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06-01
大济苍生幕江州,十三仕宦不堪垢;宁弃彭泽五斗米,折腰不见浔阳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开创了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做诗的先河,创立了田园诗派,为历代诗人所推崇。其田园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文风且进入了更为纯熟的境地,达到了古朴的歌诗里程碑的高度;其以质朴的语言、率真的情感折射出独特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点以及物我互化、心与道冥的相融境界。
1陶渊明田园诗概述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真实的自然、美好的田园的描绘,对农民的友善以及对情感的真实流露去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把玄言诗注疏老庄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的哲理、把诗作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这在玄言诗笼罩诗坛的魏晋,如一缕春风、沁人心脾;其开拓的以"情感率真、风格淳朴"为主要特征的田园诗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全新领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于弃官归田之后,诗人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和劳苦大众融为一体,把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欢乐的劳作之中,语言质朴平淡,如促膝话家常,无事雕琢、绝少用典、鲜见铺排、色彩清淡,如《读山海经》一:"孟夏草木长,……不乐复何如?"诗人将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与似无关联的意象相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田园气息:"种豆南山下",享受劳动的艰辛与欢乐;"俯仰终宇宙",回想归隐的自由和畅然,平凡人生的真味跃然纸上,细细品来,如沐春风,似饮甘泉,写意自然却又醇厚至美,耐人回味。
3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折射出的率真情感
3.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澄澈的心胸、白描的手法,为诗歌创造气韵生动画境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士大夫所居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将投身其内的人们看作"羁鸟"和"池鱼",把退出官场看做是冲出了"樊笼",重返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的上层社会的鄙视与鄙视。诗人花大量笔墨详细地描绘了纯真、实在的田园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真实、对自然发自内心的钟爱。诗中,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奢侈、欺诈、猜忌的士大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比,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再如《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取材于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情感真挚,无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使人读来自然而然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其悠然冲淡的情致,倍感自然、亲切。诗人通过真实的劳动才体会出只有当远离了污浊的官场、避开了屈膝逢迎、尔虞我诈的喧扰,进入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才能拥有恬静而真实的心境,也算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3.2对劳动生活的真情流露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的反映了劳作与情感,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从杂草丛生的小径上披星戴月、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白描影像,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农事活动和田野风景充满了热爱和欢悦之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到:"平畴交远风,……即事多所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这不仅表达出作者与士大夫阶层寄生观点完全相悖的凭借劳作而生活的思想,还表达出作者不畏艰辛、无惧困苦的顽强精神。
3.3对贫困田园生活的同情
陶渊明还有不少田园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真实存在的贫困。《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讲到:"夏日长抱饥,……及晨愿乌迁。"这些绘田园真实贫困的诗虽然只是作者晚年遭遇天灾、屡受饥寒的境况,但是,我们依然能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当时的农民们那种更加悲惨的贫苦生活。
3.4对压抑情感的抒发
田园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热盼自己能做稷契一样的人物。但是,他壮志难伸、几经重挫,虽转托田园、竭力使自己埋没于田野,甚至借酒浇愁,迫使自己顺应自然,最终,这些都不能彻底消除他壮志难酬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我们能够体味出诗人在虚掷光阴时陷入极度矛盾的狂躁心境。诗人根本不能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奋笔疾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还以《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直指"肆威暴"的人一定会得到悲惨的结果;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讴歌了不惜牺牲生命去刺秦的壮士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这正说明了诗人的心底永远燃烧着一簇不可磨灭的火焰,这是诗人内心不屈的真实表白。这"冲冠一怒"的背后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割弃的重要组成。此外,诗人获悉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以及《拟古》(其八)的"少时壮且厉,……张掖至幽州"等诗句中,我们还能品味出诗人倾心关注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4结论
陶渊明田园诗中,处处都会折射出诗人的率真情感,时时都在演绎着诗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复杂思想情怀。
参考文献
[1]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杨冬梅.浅析陶渊明作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9期 39-41页
大济苍生幕江州,十三仕宦不堪垢;宁弃彭泽五斗米,折腰不见浔阳邮--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陶渊明开创了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做诗的先河,创立了田园诗派,为历代诗人所推崇。其田园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文风且进入了更为纯熟的境地,达到了古朴的歌诗里程碑的高度;其以质朴的语言、率真的情感折射出独特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点以及物我互化、心与道冥的相融境界。
1陶渊明田园诗概述
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对真实的自然、美好的田园的描绘,对农民的友善以及对情感的真实流露去反映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将"自然"提升为一种至美的境界;把玄言诗注疏老庄的玄理化为日常生活的哲理、把诗作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这在玄言诗笼罩诗坛的魏晋,如一缕春风、沁人心脾;其开拓的以"情感率真、风格淳朴"为主要特征的田园诗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的全新领域,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
陶渊明的田园诗写于弃官归田之后,诗人将自己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和劳苦大众融为一体,把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欢乐的劳作之中,语言质朴平淡,如促膝话家常,无事雕琢、绝少用典、鲜见铺排、色彩清淡,如《读山海经》一:"孟夏草木长,……不乐复何如?"诗人将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与似无关联的意象相结合,蕴含着丰富的想象、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田园气息:"种豆南山下",享受劳动的艰辛与欢乐;"俯仰终宇宙",回想归隐的自由和畅然,平凡人生的真味跃然纸上,细细品来,如沐春风,似饮甘泉,写意自然却又醇厚至美,耐人回味。
3陶渊明田园诗质朴语言折射出的率真情感
3.1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澄澈的心胸、白描的手法,为诗歌创造气韵生动画境的同时,又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真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把士大夫所居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将投身其内的人们看作"羁鸟"和"池鱼",把退出官场看做是冲出了"樊笼",重返回"自然",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的上层社会的鄙视与鄙视。诗人花大量笔墨详细地描绘了纯真、实在的田园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真实、对自然发自内心的钟爱。诗中,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奢侈、欺诈、猜忌的士大夫阶层形成了鲜明对比,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再如《饮酒》第五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诗取材于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情感真挚,无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使人读来自然而然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其悠然冲淡的情致,倍感自然、亲切。诗人通过真实的劳动才体会出只有当远离了污浊的官场、避开了屈膝逢迎、尔虞我诈的喧扰,进入了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才能拥有恬静而真实的心境,也算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3.2对劳动生活的真情流露
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的反映了劳作与情感,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们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一个从杂草丛生的小径上披星戴月、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白描影像,能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农事活动和田野风景充满了热爱和欢悦之情,《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到:"平畴交远风,……即事多所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这不仅表达出作者与士大夫阶层寄生观点完全相悖的凭借劳作而生活的思想,还表达出作者不畏艰辛、无惧困苦的顽强精神。
3.3对贫困田园生活的同情
陶渊明还有不少田园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真实存在的贫困。《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讲到:"夏日长抱饥,……及晨愿乌迁。"这些绘田园真实贫困的诗虽然只是作者晚年遭遇天灾、屡受饥寒的境况,但是,我们依然能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当时的农民们那种更加悲惨的贫苦生活。
3.4对压抑情感的抒发
田园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他热盼自己能做稷契一样的人物。但是,他壮志难伸、几经重挫,虽转托田园、竭力使自己埋没于田野,甚至借酒浇愁,迫使自己顺应自然,最终,这些都不能彻底消除他壮志难酬的苦闷。《杂诗》第二首说:"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我们能够体味出诗人在虚掷光阴时陷入极度矛盾的狂躁心境。诗人根本不能丢掉疾恶与除暴之心。在《读山海经》第十一首中,诗人奋笔疾呼"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还以《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直指"肆威暴"的人一定会得到悲惨的结果;在《咏荆轲》一诗中,诗人热情地讴歌了不惜牺牲生命去刺秦的壮士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山海经》第十首还歌颂了精卫和刑天虽死不屈的精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这正说明了诗人的心底永远燃烧着一簇不可磨灭的火焰,这是诗人内心不屈的真实表白。这"冲冠一怒"的背后是诗人性格和创作不可割弃的重要组成。此外,诗人获悉关中收复以后在《赠羊长史》诗中写的"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以及《拟古》(其八)的"少时壮且厉,……张掖至幽州"等诗句中,我们还能品味出诗人倾心关注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4结论
陶渊明田园诗中,处处都会折射出诗人的率真情感,时时都在演绎着诗人说不完、道不尽的复杂思想情怀。
参考文献
[1]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杨冬梅.浅析陶渊明作品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6年第9期 39-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