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我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日嘎村为例)的发展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乡村振兴战略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实施的发展措施成效甚微。本文旨在探讨民族地区发展停滞、落后的原因。通过对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日嘎村的实证分析:发现日嘎村发展滞后,受内外因、主客观的约束,其发展正面临很多的阻碍和困难。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现象的本质,了解问题的真相刻不容缓。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村寨;日嘎村
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推进乡村发展,保护特色村庄。” 可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最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少数民族的知识和文化是我们国家珍贵的“财产”,但由于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故在新时代的政策支持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道路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017年9月23日,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民委发【2014】190号),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四川省一共有5个中国首批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日嘎村为其中之一。
一、日嘎村简介
(1)特殊的地理位置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大凉山区,距州府西昌114公里。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于1955年建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日嘎村距布拖县城2公里,共215户,786人,是布拖县2012年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
(2)保存完整的“阿都文化”
日嘎村成立了全州首个村级彝族阿都文化站。通过三年的努力,日嘎村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开展民族风情旅游、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嘎村保有原始的火把节传统(火把节被命名为中国十大民俗节日之一),以红、黑、黄三种主色调绘制的彝族阿都图案、节庆图案、彝文符号、花边条纹以及彝族英雄“支格阿尔骑马射日”等传说圖画,在日嘎村村民的房子上均有体现。
(3)文物保存完好且数量丰富
日嘎村文化厅共有文物210余件,文物包括21副壁画、一组浮雕、30多张图片、200多件彝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其中95%来自民间征集。
(4)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机遇。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日嘎村政府跟随上级组织,目前致力于发展马铃薯、荞麦、玉米产业,使得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的问题
(1)国内外相关研究观点
王岚(2013)在《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提到当前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与保护已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建设成本高、资金严重不足、宣传不到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巨大冲击,村民观念落后,公共管理服务不足的情况
李亚男(2016) 在《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的研究综述》写道在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试点工作近7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的同时暴露出很多主观和客观问题。主观有政府及群众的问题;客观主要是政策层面及各部门配合缺乏沟通等问题。
(2)日嘎村现存问题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当地居民语言不通,存在沟通障碍。
当地居民以彝语为主要交流语言,且在成年人中,除了村长村支书等领导人,全村寥寥几人能听懂汉语。但这一情况在目前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间稍有缓解。彝族语言文化保护较为完好,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权衡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的比重,是应该考虑的范畴。
2.当地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当地居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具体体现在村民对外来人员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居民对当地的发展缺乏积极性。此外,在我们进行访问的过程中,不乏有很多居民拒绝接受访问的例子。由此看来,居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可能是导致当地的特色文化“ 阿都文化 ”发展和传播速度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若想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影响力,还需增强居民与外界的沟通联系。
3.环境问题
布拖县地貌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据了解,布拖属亚热带滇北高原气候区,气候呈立体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气候寒冷,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日照充足,灾害频繁。此前,布拖县曾发生八月飞雪的景象。相较于其他地方,环境较为恶劣。环境问题在种植业方面也有体现,当地资源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土地贫瘠加上环境恶劣导致大多农作物无法存活,目前,土地只能种出玉米,土豆,荞麦三种农作物。
4.收入来源具有局限性
当地居民收入来源具有局限性。
从内部情况来说:
第一,外出务工人数少。该村出村进县打工的人并不占多数,更不要说那些出县进省打工的人数了。务工人数少这一现象导致居民收入来源仅局限在种植业和政府补贴上,这就可能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植业畜牧业收益甚微。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当地农作物的收成普遍偏低,且农作物囤积现象严重,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以致当地的大多数人家都存在囤积过量土豆当作全年粮食的现象。种植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不足以支撑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高原地区的环境恶劣,对畜牧的要求严苛,畜牧业不能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外部情况来看:
第一,企业经营不容乐观。外来企业发展前景堪忧。据了解,当地曾有多家外来企业,但都因企业效益低,最终搬离。无外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切断了当地居民可能的经济收入。
第二,政府补贴金额有限。居民享受国家一定的补贴政策,但他们不能也不应该将政府补贴金作为自己的全部经济来源。
(5)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通过实地考察、知情人士采访、相关人员调研等形式,我们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学现象较为严重;当地能顺利从高中毕业的孩子比例较少。
2.教学资源不足;在当地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基础设施都较为匮乏。
3.语言障碍;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交流的障碍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知识进不去,人才育不出”的尴尬局面。
4.父母的教育观念较为薄弱;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稍显缓慢,温饱问题是父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次而才是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父母的教育观念得不到发展和更新,孩子的教育就存在滞后问题。
5.教育制度不完善;当地的入学机制和退学机制没有明确的条例,也没有其他的一些规章制度,教育体制较为混乱。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导致了日嘎村的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
(6)村民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全面
在我们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民众对这些相关的国家政策了解稍少。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村里的基础设施简陋,获取有关国家政策的相关信息渠道少,目前仅限于村委领导开会告知,村民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种种因素下,村民虽然受到国家资助,但大多都不了解具体政策及标准。村民受惠而不知其所因,政府施行不告其法,故而得出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结论。
(7)经济落后,且吸毒贩毒情况较为严重,影响外来投资
布拖县的地理环境恶劣。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农业、畜牧业以及商品经济等都难以发展,部分村民采取类似于贩毒这样极端的方式获得收入。虽然在多方努力下,这一情况已得到缓解,但外界对这一情况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并对此现象持有一定的偏见。以至于当地错失了一些投资建设的机会或发展旅游业的契机。
截至目前,布拖县及其周边仍存在吸毒販毒等情况,虽相较于过去的几年,这一情况已大大缓解,但外部认知未得到更新。导致当地难以引进外资,经济发展滞缓。
三、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各项扶贫工作在逐步地开展,而日嘎村作为首批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受益其中,作为彝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地方,它拥有不可替代的阿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了全州首个村级彝族阿都文化站。它不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民族特征的显著性、历史文化的遗留等因素,导致其在脱贫的路上步履维艰。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始终坚信这些问题都能被解决和攻克。
参考文献
[1]吴晓萍,LIU Hui-wu.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54-59.
[2]彭晓烈,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A]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18:6.
[3]刘天,杨添朝.四川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模式转变研究.民族学刊.2016.12
[4]李亚楠,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83.
[5]唐剑,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文化路径——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11):76-82.
通讯作者:刘天,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村寨;日嘎村
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推进乡村发展,保护特色村庄。” 可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最终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少数民族的知识和文化是我们国家珍贵的“财产”,但由于历史遗留的一些问题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滞后,故在新时代的政策支持下探索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道路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2017年9月23日,国家民委发布了《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民委发【2014】190号),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四川省一共有5个中国首批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日嘎村为其中之一。
一、日嘎村简介
(1)特殊的地理位置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大凉山区,距州府西昌114公里。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于1955年建县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日嘎村距布拖县城2公里,共215户,786人,是布拖县2012年彝家新寨建设示范村。
(2)保存完整的“阿都文化”
日嘎村成立了全州首个村级彝族阿都文化站。通过三年的努力,日嘎村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开展民族风情旅游、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等取得了显著成效。日嘎村保有原始的火把节传统(火把节被命名为中国十大民俗节日之一),以红、黑、黄三种主色调绘制的彝族阿都图案、节庆图案、彝文符号、花边条纹以及彝族英雄“支格阿尔骑马射日”等传说圖画,在日嘎村村民的房子上均有体现。
(3)文物保存完好且数量丰富
日嘎村文化厅共有文物210余件,文物包括21副壁画、一组浮雕、30多张图片、200多件彝族传统生产生活用品等。其中95%来自民间征集。
(4)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来了机遇。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日嘎村政府跟随上级组织,目前致力于发展马铃薯、荞麦、玉米产业,使得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的问题
(1)国内外相关研究观点
王岚(2013)在《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提到当前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与保护已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建设成本高、资金严重不足、宣传不到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巨大冲击,村民观念落后,公共管理服务不足的情况
李亚男(2016) 在《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的研究综述》写道在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试点工作近7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的同时暴露出很多主观和客观问题。主观有政府及群众的问题;客观主要是政策层面及各部门配合缺乏沟通等问题。
(2)日嘎村现存问题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当地居民语言不通,存在沟通障碍。
当地居民以彝语为主要交流语言,且在成年人中,除了村长村支书等领导人,全村寥寥几人能听懂汉语。但这一情况在目前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间稍有缓解。彝族语言文化保护较为完好,既是好事也是坏事,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发展。权衡传统文化和创新发展的比重,是应该考虑的范畴。
2.当地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强,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当地居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具体体现在村民对外来人员的态度不是很积极,居民对当地的发展缺乏积极性。此外,在我们进行访问的过程中,不乏有很多居民拒绝接受访问的例子。由此看来,居民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可能是导致当地的特色文化“ 阿都文化 ”发展和传播速度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若想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影响力,还需增强居民与外界的沟通联系。
3.环境问题
布拖县地貌可概括为:"三个坝子四片坡,两条江河绕县过,九分高山一分沟,立体气候灾害多"。据了解,布拖属亚热带滇北高原气候区,气候呈立体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气候寒冷,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日照充足,灾害频繁。此前,布拖县曾发生八月飞雪的景象。相较于其他地方,环境较为恶劣。环境问题在种植业方面也有体现,当地资源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土地贫瘠加上环境恶劣导致大多农作物无法存活,目前,土地只能种出玉米,土豆,荞麦三种农作物。
4.收入来源具有局限性
当地居民收入来源具有局限性。
从内部情况来说:
第一,外出务工人数少。该村出村进县打工的人并不占多数,更不要说那些出县进省打工的人数了。务工人数少这一现象导致居民收入来源仅局限在种植业和政府补贴上,这就可能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种植业畜牧业收益甚微。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当地农作物的收成普遍偏低,且农作物囤积现象严重,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以致当地的大多数人家都存在囤积过量土豆当作全年粮食的现象。种植业带来的经济收益不足以支撑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高原地区的环境恶劣,对畜牧的要求严苛,畜牧业不能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外部情况来看:
第一,企业经营不容乐观。外来企业发展前景堪忧。据了解,当地曾有多家外来企业,但都因企业效益低,最终搬离。无外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切断了当地居民可能的经济收入。
第二,政府补贴金额有限。居民享受国家一定的补贴政策,但他们不能也不应该将政府补贴金作为自己的全部经济来源。
(5)教育水平相对落后
通过实地考察、知情人士采访、相关人员调研等形式,我们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学现象较为严重;当地能顺利从高中毕业的孩子比例较少。
2.教学资源不足;在当地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基础设施都较为匮乏。
3.语言障碍;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交流的障碍限制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知识进不去,人才育不出”的尴尬局面。
4.父母的教育观念较为薄弱;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稍显缓慢,温饱问题是父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次而才是教育问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父母的教育观念得不到发展和更新,孩子的教育就存在滞后问题。
5.教育制度不完善;当地的入学机制和退学机制没有明确的条例,也没有其他的一些规章制度,教育体制较为混乱。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导致了日嘎村的教育水平的相对落后。
(6)村民对国家政策了解不全面
在我们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民众对这些相关的国家政策了解稍少。对于普通居民来说:村里的基础设施简陋,获取有关国家政策的相关信息渠道少,目前仅限于村委领导开会告知,村民无法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种种因素下,村民虽然受到国家资助,但大多都不了解具体政策及标准。村民受惠而不知其所因,政府施行不告其法,故而得出居民对相关政策了解程度较低的结论。
(7)经济落后,且吸毒贩毒情况较为严重,影响外来投资
布拖县的地理环境恶劣。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农业、畜牧业以及商品经济等都难以发展,部分村民采取类似于贩毒这样极端的方式获得收入。虽然在多方努力下,这一情况已得到缓解,但外界对这一情况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并对此现象持有一定的偏见。以至于当地错失了一些投资建设的机会或发展旅游业的契机。
截至目前,布拖县及其周边仍存在吸毒販毒等情况,虽相较于过去的几年,这一情况已大大缓解,但外部认知未得到更新。导致当地难以引进外资,经济发展滞缓。
三、总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各项扶贫工作在逐步地开展,而日嘎村作为首批特色少数民族村寨受益其中,作为彝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地方,它拥有不可替代的阿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立了全州首个村级彝族阿都文化站。它不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民族特征的显著性、历史文化的遗留等因素,导致其在脱贫的路上步履维艰。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始终坚信这些问题都能被解决和攻克。
参考文献
[1]吴晓萍,LIU Hui-wu.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54-59.
[2]彭晓烈,乡村振兴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A]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特辑[C]长沙市人民政府、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18:6.
[3]刘天,杨添朝.四川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模式转变研究.民族学刊.2016.12
[4]李亚楠,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4):83.
[5]唐剑,西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文化路径——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11):76-82.
通讯作者:刘天,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