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g8ni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作为体现学校价值趋向和育人环境的重要特征,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校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还是对学校的德育工作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及内容的阐述,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创新精神,突出学术和专业特点,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4-004-02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成功和谐的校园文化自身就代表了学校的风格和水平,同时,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好和谐的大学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和谐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民族文化为底蕴,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以充分体现人文内涵为价值取向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高雅文化。是全校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
  
  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优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战略,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努力建设内容丰富多彩,格调健康向上,既充满生机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和谐的校园文化。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目标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服从于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突出特色,争创一流。通过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形成具有优良的校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的校园文化。建成融质疑、批判、求实、创新、诚信、高雅、情趣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格局,引导师生形成科学价值观和先进文化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对各种文化的鉴赏力和判断力,凝聚出能统领并涵盖学校一切工作领域的富有学校独有特质的人文精神。
  
  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内容
  
  和谐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即环境设施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地域之内构成学校基本物质面貌和外显的物质文化状态的总和,是在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净化的基础上,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创新环境设施,从而既能体现中外文化的先进性和交融性,又能体现教育功能的和谐性与统一性。
  物质文化建设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是和谐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在标志。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使师生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师生的不良行为,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优良传统和被师生认可的价值理念、道德准则、群体心理、人际环境、人文素养等一切精神文化形态。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只有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以上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之所以也是一种文化,在于它既是建立和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又在相关制度中渗透着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行为定势、目标追求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体现创新精神,突出学术和专业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等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科技文化含量高,以学术性、专业性和教育性见长。当前,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校风、学风的重要标准,是提升学校档次和品牌的重要指标。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校要可持续快速地发展,必须营造浓郁的学术和学习氛围,形成以科技和创新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鼓励人人重科研、讲科研、搞科研,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学术环境,突出尊重知识、重视教育、鼓励科研的特色内容,营造学知识、用知识、重知识的特殊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工作作风。通过教风引导学风,鼓励教师不断吸收优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既要经常举办大学生科技、论文、小发明竞赛,开办丰富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支持大学生科协、学术型社团、学习兴趣小组的活动, 也要做好师生学术活动、科研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接轨工作,使之服务于社会。
  2、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对教育者—校园文化的主体产生影响的,这对学校进行校园文化整体设计和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1)陶冶功能。和谐校园文化,不但能显示出高校的整体素质,也展示着其特有风貌。它能够创造一个无形的“场”,将其感染力和渗透力弥散于校园之内、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通过潜移默化的陶冶,促使大学生崇尚真善美、抵制假恶丑。
  2)导向功能。和谐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先进文化理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青年大学生对文化的选择具有心理的不确定性和价值取向的模糊性,因此和谐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凝聚功能。在具有良好的、强烈的、高雅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师生所受的心理影响基本类同,这种类同的心理效应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向心力,从而形成公共价值趋向上的凝聚力。
  4)教育功能。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为了凸现其教育功能,通过把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其出发点,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智能、磨练学生意志、愉悦学生身心的最终目标。
  5)规范功能。和谐校园文化可以孕育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道德准则和一种崇高的精神信条,使人们在无形或有形的约束和规范下学习、生活,正如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河在涅,与之俱黑”。一旦违反准则,就会受到内心的谴责和外界的抵制。
  总之,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抓好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将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高校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庆华.高校校园文化的解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4,(9).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4.
  [4]张德 吴建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它受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幼儿感恩教育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根据幼儿身心特点,选择感恩教育活动的内容,从营造情境,渗透感恩意识;活动体验,培植感恩情怀;家园合作,巩固感恩行为的途径及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使幼儿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幼儿 感恩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116-01    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加里宁  为人必有德,为师更须有德。何为师德?简而言之,师德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待人接物、处理问题、进行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时应具备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教师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职业,从文化的传承、社会的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进行异地新校区建设,多校区办学与单一校区有诸多不同,存在着文化传承断裂、文化积淀不足、师生互动缺乏等不足。学风建设同样存在问题,如何加强新校区的学风建设,需要进行不断摸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校区 学风建设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110-02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
期刊
摘 要: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教学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的增强。如果说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那么教学管理就是维持高校生命线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不仅具有决策和管理功能,更具有服务功能,其宗旨只有一个,即服务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 教育性原则 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在动态的课堂环境中,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去亲近数学、参与数学、应用数学、“再创造”数学,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生成 互动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128-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127-01    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学科,对学生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其人格的塑造与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求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生命、关注学生的人格尊严。面对当前教育的新形势,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创设语文教学新活的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122-02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是美丽的化身。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审美体验,而课堂中那种来自师生间自我涌动的积极的群体的课堂气氛,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每一节好课都与任课
期刊
摘 要:“EEPO”课型方式使举步艰难的课程改革充满了生机,发生了质的飞跃。我发现“EEPO”方式可操作性强,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基本教育思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其中能比较顺利地、主动积极地进行双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学生积极性高,避免了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再是一件难事。  关键词:生机 健康 全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8)02-125-02    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预设生成”“期待生成”。新时期的新教师,应能“关注生成”“有效生成”,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期刊
摘要:农村数学教育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辅助工具缺乏等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却是一个有利契机,有利于农村数学教育的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即在论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其在农村数学教学的应用,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农村数学教学 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