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激情荡漾、活力迸射,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反思我们的新课堂,一起探讨实践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地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此,我不妨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一些教学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现象:(有一位教师执教《背影》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初读文章一遍后。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浦口车站送别;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学生在教师的一再提示下导出答案)
师: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感情?
生:(纷纷讨论)车站送别。
师:作者为什么写“背影”,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生:四次……
师:这四次“背影”各表现了什么?
(学生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文中哪些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生:……。
分析:上述片段中貌似平等的对话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交流变成了机械的一问一答,师生角色定位失衡。二是只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师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对话接一个对话,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综观上述现象,我们看到的是:课堂探究变成追问式机械师生问答;课堂教学的开放变成了漫无边际的放羊;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流于形式;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新意,而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内涵。这就是对语文课改的失误,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失之和谐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学生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到学习语文的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对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生为本,设计和谐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如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饱含浓郁情感的有关土地的专题图片,使学生不禁的产生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的共鸣,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再进一步通过诵读、品味、探究,学生自然就能體验艾青诗歌中那忧郁、深沉、厚重的恋土深情,从而准确把握诗歌中各种意象的内涵了,特别是激情配乐朗诵,更深深的打动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并参与学生的讨论,积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最后我还设计了思维拓展训练——以赞美祖国、大地、家乡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地的美好情操。整堂课使学生始终处于情感的激流中,取得了很成功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堂课的引入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篇目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的情感体验、生动事例和简单朴实的道理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对父母和教过自己的老师心存感激和热爱,我教《我的母亲》《背影》等课文,就在引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但这一环节的确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它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如教《沁园春·雪》,我与学生共同吟咏有关雪景诗歌导入;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我播放一首《送别》的曲子进入课文情境;教《智取生辰纲》,我请学生讲梁山好汉的故事引入等等。有效的情境导入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体验意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求、愿望和兴趣,达到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标。
三、正确定位,实现师生和谐互动
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命令的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只有这样才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才使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我上《雨说》这一课时,我把感情诵读贯串始终,先从图片导入,创设情景,然后开展读雨——品雨——寻雨教学活动。在课文朗读这个环节中,我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并请学生点评我的朗读,学生纷纷评价;学生也开始表演读,很有感情,我满意地鼓起掌来,这样的互动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再适时地予以引导学生点读、赏读,追寻诗中雨的踪迹,品味典雅而又活泼的抒情语言。一堂课下来,文中雨的象征意象和诗歌中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整堂课浑然一体,教与学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大胆质疑、释疑,并敢于创新;而我们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能很好的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师生互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这,正是我们所呼唤的语文课堂。
在此,我不妨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一些教学现象进行分析:
教学现象:(有一位教师执教《背影》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学生初读文章一遍后。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浦口车站送别;抒发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学生在教师的一再提示下导出答案)
师:哪些地方可看出这种感情?
生:(纷纷讨论)车站送别。
师:作者为什么写“背影”,一共写了几次“背影”?
生:四次……
师:这四次“背影”各表现了什么?
(学生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师:文中哪些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生:……。
分析:上述片段中貌似平等的对话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交流变成了机械的一问一答,师生角色定位失衡。二是只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师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对话接一个对话,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综观上述现象,我们看到的是:课堂探究变成追问式机械师生问答;课堂教学的开放变成了漫无边际的放羊;对文本的感悟与体验流于形式;一味追求教学中的新意,而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内涵。这就是对语文课改的失误,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失之和谐的课堂。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学生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到学习语文的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呢?
对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生为本,设计和谐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如上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我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饱含浓郁情感的有关土地的专题图片,使学生不禁的产生一种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的共鸣,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课堂。在这样的氛围下,再进一步通过诵读、品味、探究,学生自然就能體验艾青诗歌中那忧郁、深沉、厚重的恋土深情,从而准确把握诗歌中各种意象的内涵了,特别是激情配乐朗诵,更深深的打动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并参与学生的讨论,积极鼓励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最后我还设计了思维拓展训练——以赞美祖国、大地、家乡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地的美好情操。整堂课使学生始终处于情感的激流中,取得了很成功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堂课的引入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篇目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所以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的情感体验、生动事例和简单朴实的道理为切入点导入新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对父母和教过自己的老师心存感激和热爱,我教《我的母亲》《背影》等课文,就在引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来畅谈自己实际的情感体验,唤起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的引入都是没有定式的,但这一环节的确立应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为一节课开一个好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保证其它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如教《沁园春·雪》,我与学生共同吟咏有关雪景诗歌导入;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我播放一首《送别》的曲子进入课文情境;教《智取生辰纲》,我请学生讲梁山好汉的故事引入等等。有效的情境导入增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体验意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求、愿望和兴趣,达到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标。
三、正确定位,实现师生和谐互动
教师必须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学生也不再是命令的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只有这样才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才使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我上《雨说》这一课时,我把感情诵读贯串始终,先从图片导入,创设情景,然后开展读雨——品雨——寻雨教学活动。在课文朗读这个环节中,我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并请学生点评我的朗读,学生纷纷评价;学生也开始表演读,很有感情,我满意地鼓起掌来,这样的互动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再适时地予以引导学生点读、赏读,追寻诗中雨的踪迹,品味典雅而又活泼的抒情语言。一堂课下来,文中雨的象征意象和诗歌中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整堂课浑然一体,教与学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能够大胆质疑、释疑,并敢于创新;而我们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能很好的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师生互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这,正是我们所呼唤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