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中俄结盟”说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256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幻想中俄在反制美国等西方集团的遏制。挤压方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仅完全不现实,而且,任何走向联合“反美”的企图对于两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甚至可能是危险的。
  中国与俄罗斯在安理会否决了一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草案后,国内所谓“中俄结盟”的议论再度升温。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类议论就开始“预热”,一些“战略分析人士”甚至提出,中国应该改变外交政策原则,与俄罗斯结为同盟,此举不仅能打破西方围堵,还能改造世界秩序。其实,再往前推,早在中俄提出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后的十多年前,西方一些人就已经有担忧、推断中俄开始形成反西方“同盟”的论调了——两种抱着相互对立战略诉求的“专家”,居然在中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很不靠谱的“共识”。
  “反西方”从来不是中俄合作的起点和核心
  冷战后,中俄关系迅速发展、战略协作不断深入当然与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有关,如何互为依托、共同应对新挑战也是推动两国合作的一个因素。但是,如果就此认为:因为这些外部因素推动两国“越走越近”、因为这些“外力”促使两国需以结盟方式寻求突破,那就即不了解两国关系的历史,又不清楚两国合作的基本性质,还给应对挑战指了条错误的道路。
  中俄关系的发展是由两国根本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和逻辑。从1985年中苏关系解冻,到1989年关系正常化,再到1992年实现顺利衔接,以及此后连上三个台阶,直至今日两国合作顺利地发展,其出发点都是两国吸取了历史教训,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努力营造稳定、和睦周边的政策使然。也就是说,中俄关系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两个相邻大国做“好邻居”这一“简单”的需要,其他的外部因素只是“辅助动力”。两国自上世纪60年代起长达20多年对立、对抗的历史,同样可以从反面证明这一点:彼时两国何曾未有同时面临另一阵营的压力和威胁?最近20多年的实际情况也证明,中俄合作的总体进展从没有因为双方与其他主要大国关系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所以说,“反西方”从来不是中俄合作的起点和核心。
  “结盟”完全违背中俄合作的宗旨
  明确两国关系的性质、行为规范是保持中俄两国长久友谊和关系发展的前提。自1992年两国就不断强调双边关系的公开透明性,把“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视为两国新型关系的基础与相互协调和互利合作的指南。2001年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更把“三不”原则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不结盟”和“不对抗”原则实际上给中俄关系规定了关系发展的正负两端的极点。或者说,“不对抗”是两国对处理可能的矛盾时的基本要求,而“不结盟”则是对两国全方位合作性质的界定,也是两国新型关系的特质。
  “三不”原则既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两国关系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最近十多年里得到了积极的印证。“不结盟”是中国外交最核心的原则之一,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前提。纵观历史,曾经和今天依然活动着的形形色色的联盟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带有与“假想敌”对抗的因素,持续40多年的以集团对抗为标志的冷战更是人类不久前的记忆。中国若想避免陷入与外部世界的对抗,争取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不参与任何同盟是唯一的选择。“结盟”往往意味着一些主权的让渡和被削弱,这显然也不符合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同样,中俄关系保持“不结盟”的状态也是符合俄罗斯利益的。“结盟”也同时意味着会出现一个“核心”、一个“头”。那些“规划”中俄结盟的“专家”以为谁可以当这个“领导”?两个差异非常大的大国如果出现看法不完全一致时,他们又以为可能出现一方迁就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状况吗?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不结盟”丝毫也没有妨碍中俄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密切磋商与协作。同时,在一些问题的具体处理方式上,在不伤害对方切身利益、不破坏两国总体合作的前提下,两国又依据各自的国家利益保持了灵活度和自主选择的可能。“独立自主”的外交更有助于双方以更坦诚、更“轻松”的心态进行合作。因此,“结盟”完全违背了中俄两国合作的宗旨,不符合两国都认可的合作性质。
  经过20年的努力:中俄两国的合作涉及国家关系的各个领域。其中既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官方交往,也包括一般民众参与的民间交往;既包括务实互利的经济合作,也包括深化相互信任社会基础的人文交流;既包括安全、外交等“高级政治”问题的协作,也有环保、流行病防疫等“低级政治”的合作,而国际和地区合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尽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把中俄合作理解为或归结为某种“反西方同盟”,无疑就缩窄了两国合作的空间。而在这个“同盟”中,两国其他方面的合作是不是要服务于那个“反西方”的中心目标呢?两国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务实合作是不是也要“经济让位于政治”呢?可见,所谓的“同盟”关系实质上会有损两国切身利益,无助于两国合作持久深入地进行。
  “不针对第三方”:并非“安抚”性的“外交辞令”
  与“不结盟”紧密相关的就是“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个原则所表述的并非是“安抚”性的“外交辞令”,而是对两国战略协作的规范,也是处理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关系的规范。
  的确,中俄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无论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方面,还是在缓解战略挤压方面,两国都有许多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同时,两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问题上也有一定的战略共识。两国都认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也是中俄两国所追求的国际战略目标。然而,不能就此认为,中俄国际合作就是以反对西方为主旨,两国在所有问题上都会以反对西方为出发点。中俄国际合作完全不同于冷战期间两大集团“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式的“零和游戏”。比如,反对三股势力、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的合作显然不是出于挑战西方。即使是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多极化发展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反西方”。
  中国和俄罗斯与西方在双边关系上、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许多战略性的矛盾,斗争当然也就成为这两对关系的重要内容。但与此同时,还必须看到中俄两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中合作的一面。多年来,中国一直将“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视为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指导原则;而争取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也是俄罗斯一直努力的方向。可见,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更强调与西方国家合作的一面,也更希望合作成为各自对西方国家关系的主要内容。还需要看到,尽管“防范”基调未改,但冷战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还是努力避免美中、美俄关系发生冷战对抗式的逆转。事实上,在维护地区稳定、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应对各种非传统性安全威胁、建立互利经济关系等许多方面,中俄两国都与西方国家开展了有内容、有成效的合作。既然“反西方”从未成为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外交战略和对西方政策的基调,主张“中俄结盟反击西方”的论调又以什么为依据呢?
  事实上,由于中俄两国所处地缘环境不同、面临的任务和威胁不同,两国在对西方关系中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具体政策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幻想中俄在反制美国等西方集团的遏制、挤压方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仅完全不现实,而且,任何走向联合“反美”的企图对于两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会背离两国确立的战略协作伙伴的目标,也很可能导致两国关系出现新的麻烦,甚至破坏目前已日臻成熟的合作关系。
其他文献
继2010年11月视察南千岛群岛后,2012年7月3日梅德韦杰夫再度视察该地。千岛群岛的原名在原住民的阿伊努语中意为“烟雾迷漫”的群岛。对南千岛群岛(即日本所称“北方四岛”)的争议让俄罗斯与日本“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梅德韦杰夫为何冒着使俄日关系火上浇油的风险视察该地?未来“剪不断、理还乱”的双边关系将走向何方?千岛群岛对俄罗斯意味着什么?  推动远东与东西伯利亚开发的风帆  千岛群岛丰富的能
2011年11月21日,匈牙利政府正式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金融援助,商讨新的贷款支持。24日,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宣布将匈牙利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并维持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标志着匈牙利被正式卷入了欧元区债务危机。在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市场信心不断涣散的情况下,欧债危机已经蔓延至中东欧地区。    穷救富导致政府垮台  据欧盟统计数据,2010年,欧盟中西欧15国的人均GDP 高达3712
美朝关系可以说是一对非常不对称的双边关系,如何与大国进行周旋对朝鲜来说至关重要,朝鲜采取了取巧战略,以期能与美国同台博弈。    2010年的美朝关系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2009年末美国朝鲜问题特使博斯沃斯访问朝鲜,原以为会带来2010年双边关系的回暖及六方会谈的重启,不想3月份的“天安”号事件将朝鲜半岛推到了风头浪尖,朝韩关系急转直下。年终岁尾又突然爆发延坪岛事件,事发后仅五天,美韩便进行
近日,叙利亚局势因化学武器的谜团再度紧张,美英等国扬言要对叙利亚进行空袭。对此,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明确表明态度,反对西方国家鲁莽的军事干预。在此之前,中国曾在联合国安理会三次否决部分国家关于叙利亚问题的提案,一度引发西方和某些海湾国家舆论的指责。如何看待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  一种普遍的分析认为,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出头”,是为了配合俄罗斯的立场。我把这种思维方式叫做“帮派思维”。许多人认为,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最重要的一个职位,也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一个职位。翻开联合国的历史,有八位著名人物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印记。他们分别是来自挪威的赖伊、瑞典的哈马舍尔德、缅甸的吴丹、奥地利的瓦尔德海姆、秘鲁的德奎利亚尔、埃及的加利、加纳的安南、韩国的潘基文。  近期,复旦大学联合国研究中心张贵洪教授主编的《联合国秘书长:从赖伊到潘基文》一书出版。该书通过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案例,分析了秘书长们独特的人格魅
中国餐饮文化的魅力  “民以食为天”,古人所说的“食”是指粮食,我们今人显然把它理解为吃饭。“吃饭文化”无论中外,历史都悠久得很。叫“吃饭文化”似乎不太文雅,于是人们就称之为“饮食文化”,现在又常称之为“餐饮文化”。  笔者退休前是职业外交官,到过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虽不算太多,却也品尝过不少国家和民族的食品,既看过和吃过当地老百姓的普通食品,也享用过相当高档的名店名菜,还出入过驻在国的总督府、
这两日一直在读一本书《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我是在偶尔浏览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时,看到了对这本书的介绍,遂为之心动,购买了此书。  该书的作者韦森教授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究所所长,也是当下国内外一些主流媒体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FT中文网、《文汇报》等的著名时评家。此书荟萃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思考。作者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纵横捭阖”,一般认为是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翻云覆雨之状,没有小国什么事。殊不知,“纵横”一词,究其出处“合纵”与“连横”,原本就有小国的事。《韩非子·五蠢篇》中将“合纵”解释为“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则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可见小国“众弱”之间,只要勾连起来,是可以“以小欺大”的,难就难在“众弱”之间利益不同心不齐,合纵很难搞成。  不唯韩非子所在的战国时代如此,今天的世界也是这样。7月13日刚
创刊已经73年的《世界知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首屈一指的国际时事刊物它立足国内,迅速报道五洲风云,剖析各国局势,以其时事性权威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为读者喜爱而在“文革”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国际问题评论家翻译家冯宾符同志参与并主持了这份杂志的日常工作    由《东方杂志》进入文化领域    冯宾符1914年出生在宁波市慈城镇一个清贫的读书人家少年时代就受到中共地下党员沙文汉冯定的革命思想影响“九一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