为俄,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的方法,让他们在写作中要注意:中心突出、线索贯穿、材料剪裁、重点突出、照应使用、情感烘托、描写综合的要求。让学生有写作实践中有了可供学习的例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课标实践运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愉快,增强了笔者教好语文的信心。今后教学中我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用好新课标,让新课标与我同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刘和刚歌曲《父亲》,营造氛围
2、作者及作品背景简介
3、扫除文中疑难字词。(用幻灯片展示)
[设计意图]
歌曲的播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了解背景便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对疑难字词的扫除,则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的要求。
过程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2、幻灯片出示问题
(1)这一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复述文章大致情节
(2)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父亲?
[设计意图]
通过出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而问题的设计紧扣叙事散文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让学生能迅速抓住重点。文章的复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三 品读经典 感受真情
1、播放电视诗歌散文《背影》第六段视频部分朗读材料,让学生听读过程中跟着模仿朗读。
2、老师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方法。如:感情基调、停顿、重音、语调的层次变化等
3、找学生模仿朗读
4、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3)你觉得本段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找出父亲爬月台时的动词,想想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4)已过二十岁的“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
第六段是课文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该文数十年来打动众多读者的经典段落,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把握文中的感情,朗读技巧的点拨,让学生能更容易掌握朗读基本要素;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深入文本把握内容,体会父亲的人物形象,感受浓浓的父爱,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过程四 探究写法,以读悟写
1、提供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法,从中在写作上有所收获。
四个一(一个中心、一条线索、一串材料、一个特写)
三个四(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四次对话)
2、小组合作探讨,并公推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一个中心:父子深情(父爱子,子怜父)
一条线索:“背影”具体过程:难忘背影——买橘背影——分手背影——重现背影
一串材料:回家奔丧、南京送别、望父买橘、北京忆父。在这些材料中明显详写的望父买橘这个片段,详略得当,就是为了突出“背影”的感人力量。
一个特定:父亲买橘了时爬月台的动作描写。
四次背影;作用各不尽相同:点题,设悬念;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勾起“我”的离情别绪;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圆合。
四次流泪:文中“我”的流泪含义也各不相同。有伤心之泪、有感激之泪、惜别之泪、思念之泪。
同学们在写作文中往往“感情不真”体现在罗列事实的经过,缺少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而作者这些眼泪使文章情景交融,情感的反应有力地烘托了文章主旨。
四写对话:文中父亲是主角,父亲的话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言简意深,充分体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第一句: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地关心;
第二句;说明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周到细致;
第三句:父爱的无私伟大;
第四句:父亲对儿子细心提醒和关照。
[设计意图]
“文章无非只是个例子”好的作品除了能在情感上给人以美好的熏陶外,里面的写作技法也值得好好学习。
“四个一”和“三个四”用数词的形式,条理分明把这篇文章中适合学生学习的技法(中心的突出、线索的贯穿、材料的剪裁、重点的突出、照应的使用、情感的烘托、描写综合)通过学生的探讨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能结合文本掌握写法。
过程五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讲述在你生活中父母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2、借鉴《背影》写法,写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要求: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出个人的情感反应,富有真情实感。文字不少于600字。
[设计意图]
学生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大脑中肯定有不少想法,抓住时机、适时引导,把所掌握的技法通过习作的形式展现出来,进一步将阅读收获转化为写作能力。
这一节课经过精心的设计安排,一堂课,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参与讨论,积极回答问题较之以往有子大幅度提高,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较为深入透彻的认识,作文内容也富有真情实感。
教后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了解作者情况、作品背景→扫除字、词、句障碍→划分段落、归纳大意→概括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千篇一律的文章体裁教学模式扼杀了老师的创造性,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肢离破碎的分析严重地影响了作品本身的魅力。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记忆知识,学生变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
而新课标中给老师的建议中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就对老师的角色地位、学习的主体及教学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砸碎了老师身上的枷锁,也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本节课有三大特点:
1、让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不管时上课初的概括内容、分析父亲形象还是过程中的对写法的探究。老师都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没有包办现象,让学生深入文本,说出自己的感受。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法的传授。品读第六段中朗读的方法;对人物的分析要紧扣内容,描写手法,写作文时要有个人的情感反应去烘托等等。
3、以读促写,以读悟思。本节完全以文本为俄,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的方法,让他们在写作中要注意:中心突出、线索贯穿、材料剪裁、重点突出、照应使用、情感烘托、描写综合的要求。让学生有写作实践中有了可供学习的例子,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课标实践运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愉快,增强了笔者教好语文的信心。今后教学中我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用好新课标,让新课标与我同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