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审美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XUE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批又一批的语文教育研究者与从业者孜孜不倦地在“让语文回归语文”的征途上反思、创新,并积极实践。首倡“生命语文”理念并且在一线教学中取得实效的熊芳芳老师,堪称是其中颇为杰出的一位,连首倡“生命美学”的潘知常教授都对她所倡导的“生命美学观照下的语文教育”大为认同。熊芳芳等所撰写的《语文审美教育12 讲》自2018 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也深受读者与学者的好评。
  熊芳芳老師基于自身多年的教育实践,从解读审美意象、丰富审美体验、激活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思维、完善审美个性、提升创美能力等方面,详尽阐述了如何经营从情感熏陶走向灵魂洗礼的审美的语文课堂,如何在教学中长期渗透审美教育;同时,又从课堂延伸至生活,从日常生活审美、社会生活审美、影视艺术审美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路径与策略,从而最终引导学生由审美走向创造美。
  全书正文部分共十二讲,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语言动人、思想深刻,其深刻的内涵从结构精巧的目录便可见一斑。每一章节的标题凝练而精当,内容的板块清晰有序,最为吸引人的是每一章主标题下方的两三行摘要,言简意赅却又微言大义。例如,在第1 讲“审美教育综述”的标题之后,作者如此诠释:“审美教育本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当教育的审美功能被消解,主体也会随之被消解,因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藉审美之途来安顿主体的此岸生存”,寥寥数语将其思想之深邃、见解之独特及功底之深厚尽现,发人深省又引人入胜。又如,在第4 讲“激活审美情感”的标题之后,作者如此陈述:“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时,情感的力量促使读者欣赏生命之美,领悟生命之思,感受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也促进读者自身的生命成长。所以,语文教学必须从涵育主体心灵、丰富主体情感出发。”“三言两语”之间就令本讲中“情境的精心营造”“ 提问的巧妙设计”“文本的深度解读”“材料的类比拓展”“活动的创意策划”等内容升华了。
  全书不仅理论扎实,内容广博,更追求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书中大量课堂实例的引用与分析,更加清晰地阐明了将审美教育这一形而上的教育实践落实到庸常的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不得不说,该书理念的高度、思想的深度与知识的广度令人赞佩。潘知常教授在序言中也如此评论:“……犹如‘庖丁解牛’,纵横捭阖,条分缕析,古今中外,娓娓而谈,不仅见解独到,而且观念新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字里行间浸透着实践性、学术性、启迪性和前瞻性。其中,对于具体文本的剖析更是尤为功力深厚,既熟稔于心又博学多识,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这还是一本认真研究语文如何回到语文以及如何‘教我灵魂歌唱’的佳作。”该书值得在语文教育创新之路上艰难探索的人们细细品读、反思借鉴。
其他文献
自然,有两重含义,其一即俗称的“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其二指“天然”,自然而然。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沈从文都堪称一位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  沈从文接受的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从小在外撒野,15岁便去当兵。他的知识、教养,主要不是来自学校教育、家庭影响或书本阅读,而是来自自然。湘西地处沅水流域,下接洞庭湖,河水养育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他常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
书名:汉字认知与书法表现  作者:崔增亮程晓红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ISBN:9787569502411  定价:120元  书法是对汉字进行艺术加工后的呈现,书法亦是传播汉字的重要载体,书法更是汉字字形的美感表达,是颇具传统文化特质的艺术展示。书法的表现,以汉字为根基,因此在书写上,对汉字的认知是基础,从字形的变化体会到汉字所要表达的含义与精神;书法的加
新春快乐!  由于工作和研究的需要,我长期订有《语文建设》杂志,每期必看,每文必读,收获颇丰。偶尔也在贵刊发些小文,阐释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与同道交流。衷心地感谢你们提供这样一个优质的语文教学研究与交流的平台。  新年伊始,收到第一期杂志,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词:“革命啦”。  说“革命”也许有些夸张,称为“革新”吧。其实贵刊近几年一直都在革新当中,每年的第一期杂志总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新鲜感的背后,
理解诗歌,最忌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如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浑厚深沉”等。这样的话语对于理解杜诗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内涵比较模糊,不确定。我们的任务,不是停留于古人的水平,而是在古人的艺术直觉上提高一步,对这些话语进行分析,结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体化。具体分析时,最好把作品放在谱系中,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分析才有可能全面、深入。  一  让我们从杜甫的
儿童喜欢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标志    记者:我们讨论儿童文学的话题,绕不开儿童爱看的书。近年来,杨红樱的书尤其受到小学生们的喜爱,读她的书几乎成了小学生的时尚。而且不容否认,杨红樱的图书发行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儿童文学书籍的出版和销售。那么,您认为杨红樱的作品能够吸引孩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泉根:进入新世纪以来,杨红樱及其作品已成为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据相关资料。杨
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六十年语文教育最大的得,就是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明确指出的“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从而使当时的语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最大的失,如果撇开政治因素不谈,恐怕要教时下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技能化倾向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众所周知,建国以来,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这正如
统编本教材已使用两年,其框架和体例结构已为我们渐渐熟悉,其理念正逐步影响广大一线教师,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是方兴未艾。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考查语文阅读能力的命题形式和方向势在必行。今年的很多考试还是针对人教版教材的,但试题无不渗透着新教材的思想,尤其是中考试题,处处体现新教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阅读部分的考查题更是其中“最敏感的神经末梢”。笔者试以2018年温州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部分的试题为
鲍照的名作《拟行路难》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的传统篇目。慷慨任气的境界营造、悲愤不平的忧愁思想和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被作者组织进精致的语言结构,使这一小篇幅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吸引力。不少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都参与过对此篇的讨论,他们或者分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中水之比兴的巧妙之意,或者探讨作者内心的矛盾起伏,作品写作艺术和时代背景等话题都纳入他们的分析视野,丰富了对该作品
在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教育全球化也在不断深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成为当代人才必备的一项能力。南京大学何宁教授认为,当今社会,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文学文本正是理解文化的基础。可是,大部分青年人对于英美文化的了解往往更多地来源于电影、电视和网络视频等视觉媒体,由于视觉媒体具有流行文化的特质,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较
《记承天寺夜游》写苏轼在一个寒秋的深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与好友张怀民在月下散步的情景。  既然是“夜游”,自然是不眠人做的事情。那么为何不眠呢?  用流行歌手张宇几年前一首歌的名字来形容,那就是“月亮惹的祸”。在那个深秋的夜晚,也许苏轼在读过了几卷书或写下了几首诗之后,略感疲倦,就要脱衣上床睡觉,“月色入户”,他发现了那含情脉脉的月光。十月十二日正是深秋天气。夜气转凉,夜色也显得格外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