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情在人的个性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作为人的个性形成的一种工具性活动,却甚少涉及爱情,本文从爱情对人的发展与教育对爱情观形成的角度,剖析爱情教育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希望在爱情与教育间搭建一座桥梁。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学生,价值观、爱情观等尚未定型,可塑性强。他们对于一些爱情题材的内容颇感兴趣,但又认识不成熟。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结合课文文本中关涉的爱情因素对学生进行爱情观的教育。
【关键词】爱情观 语文 情感教育 审美意识 精神价值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如何处理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如何把鉴赏爱情题材作品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需要我们重视挖掘爱情作品的美育价值,重视挖掘爱情作品的德育价值,重视爱情教育的教学艺术。
青春期到未成年之前,即“从14、15岁到17、18岁称为青年早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而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容易产生挫折感。总之,由于此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使青少年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①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了爱的萌动,又还尚未接触婚恋,是爱情教育的最佳时期。斯金纳“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告诉我们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强化就会消退。并且他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②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在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③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已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综合以上国内外心理学专家的理论,笔者认为在学习和体悟课本中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引导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我们的目的不是鼓励学生早恋,而是希望从理性出发,让青少年学生在感受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优美的同时,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人生观,正常发育并自然走向成熟。
提起《诗经》,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所有人都还会吟诵第一首里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愿意用其中的诗句来表达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人都以为说的是男人都会对漂亮苗条的美女动心,动情。岂不知这其中的更深刻的意思却被我们忽略了。“窈窕淑女”并非仅指长得漂亮。在古汉语中,“窈”指的是是美心,“窕”指的是美状(当时指体格健壮),“淑”指的是心善。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标准的女子才是古人心中的佳偶。这三个形容女子的词中两个都直指内心和德行。可见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见色生情,是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美女的。只可惜这一审美准则没有被传承至今天。
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为何以一首看似单纯的“男女情歌” 《关雎》置于三百篇之首?这可是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难道古人不怕把小孩子“教坏”了?
其实这正是儒家重视对人生启蒙教育的一种表现。如何面对爱情与婚姻,关系到男女一生的幸福与否。而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人生的教育、人生的引导。《诗》始《关雎》,反映出儒家欲以爱情婚姻观教育为首要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 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君子”型的爱情启蒙与教育,实质就是进行一种固其人生根本的启蒙与教育。这其实是古人对热爱生命的礼赞,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⑤
最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就选录了《诗经·卫风·氓》一文。此文意在向世人警示爱情不能盲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古之儒者对《氓》的读解重在阐明这一悲剧的警示意义。判断一个求爱者的真伪,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她)当下的情感表现,而是看他(她)社会公信力的有无,礼义、信义精神的有无。只要我们在面临对方爱的表示时保持冷静,注意审察对方在社会交往中的信誉度,就可能不误入爱的歧途。古之儒者在解读《关雎》与《氓》诗中,一再阐明礼义的重要性,实质抓住了男女交往的原则问题。 《诗经》以《关雎》为始并辅以《氓》一类反例,完成了由爱情正题与反题两相组合的爱情合题。我们在讲授《氓》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把《关雎》适时导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对学生们如何选择爱恋的对象的一个引导。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上邪》表达了對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著坚定: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李清照是一个热烈大胆咏唱爱情的女词人,她用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思挚爱之情,曲折尽人意,缠绵感人。如入选语文教材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早起诗经时代,晚至当代,中国文学就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讴歌与追求,这就足以证明爱情是我们人性中最美好的感情,正因为此,人们赋予了她等同于生命的地位。中国古典文学几千年来都推崇和赞颂的是含蓄、高雅、精细、严肃、坚贞、专一的爱情。惟有如此,才见人类的性情之美。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这样赞颂爱情:伟大的爱情能使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当然,除了古典文学的“春风化雨”,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中外现当代文学的著名爱情篇章。如:沈从文的《边城》,作者说:我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分的说明。因此,在《边城》中当淳朴的爱情遭遇兄弟之间的亲情时,两兄弟都偏向了亲情,留下迷茫、孤单的翠翠在渡口痴痴等待守望着那沉浸在兄弟亲情中的爱人……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的爱情纠葛,似乎在抨击旧社会制度、旧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向世人警示: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的、伟大的,如果爱情渗透了太多个人的私心欲望,其结果又必然是悲惨的。
语文教材中处处散见的文学经典名篇,恰恰正传载着人类几千年来对爱情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追求,将爱情摆放在崇高、神圣的位置,赋予她纯洁、坚贞和美好。这些篇目都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爱情原来不是你对我有好感、我对你有好感那么简单,爱情不仅是“二人感觉”,她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爱情可能与生活中的一切发生关系,如果忽视这一切,那么爱情的悲剧产生就毫不奇怪。在今天与爱情相关的除了亲情的影响,还有比如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事业追求、各自的不同交往圈子……正如邓颖超所说:爱情是默契,是彼此的信任,是同舟共济和相互原谅,是平安时期的忠诚,又是艰难时期的相依,是相同的文化修养和融合的精神生活,是心灵的契合和交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舒婷的《致橡树》会影响了几代人的爱情观,她在诗中歌颂了纯洁、真挚而高尚的爱情,表现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存在价值的爱情观。语文教育中所渗透的爱情教育一方面肯定了爱情这种人类情感美好,另一方面更传播着爱情的崇高、理性、坚贞、严肃。
反观我们的教学活动会发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却较少对他们进行人生必修课的引导,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爱情观引导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唐蕴玉 人格的发展[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十年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4]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 沈志凤.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爱情观教育[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
【关键词】爱情观 语文 情感教育 审美意识 精神价值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如何处理语文教材中爱情题材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如何把鉴赏爱情题材作品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载体,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需要我们重视挖掘爱情作品的美育价值,重视挖掘爱情作品的德育价值,重视爱情教育的教学艺术。
青春期到未成年之前,即“从14、15岁到17、18岁称为青年早期,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而青春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容易产生挫折感。总之,由于此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使青少年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①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了爱的萌动,又还尚未接触婚恋,是爱情教育的最佳时期。斯金纳“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告诉我们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强化就会消退。并且他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②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在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③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已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综合以上国内外心理学专家的理论,笔者认为在学习和体悟课本中的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观引导教育,有助于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平等的爱情观。
我们的目的不是鼓励学生早恋,而是希望从理性出发,让青少年学生在感受爱情的神圣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优美的同时,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人生观,正常发育并自然走向成熟。
提起《诗经》,大家并不陌生。几乎所有人都还会吟诵第一首里的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愿意用其中的诗句来表达爱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人都以为说的是男人都会对漂亮苗条的美女动心,动情。岂不知这其中的更深刻的意思却被我们忽略了。“窈窕淑女”并非仅指长得漂亮。在古汉语中,“窈”指的是是美心,“窕”指的是美状(当时指体格健壮),“淑”指的是心善。只有同时符合这三个标准的女子才是古人心中的佳偶。这三个形容女子的词中两个都直指内心和德行。可见我们的古人并不只是见色生情,是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美女的。只可惜这一审美准则没有被传承至今天。
这并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为何以一首看似单纯的“男女情歌” 《关雎》置于三百篇之首?这可是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难道古人不怕把小孩子“教坏”了?
其实这正是儒家重视对人生启蒙教育的一种表现。如何面对爱情与婚姻,关系到男女一生的幸福与否。而教育的本质目标,在于对受教育者进行人生的教育、人生的引导。《诗》始《关雎》,反映出儒家欲以爱情婚姻观教育为首要教学目标的教育理念。 对受教育者进行一种“君子”型的爱情启蒙与教育,实质就是进行一种固其人生根本的启蒙与教育。这其实是古人对热爱生命的礼赞,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⑤
最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就选录了《诗经·卫风·氓》一文。此文意在向世人警示爱情不能盲目:“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古之儒者对《氓》的读解重在阐明这一悲剧的警示意义。判断一个求爱者的真伪,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她)当下的情感表现,而是看他(她)社会公信力的有无,礼义、信义精神的有无。只要我们在面临对方爱的表示时保持冷静,注意审察对方在社会交往中的信誉度,就可能不误入爱的歧途。古之儒者在解读《关雎》与《氓》诗中,一再阐明礼义的重要性,实质抓住了男女交往的原则问题。 《诗经》以《关雎》为始并辅以《氓》一类反例,完成了由爱情正题与反题两相组合的爱情合题。我们在讲授《氓》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把《关雎》适时导入,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完成对学生们如何选择爱恋的对象的一个引导。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上邪》表达了對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著坚定: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李清照是一个热烈大胆咏唱爱情的女词人,她用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思挚爱之情,曲折尽人意,缠绵感人。如入选语文教材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早起诗经时代,晚至当代,中国文学就从未停止过对爱情的讴歌与追求,这就足以证明爱情是我们人性中最美好的感情,正因为此,人们赋予了她等同于生命的地位。中国古典文学几千年来都推崇和赞颂的是含蓄、高雅、精细、严肃、坚贞、专一的爱情。惟有如此,才见人类的性情之美。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这样赞颂爱情:伟大的爱情能使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
当然,除了古典文学的“春风化雨”,语文教材中也不乏中外现当代文学的著名爱情篇章。如:沈从文的《边城》,作者说:我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分的说明。因此,在《边城》中当淳朴的爱情遭遇兄弟之间的亲情时,两兄弟都偏向了亲情,留下迷茫、孤单的翠翠在渡口痴痴等待守望着那沉浸在兄弟亲情中的爱人……曹禺的话剧《雷雨》中周朴园、鲁侍萍的爱情纠葛,似乎在抨击旧社会制度、旧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在向世人警示:真正的爱情是纯洁的、伟大的,如果爱情渗透了太多个人的私心欲望,其结果又必然是悲惨的。
语文教材中处处散见的文学经典名篇,恰恰正传载着人类几千年来对爱情的理性思考和理性追求,将爱情摆放在崇高、神圣的位置,赋予她纯洁、坚贞和美好。这些篇目都足以让学生认识到:爱情原来不是你对我有好感、我对你有好感那么简单,爱情不仅是“二人感觉”,她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爱情可能与生活中的一切发生关系,如果忽视这一切,那么爱情的悲剧产生就毫不奇怪。在今天与爱情相关的除了亲情的影响,还有比如生活背景、教育背景、事业追求、各自的不同交往圈子……正如邓颖超所说:爱情是默契,是彼此的信任,是同舟共济和相互原谅,是平安时期的忠诚,又是艰难时期的相依,是相同的文化修养和融合的精神生活,是心灵的契合和交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舒婷的《致橡树》会影响了几代人的爱情观,她在诗中歌颂了纯洁、真挚而高尚的爱情,表现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存在价值的爱情观。语文教育中所渗透的爱情教育一方面肯定了爱情这种人类情感美好,另一方面更传播着爱情的崇高、理性、坚贞、严肃。
反观我们的教学活动会发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只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却较少对他们进行人生必修课的引导,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爱情观引导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瓦尔·西蒙诺维兹、彼得·皮尔斯、唐蕴玉 人格的发展[M].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五十年报告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4] 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5] 沈志凤.浅论语文教学中的爱情观教育[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