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视中国的经济圈
今年以来,《中华工商时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经济圈的特别报道。对中国几大区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剖析。
首篇“西北”篇认为,西南地区由于地缘的优势,将会早于西北而解决“西部问题”。西北无法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区域,这与它的地理因素有关,几个中心城市相距遥远,而且也没有完善的交通。但西北近些年冒出的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辐射圈”却是西北发展的潜力所在。
“中部”篇认为,中部如果仅立足于为东部服务,跟着东部跑,并不利于中部发展。中部崛起需要创造新的模式,重点以面向内陆型、内需型发展,尤其要提防狭隘的出口导向型。最要紧的是着力打造城市群,实现各省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集约开发。
“珠三角”篇认为,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而是引用外资来本地孵化,发展潜力超出了珠三角。珠三角虽然也在积极谋变,但具体措施中缺乏创新精神。尽管各政府之间签订了种种推动经济圈发展的协议和文件,但这些协议或文件远没有各省区之间一条高速公路的对接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环渤海”篇认为,该经济圈中行政高于市场现象比较严重,只有突破“诸侯经济”、区域经济才将会有大的改变。日前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好的开端。
人文奥运:
开启中国城市进入人文时代的序幕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和灵魂,也是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任务。继1月1日北京市全面启动为期一年的以“礼仪北京、人文奥运”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之后,2月23日,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首都文明委、北京奥组委研究制定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正式公布。这标志着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人文”不仅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题之一,更应是所有城市都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无论是“人文奥运”还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都充分关照到人文这个城市最基本要素。这是整个发展领域和城市价值观念最巨大的一个历史性进步。人文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是城市一笔无价的“无形资产”,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文的问题不能局限于奥运领域,也不仅仅是一个世博,它是整个城市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主题和新的时代内涵,是整个中国进入城市时代所共有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北京人文理念的提出,为中国进入“人文”时代拉开了总序幕。
我国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比较
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大。目前,我国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1.5%和16.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1.5%和32.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和21%;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8%和13.2%;大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2%和11.1%;本科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02%和5.63%。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差异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拥有不到一张病床,而城市约为3.5张;农村每千人口只拥有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则在5名以上;农村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9.58%,城市为42.09%。
2005,教师们最关心的教育问题
教师关注自身问题
●为教师减负
许多教师反映,他们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休息时间不是给学生补课就是被各类活动占满,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又没有自己的时间,身心负担都沉重。
●提高教师待遇
农村与城市的教师待遇相差太大,是明显存在的事实。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报酬缺乏透明度,应该立法提高和保证教师待遇。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有许多教师也反映,有些教师素质还有待提高,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问题大多流于形式。教师们期待在有限的资金和客观条件下,政府或学校可以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引导自己的成长;同时,建立家长和社会评教制度,对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改革教师职称评定
教师们呼吁建立公平的评估机制,淡化学历与职称,取消外语考试,看重教师的实际水平,建立公平的教师评估机制。尤其建议取消流于形式化的教师职称论文。
●用法律保护教师合法权益
许多教师建议,应该用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主张《教师法》应明确工资问题,直接由国家统拨;用法律保证教师合理流动的需要,同时也用立法来约束教师的不正常流动;并通过法律保护教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权益。
学生问题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对生命的共同体。学生的问题,时刻牵挂在教师的心上。
●减轻学生负担
许多教师建议,国家真正通过法律把儿童的休息权落实,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严格作息时间,不能额外加课和所谓的补习,一旦违反,要追究相关法律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做到“该上学的时间上学,该放学的时间放学”。
●注重学生品德
虽然目前国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但是教师们普遍认为,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改变,学校的措施也非常不得力。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品德培养、生命教育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生命和他人的必要尊重。同时,对于学生影响巨大的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视听环境也要规范,更多关注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大环境。
●关心学生安全有教师提出应该制定《校园安全保护法》或《少年儿童监护法》,建立未成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给学生进行常规体检,对非传染性疾病中的重大疾病予以早期发现和干预。并建立正规的、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护理机构。
关于校长与教育行政领导问题
●关于主管教育的行政领导的任职条件
许多教师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领导应该经过教育的岗前培训。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为了落实建议,许多教师提出应该出台《教育局长法》或《教育行政领导聘任办法》,将不合格的教育局长清理出教育部门。
●关于校长的问题
许多教师认为应该建立校长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如实行对校长的年审制度,审查校长的工作,以便赏勤罚懒。同时广大一线教师也对教育局长、学校校长进行考核、考评。而更重要的是,建立真正的校长的民主选举与竞聘机制,校长必须对教师和学生负责。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
许多教师非常关注农村教育问题,认为这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有教师说:2005年,我们应该像关注“三农问题”一样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事关重大,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办法
许多教师提出,只要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永久话题。农村教育需要教育体制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做一些改革。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要站在农村的社会发展的高度研究农村教育问题。
●努力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问题
教师们反映,农村教育经费非常困难,不少地方工资发放有难度,地方财政根本无力解决教育经费。同时,城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重点班与普通班之间的竞争和差距愈演愈烈,好教师不断出走,苦了偏僻地区的学校。
●改善城市务工子女的生存环境
许多教师非常关心外出务工的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民工涌入城市参加建设,其子女的教育不容乐观。希望政府慎重考虑民工子女就学,妥善安排,勇于承担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经费,这是国家义务教育的责任。
关于教育投入问题
许多教师反映,农村学校欠债问题比较普遍。对此,教师们建议:
以明晰的法律或地方法规形式规范各级政府和办学者的教育投入行为,建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区域分类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辅以必要的听证监督机制。因地制宜,分别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互不相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模式。
开征适度份额教育税,辅以强力导向性教育捐赠机制;合并体彩、足彩、福利彩票为文教事业彩票,定向调配,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对国家教育经费的监督立法,对经费所占的比例立法,实行强制措施,以求对教育的基本保证。
政府应该减少对大学的投入,把教育经费主要用在义务教育上,用在最困难的地区。(朱永新)
今年以来,《中华工商时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经济圈的特别报道。对中国几大区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途径进行了剖析。
首篇“西北”篇认为,西南地区由于地缘的优势,将会早于西北而解决“西部问题”。西北无法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区域,这与它的地理因素有关,几个中心城市相距遥远,而且也没有完善的交通。但西北近些年冒出的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辐射圈”却是西北发展的潜力所在。
“中部”篇认为,中部如果仅立足于为东部服务,跟着东部跑,并不利于中部发展。中部崛起需要创造新的模式,重点以面向内陆型、内需型发展,尤其要提防狭隘的出口导向型。最要紧的是着力打造城市群,实现各省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集约开发。
“珠三角”篇认为,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而是引用外资来本地孵化,发展潜力超出了珠三角。珠三角虽然也在积极谋变,但具体措施中缺乏创新精神。尽管各政府之间签订了种种推动经济圈发展的协议和文件,但这些协议或文件远没有各省区之间一条高速公路的对接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
“环渤海”篇认为,该经济圈中行政高于市场现象比较严重,只有突破“诸侯经济”、区域经济才将会有大的改变。日前环渤海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好的开端。
人文奥运:
开启中国城市进入人文时代的序幕
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核心和灵魂,也是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任务。继1月1日北京市全面启动为期一年的以“礼仪北京、人文奥运”为主题的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之后,2月23日,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首都文明委、北京奥组委研究制定的《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正式公布。这标志着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全面启动。
“人文”不仅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主题之一,更应是所有城市都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无论是“人文奥运”还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都充分关照到人文这个城市最基本要素。这是整个发展领域和城市价值观念最巨大的一个历史性进步。人文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是城市一笔无价的“无形资产”,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文的问题不能局限于奥运领域,也不仅仅是一个世博,它是整个城市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主题和新的时代内涵,是整个中国进入城市时代所共有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上海、北京人文理念的提出,为中国进入“人文”时代拉开了总序幕。
我国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比较
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大。目前,我国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1.5%和16.3%;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1.5%和32.4%;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6%和21%;中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8%和13.2%;大专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2%和11.1%;本科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02%和5.63%。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资源分布差异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农村每千人口平均拥有不到一张病床,而城市约为3.5张;农村每千人口只拥有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城市则在5名以上;农村人口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9.58%,城市为42.09%。
2005,教师们最关心的教育问题
教师关注自身问题
●为教师减负
许多教师反映,他们一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休息时间不是给学生补课就是被各类活动占满,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又没有自己的时间,身心负担都沉重。
●提高教师待遇
农村与城市的教师待遇相差太大,是明显存在的事实。一些教师认为,教师报酬缺乏透明度,应该立法提高和保证教师待遇。
●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有许多教师也反映,有些教师素质还有待提高,目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问题大多流于形式。教师们期待在有限的资金和客观条件下,政府或学校可以提供真正的学习机会,引导自己的成长;同时,建立家长和社会评教制度,对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
●改革教师职称评定
教师们呼吁建立公平的评估机制,淡化学历与职称,取消外语考试,看重教师的实际水平,建立公平的教师评估机制。尤其建议取消流于形式化的教师职称论文。
●用法律保护教师合法权益
许多教师建议,应该用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主张《教师法》应明确工资问题,直接由国家统拨;用法律保证教师合理流动的需要,同时也用立法来约束教师的不正常流动;并通过法律保护教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权益。
学生问题
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在教育过程中一对生命的共同体。学生的问题,时刻牵挂在教师的心上。
●减轻学生负担
许多教师建议,国家真正通过法律把儿童的休息权落实,制定严格的作息制度,严格作息时间,不能额外加课和所谓的补习,一旦违反,要追究相关法律责任。让我们的孩子做到“该上学的时间上学,该放学的时间放学”。
●注重学生品德
虽然目前国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但是教师们普遍认为,由于高考制度没有改变,学校的措施也非常不得力。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品德培养、生命教育课的内容,培养学生对生命和他人的必要尊重。同时,对于学生影响巨大的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视听环境也要规范,更多关注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大环境。
●关心学生安全有教师提出应该制定《校园安全保护法》或《少年儿童监护法》,建立未成年人健康档案,定期给学生进行常规体检,对非传染性疾病中的重大疾病予以早期发现和干预。并建立正规的、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护理机构。
关于校长与教育行政领导问题
●关于主管教育的行政领导的任职条件
许多教师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领导应该经过教育的岗前培训。让懂教育的人管教育。为了落实建议,许多教师提出应该出台《教育局长法》或《教育行政领导聘任办法》,将不合格的教育局长清理出教育部门。
●关于校长的问题
许多教师认为应该建立校长权力的约束与监督机制。如实行对校长的年审制度,审查校长的工作,以便赏勤罚懒。同时广大一线教师也对教育局长、学校校长进行考核、考评。而更重要的是,建立真正的校长的民主选举与竞聘机制,校长必须对教师和学生负责。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
许多教师非常关注农村教育问题,认为这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有教师说:2005年,我们应该像关注“三农问题”一样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事关重大,需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办法
许多教师提出,只要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永久话题。农村教育需要教育体制在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做一些改革。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要站在农村的社会发展的高度研究农村教育问题。
●努力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缺乏的问题
教师们反映,农村教育经费非常困难,不少地方工资发放有难度,地方财政根本无力解决教育经费。同时,城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重点班与普通班之间的竞争和差距愈演愈烈,好教师不断出走,苦了偏僻地区的学校。
●改善城市务工子女的生存环境
许多教师非常关心外出务工的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民工涌入城市参加建设,其子女的教育不容乐观。希望政府慎重考虑民工子女就学,妥善安排,勇于承担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经费,这是国家义务教育的责任。
关于教育投入问题
许多教师反映,农村学校欠债问题比较普遍。对此,教师们建议:
以明晰的法律或地方法规形式规范各级政府和办学者的教育投入行为,建立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区域分类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辅以必要的听证监督机制。因地制宜,分别建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互不相同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模式。
开征适度份额教育税,辅以强力导向性教育捐赠机制;合并体彩、足彩、福利彩票为文教事业彩票,定向调配,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对国家教育经费的监督立法,对经费所占的比例立法,实行强制措施,以求对教育的基本保证。
政府应该减少对大学的投入,把教育经费主要用在义务教育上,用在最困难的地区。(朱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