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辅助学科,该学科研究人类在交际活动中使用的纯语言手段以外的其他手段和因素,诸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手势等等。文字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特殊的交际桥梁,伴随语言手段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例如描写人物的身姿体态、外貌、语调变化甚至所处环境。本文将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手段形式作为切入点,以伴随语言手段为理论依据,以俄罗斯文学作品为文本素材,试探讨伴随语言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应用问题。
关键词:文学作品;伴随语言;手段应用
1 伴随语言手段研究背景
伴随语言表现在交际活动中,也体现在小说等书面文本中。作者运用伴随语言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社会状况以及揭示自身的创作意图。截止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非言语交际和伴随语言理论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但是对伴随语言手段与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却不够深入和系统。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对短篇小说的贡献是跨时代的,因此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诃夫善于运用伴随语言手段对人物进行刻画,以幽默诙谐的描写创作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2 伴随语言手段在契诃夫作品中的应用策略
2.1 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作者通过语言手段和伴随语言手段塑造起来的。伴随语言手段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以更全面的展示,给读者呈现一个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越逼真,创作出的故事越具有说服力。《胖子和瘦子》片段节选中,随着聊天的深入,作者明确的描述了两位主人公的社会地位:瘦子是八等文官,收入不高,闲暇时做些烟盒才能勉强维持家用;胖子已经是三等文官了,而且有了两个星章。瘦子得知胖子的身份是文章的转折点,童年的朋友此时已经是达官贵人了,瘦子马上换了一副面孔。作者通过描写瘦子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表达出自己的蔑视和嘲弄:“他的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是很快地他的脸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非常畅快的笑容”“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这一系列动作手段的描写把瘦子的善变性表现的淋淋尽致。瘦子表示敬意的行为举止突然增多代表着他与胖子的关系从老同学转变为上下级。契诃夫利用伴随语言手段给我们展示了19世纪俄国官场的风气和一个奴性十足的小人物形象。最可笑的是不仅瘦子的举止发生了变化,连他家人的身姿体态、面部表情也开始改变。
2.2 表现心理活动
作者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一般有两种写作手法:一是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这种细腻入微的写作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乃至所处环境等伴随语言手段的描写去呈现心理活动,如此一来可以突出体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化和多变化。短篇小说《胖子与瘦子》片段中,陪笑”表现出瘦子一方面诚惶诚恐,另一方面又想巴结上司的心理特征。瘦子介绍自己妻子和儿子时,作者多次使用省略号。结结巴巴的口吻表现出瘦子在上司面前的低声下气。最讽刺的是瘦子带的行李开始随着瘦子态度的变化也开始“收缩”起来。这种夸张的描写更突显了瘦子的复杂心理。
2.3 反映社会问题
伴随语言手段的使用通常和整部作品的构思相关,作家借用这种写作手法反映现社会现状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与文本分析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短篇小说《万卡》结尾部分中,万卡“非常小心地把写好的信叠成四折,装进了信封里”,因为这封信是拯救自己回到爷爷身边的唯一希望。万卡写完信“顾不上披皮袄,只穿著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表现出了他急迫回家的心情。万卡从没受过正规教育所以不懂寄信需要写地址贴邮票,没有写明具体收信地址这一细节,暗示了爷爷永远也收不到信。万卡的痛苦人生还将继续,俄国黑暗的童工现象也无法避免。《小官吏之死》、《胜利者的胜利》等荒诞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下等官吏对有权势者的摇尾乞怜,还深刻揭露了森严等级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畸形的、病态的关系。《万卡》一文中,契诃夫揭露了19世纪俄国惨无人道的童工制度,控诉了造成腐朽落后的专制制度,小万卡对自己悲惨生活的叹气也反映了契诃夫对俄国社会的“叹气”。契诃夫利用伴随语言手段描写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在作品中不断表达了进步与革命的愿望。对契诃夫作品的解读,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19世纪的俄国文学以及俄国社会。
2.4 隐藏作者情感
毋庸置疑,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的语言手段、非语言手段与作者情感相融合的结果。作者往往希望自己的作品启迪和警醒世人,但出于某些现实原因才把自己的立场隐晦的附着在作品中。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应做到文章内容与作者思想的统一,缺一不可。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的结尾部分。胖子已不愿意与瘦子谈话,但出于礼貌在转身之后仍伸出一只手表示告别,以摆脱令人作呕的局面。此时,瘦子一连串的体态动作,充分反映了他那阿谀奉承的丑态,这里交际双方没有讲一句话,然而交际任务已顺利完成。瘦子的奴性在身势语“只握了那只手的三个手指头,弯下整个身子去深深一鞠躬”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里的身势语与文章开篇时的“互相拥抱,亲了三次”,对比明显。不仅把瘦子委琐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表现出作者深深地讽刺与嘲弄。
3 结束语
塑造人物形象是伴随语言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作用。伴随语言手段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以更全面的展示,给读者呈现一个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越逼真,创作出的故事越具有说服力。契诃夫在创作中运用伴随语言手段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被环境异化了的知识分子、具有“奴性”特点的小人物、狐假虎威的官吏、甘为附庸品的悲情女性、麻木无知的小市民、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悲惨的童工等等。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有着性格缺陷和不足,或庸俗丑陋或虚伪荒谬。契诃夫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虽然高于生活,但都来源于生活,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参考文献:
[1]姜洋, 张晓菲.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赏析方法[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8, 000(005):99-100.
[2]杨雁怡[1], 王斌杰[1]. 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主题解读与背景介入[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 000(004):P.18-21.
[3]罗天霞, 王文. 茶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 福建茶叶, 2018, 40(12):119.
关键词:文学作品;伴随语言;手段应用
1 伴随语言手段研究背景
伴随语言表现在交际活动中,也体现在小说等书面文本中。作者运用伴随语言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社会状况以及揭示自身的创作意图。截止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非言语交际和伴随语言理论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但是对伴随语言手段与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却不够深入和系统。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对短篇小说的贡献是跨时代的,因此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诃夫善于运用伴随语言手段对人物进行刻画,以幽默诙谐的描写创作了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2 伴随语言手段在契诃夫作品中的应用策略
2.1 塑造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作者通过语言手段和伴随语言手段塑造起来的。伴随语言手段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以更全面的展示,给读者呈现一个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越逼真,创作出的故事越具有说服力。《胖子和瘦子》片段节选中,随着聊天的深入,作者明确的描述了两位主人公的社会地位:瘦子是八等文官,收入不高,闲暇时做些烟盒才能勉强维持家用;胖子已经是三等文官了,而且有了两个星章。瘦子得知胖子的身份是文章的转折点,童年的朋友此时已经是达官贵人了,瘦子马上换了一副面孔。作者通过描写瘦子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表达出自己的蔑视和嘲弄:“他的脸色发白,呆若木鸡,但是很快地他的脸就往四下里扯开,做出非常畅快的笑容”“他把身体缩起来,哈着腰,显得矮了半截”这一系列动作手段的描写把瘦子的善变性表现的淋淋尽致。瘦子表示敬意的行为举止突然增多代表着他与胖子的关系从老同学转变为上下级。契诃夫利用伴随语言手段给我们展示了19世纪俄国官场的风气和一个奴性十足的小人物形象。最可笑的是不仅瘦子的举止发生了变化,连他家人的身姿体态、面部表情也开始改变。
2.2 表现心理活动
作者表现人物的内心状态一般有两种写作手法:一是把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这种细腻入微的写作可以让读者一目了然。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乃至所处环境等伴随语言手段的描写去呈现心理活动,如此一来可以突出体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化和多变化。短篇小说《胖子与瘦子》片段中,陪笑”表现出瘦子一方面诚惶诚恐,另一方面又想巴结上司的心理特征。瘦子介绍自己妻子和儿子时,作者多次使用省略号。结结巴巴的口吻表现出瘦子在上司面前的低声下气。最讽刺的是瘦子带的行李开始随着瘦子态度的变化也开始“收缩”起来。这种夸张的描写更突显了瘦子的复杂心理。
2.3 反映社会问题
伴随语言手段的使用通常和整部作品的构思相关,作家借用这种写作手法反映现社会现状可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与文本分析结合在一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短篇小说《万卡》结尾部分中,万卡“非常小心地把写好的信叠成四折,装进了信封里”,因为这封信是拯救自己回到爷爷身边的唯一希望。万卡写完信“顾不上披皮袄,只穿著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表现出了他急迫回家的心情。万卡从没受过正规教育所以不懂寄信需要写地址贴邮票,没有写明具体收信地址这一细节,暗示了爷爷永远也收不到信。万卡的痛苦人生还将继续,俄国黑暗的童工现象也无法避免。《小官吏之死》、《胜利者的胜利》等荒诞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下等官吏对有权势者的摇尾乞怜,还深刻揭露了森严等级制度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畸形的、病态的关系。《万卡》一文中,契诃夫揭露了19世纪俄国惨无人道的童工制度,控诉了造成腐朽落后的专制制度,小万卡对自己悲惨生活的叹气也反映了契诃夫对俄国社会的“叹气”。契诃夫利用伴随语言手段描写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在作品中不断表达了进步与革命的愿望。对契诃夫作品的解读,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19世纪的俄国文学以及俄国社会。
2.4 隐藏作者情感
毋庸置疑,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作者的语言手段、非语言手段与作者情感相融合的结果。作者往往希望自己的作品启迪和警醒世人,但出于某些现实原因才把自己的立场隐晦的附着在作品中。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应做到文章内容与作者思想的统一,缺一不可。短篇小说《胖子和瘦子》的结尾部分。胖子已不愿意与瘦子谈话,但出于礼貌在转身之后仍伸出一只手表示告别,以摆脱令人作呕的局面。此时,瘦子一连串的体态动作,充分反映了他那阿谀奉承的丑态,这里交际双方没有讲一句话,然而交际任务已顺利完成。瘦子的奴性在身势语“只握了那只手的三个手指头,弯下整个身子去深深一鞠躬”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里的身势语与文章开篇时的“互相拥抱,亲了三次”,对比明显。不仅把瘦子委琐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且表现出作者深深地讽刺与嘲弄。
3 结束语
塑造人物形象是伴随语言手段在文学作品中的首要作用。伴随语言手段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以更全面的展示,给读者呈现一个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越逼真,创作出的故事越具有说服力。契诃夫在创作中运用伴随语言手段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被环境异化了的知识分子、具有“奴性”特点的小人物、狐假虎威的官吏、甘为附庸品的悲情女性、麻木无知的小市民、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悲惨的童工等等。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大多有着性格缺陷和不足,或庸俗丑陋或虚伪荒谬。契诃夫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虽然高于生活,但都来源于生活,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
参考文献:
[1]姜洋, 张晓菲.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赏析方法[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8, 000(005):99-100.
[2]杨雁怡[1], 王斌杰[1]. 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主题解读与背景介入[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8, 000(004):P.18-21.
[3]罗天霞, 王文. 茶文化视域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J]. 福建茶叶, 2018, 40(1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