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克纳从林茨搬到维也纳之后似乎一切都在走向正轨。在国立艺术学校,他担任和声、对位法和管风琴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又任教于一所女子师范学院;与此同时,《F小调弥撒》的演出也大获成功,他作为管风琴家代表奥地利参与了在法国和英国的会议。然而当他回到维也纳时,却被指控对两名女子师范学院的女士出言不逊,虽被证明无罪,他仍被调离到一所男性学校,而学校的解散使得本不富裕的布魯克纳变得更加拮据,同时他也要承受莫须有的羞辱。他后悔搬到维也纳,并希望回到林茨担任管风琴师。尽管条件如此艰苦,但他的创作并未停息。
《第五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所有作品中最能展现他智慧的作品,因为作曲家完全摆脱了瓦格纳和声与配器手法的影响。或许这也是《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只有一个总谱版本的原因。布鲁克纳从来没听过这部作品的演出,直到他生命即将结束时才由他的学生弗朗茨·沙尔克于格拉茨完成首演。而首演版因沙尔克大肆改动而臭名昭著,完全无法反映作品的原貌。
作品第一乐章的引子由弦乐器奏出柔和、蹒跚的旋律,旋律渐弱后乐队(除定音鼓)突然爆发出上行的富有节奏的段落,这个段落建立在降G大调的三和弦上——在这部四乐章交响曲中的三个乐章里,降G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铜管圣咏般的合奏呼应着这个段落,伴随开头富有节奏的段落的重现,此时该段落回到主调,定音鼓也加入之中,速度逐渐加快,引出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主部主题。抒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他弦乐器拨奏,新主题在木管乐器上呈现,由弦乐器演奏的切分节奏伴奏,紧接着是一个强有力的段落,音乐逐渐减弱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快板两次被引子主题的柔板打断,之后引子中的铜管合奏再次出现。
忧郁的第二乐章开头是弦乐每小节六个音的三连音拨弦与双簧管悠长的2/2拍旋律的对话。当旋律再现时,小提琴奏出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对其进行修饰。布鲁克纳巧妙地把弦乐的抒情主题安排在C大调呈现,以解决在降B大调上时,小提琴的升f低音超出了G弦的最低音这一问题。因为当这个主题升高一个全音时,小提琴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演奏这个“合适”的旋律。接近结尾处,布鲁克纳使用了一大串不合时宜的和弦,让音乐听起来显得有些“先锋”。尾声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大调上,但并没有驱散弥漫在这个乐章中的忧郁的情绪。
第三乐章谐谑曲的开头,弦乐器奏出的二十四个音符和第二乐章开头部分完全一样,只是速度更快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木管乐器奏出了一个不安的主题。随后弦乐以较慢的速度奏出一个愉悦的乡村舞曲风格的主题,乐队响亮地与其呼应,几乎能看到舞者跺脚的样子。之后速度逐渐加快,回到开头的速度和情绪。三声中部回响着优美的圆号声,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受。
莫扎特在他的《第四十一交响曲》的终曲中向布鲁克纳展示了如何完美结合奏鸣曲式与赋格。《第五交响曲》的终曲仍然开始于第一乐章的引子材料,单簧管的旋律将它粗鲁地打断。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一样,前三个乐章的主题相继出现,但都被单簧管打断。弦乐奏出的赋格主题仍然源于单簧管材料。随后第二小提琴以稍慢一点的速度演奏出一个迷人的第二主题,紧随一个富有英雄气概的段落。铜管奏出一个新的圣咏,以该主题为基础,中提琴开始了另一个庞大的赋格段。在此之后,第一小提琴重现亲切的第二主题。然后音乐的力度逐渐增长、气氛逐渐热烈,将乐曲引入最后的辉煌。
无论是各个乐章的时长,还是第一与第四乐章、第二与第三乐章开头的对称,布鲁克纳均在作品中展现出他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的形态,将他的音乐美学完美融入到作品当中去。虽然相比于约胡姆、旺德等布鲁克纳权威,丁特纳似乎名气不大,但他对布鲁克纳的诠释同样也十分精彩。
皇家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
皇家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是是欧洲最重要的交响乐团之一。该乐团组建于1891年,于1950年成为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1991年受到皇家资助,被授予皇家头衔。在当时的指挥亚历山大·纳扎勒夫的带领下,乐团以高质量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他们最擅长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乐团的第一个指挥,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指挥是亚历山大·吉布森爵士,在他的指挥下,乐团逐步树立了国际顶级乐团的形象。
乔治·丁特纳(1917—1999)
奥地利指挥家、作曲家。他为拿索斯唱片录制了布鲁克纳的全套交响曲,拿索斯唱片也发布了一套“丁特纳纪念版”唱片。
《第五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所有作品中最能展现他智慧的作品,因为作曲家完全摆脱了瓦格纳和声与配器手法的影响。或许这也是《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只有一个总谱版本的原因。布鲁克纳从来没听过这部作品的演出,直到他生命即将结束时才由他的学生弗朗茨·沙尔克于格拉茨完成首演。而首演版因沙尔克大肆改动而臭名昭著,完全无法反映作品的原貌。
作品第一乐章的引子由弦乐器奏出柔和、蹒跚的旋律,旋律渐弱后乐队(除定音鼓)突然爆发出上行的富有节奏的段落,这个段落建立在降G大调的三和弦上——在这部四乐章交响曲中的三个乐章里,降G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铜管圣咏般的合奏呼应着这个段落,伴随开头富有节奏的段落的重现,此时该段落回到主调,定音鼓也加入之中,速度逐渐加快,引出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主部主题。抒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演奏,其他弦乐器拨奏,新主题在木管乐器上呈现,由弦乐器演奏的切分节奏伴奏,紧接着是一个强有力的段落,音乐逐渐减弱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中快板两次被引子主题的柔板打断,之后引子中的铜管合奏再次出现。
忧郁的第二乐章开头是弦乐每小节六个音的三连音拨弦与双簧管悠长的2/2拍旋律的对话。当旋律再现时,小提琴奏出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对其进行修饰。布鲁克纳巧妙地把弦乐的抒情主题安排在C大调呈现,以解决在降B大调上时,小提琴的升f低音超出了G弦的最低音这一问题。因为当这个主题升高一个全音时,小提琴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演奏这个“合适”的旋律。接近结尾处,布鲁克纳使用了一大串不合时宜的和弦,让音乐听起来显得有些“先锋”。尾声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大调上,但并没有驱散弥漫在这个乐章中的忧郁的情绪。
第三乐章谐谑曲的开头,弦乐器奏出的二十四个音符和第二乐章开头部分完全一样,只是速度更快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木管乐器奏出了一个不安的主题。随后弦乐以较慢的速度奏出一个愉悦的乡村舞曲风格的主题,乐队响亮地与其呼应,几乎能看到舞者跺脚的样子。之后速度逐渐加快,回到开头的速度和情绪。三声中部回响着优美的圆号声,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受。
莫扎特在他的《第四十一交响曲》的终曲中向布鲁克纳展示了如何完美结合奏鸣曲式与赋格。《第五交响曲》的终曲仍然开始于第一乐章的引子材料,单簧管的旋律将它粗鲁地打断。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一样,前三个乐章的主题相继出现,但都被单簧管打断。弦乐奏出的赋格主题仍然源于单簧管材料。随后第二小提琴以稍慢一点的速度演奏出一个迷人的第二主题,紧随一个富有英雄气概的段落。铜管奏出一个新的圣咏,以该主题为基础,中提琴开始了另一个庞大的赋格段。在此之后,第一小提琴重现亲切的第二主题。然后音乐的力度逐渐增长、气氛逐渐热烈,将乐曲引入最后的辉煌。
无论是各个乐章的时长,还是第一与第四乐章、第二与第三乐章开头的对称,布鲁克纳均在作品中展现出他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者的形态,将他的音乐美学完美融入到作品当中去。虽然相比于约胡姆、旺德等布鲁克纳权威,丁特纳似乎名气不大,但他对布鲁克纳的诠释同样也十分精彩。
乐队与指挥
皇家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
皇家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是是欧洲最重要的交响乐团之一。该乐团组建于1891年,于1950年成为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1991年受到皇家资助,被授予皇家头衔。在当时的指挥亚历山大·纳扎勒夫的带领下,乐团以高质量的演出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他们最擅长演奏肖斯塔科维奇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乐团的第一个指挥,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指挥是亚历山大·吉布森爵士,在他的指挥下,乐团逐步树立了国际顶级乐团的形象。
乔治·丁特纳(1917—1999)
奥地利指挥家、作曲家。他为拿索斯唱片录制了布鲁克纳的全套交响曲,拿索斯唱片也发布了一套“丁特纳纪念版”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