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如下:一个男人走进一家超市,要求购买半根莴苣。收银的小伙子告诉他。商场只出售整根的莴苣。那个男人坚持只需要半根莴苣。两个争执不下,小伙子表示,必须请示经理。小伙子走进经理办公室说:“经理。外面有个傻瓜坚持要买半根莴苣。”说话时,他回过头。发现那个顾客正站他身后。他立刻接着说:“幸好,这位绅士说要买另一半。”经理同意了这笔交易。
顾客走后,经理喊来小伙子:“一开始,你已经惹上了大麻烦,不过我承认,你给自己解困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你是个善于随机应变的人。你是哪里人啊?”
“我来自得克萨斯,先生。”
“噢,是嘛?你干吗要离开得克萨斯呢?”经理不解地问。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老板,因为在那里除了球员就是荡妇,我不喜欢那里。”
“哦。”经理看着这个口无遮拦的小伙子,狡黠地说,“我太太就是得克萨斯人啊。”
“真的吗?”小伙子随口问道, “请问,她是哪支球队的球员啊?”
我不得不叹服小伙子的“应付自如”,不得不叹服于这小伙子的机智!这种机智,运用在我们教育教学上。就是教育智慧。我们平时的教学。如果也能做到如此“游刃有余”,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20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堂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像是无风三尺浪的大海。语文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我处理过不少,有一次上《桂林山水》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课文《桂林山水》中的景物描述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作者被壮丽河山激荡起来的美好的情感贯穿全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读。还要“熟读成诵”。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当场背诵。我让一名学生起来背课文。看到他犹豫的样子。我笑着说:“那你就叫一个人和你一起背吧!”他思索了片刻,居然笑眯眯地说:“我叫老师和我一起背,行吗?”学生出的这一招可真够绝!我顿时有些紧张起来,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如夜半吃黄连——暗中叫苦。尽管这篇课文已经教了十几次了,在教此文之前我也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可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背诵,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想到此我顿觉底气不足,还有点怪学生是吃剩饭长大的——尽出馊主意。我环视教室,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都望着我。我真想说“我是老师。你还是另叫同学吧。”可又一想,如果放弃,以后哪还有威信……但如果答应了,又怎能保证背得一字不差呢?
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灵机一动。说:“行,谁当裁判?”
“我们!”学生大叫起来。
“那好,请裁判和背书者都合上书。”
“这……”大家都大眼瞪小眼。
我知道大多数学生对背诵课文都没有把握,要合上书当裁判可就像暗礁中行船,难度很大。我说:“怎么?没把握?那我们先读5分钟再背,怎么样?”“好!”学生欢呼。于是,班上响起了琅琅书声。
我也不敢怠慢,赶紧利用这“骗来”的5分钟,仔细地把课文读了几遍,并认真记下了每一字每一词。5分钟过后,大家合上书,背诵比赛开始。轮到我背时。虽然我的背诵很流利很准确,但还是紧张得全身冒汗。我庆幸自己随机应变,用“骗来”的5分钟赢得了学生的掌声。维护了自己的形象。课后,学生都说这5分钟是百岁生日——难得,这次他们背得最认真,最有效,也最有感情。
我虽然侥幸过了关,但感受很深,课堂教育机智不是天生的,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只有多学习,多磨砺。才能提高应变能力,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责任编辑 胡本光)
顾客走后,经理喊来小伙子:“一开始,你已经惹上了大麻烦,不过我承认,你给自己解困的方式让我印象深刻,你是个善于随机应变的人。你是哪里人啊?”
“我来自得克萨斯,先生。”
“噢,是嘛?你干吗要离开得克萨斯呢?”经理不解地问。小伙子不假思索地说:“老板,因为在那里除了球员就是荡妇,我不喜欢那里。”
“哦。”经理看着这个口无遮拦的小伙子,狡黠地说,“我太太就是得克萨斯人啊。”
“真的吗?”小伙子随口问道, “请问,她是哪支球队的球员啊?”
我不得不叹服小伙子的“应付自如”,不得不叹服于这小伙子的机智!这种机智,运用在我们教育教学上。就是教育智慧。我们平时的教学。如果也能做到如此“游刃有余”,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20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课堂不是风平浪静的港湾,而像是无风三尺浪的大海。语文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我处理过不少,有一次上《桂林山水》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课文《桂林山水》中的景物描述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作者被壮丽河山激荡起来的美好的情感贯穿全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读。还要“熟读成诵”。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当场背诵。我让一名学生起来背课文。看到他犹豫的样子。我笑着说:“那你就叫一个人和你一起背吧!”他思索了片刻,居然笑眯眯地说:“我叫老师和我一起背,行吗?”学生出的这一招可真够绝!我顿时有些紧张起来,虽然表面不动声色。心里却如夜半吃黄连——暗中叫苦。尽管这篇课文已经教了十几次了,在教此文之前我也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可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背诵,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想到此我顿觉底气不足,还有点怪学生是吃剩饭长大的——尽出馊主意。我环视教室,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都望着我。我真想说“我是老师。你还是另叫同学吧。”可又一想,如果放弃,以后哪还有威信……但如果答应了,又怎能保证背得一字不差呢?
一阵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我灵机一动。说:“行,谁当裁判?”
“我们!”学生大叫起来。
“那好,请裁判和背书者都合上书。”
“这……”大家都大眼瞪小眼。
我知道大多数学生对背诵课文都没有把握,要合上书当裁判可就像暗礁中行船,难度很大。我说:“怎么?没把握?那我们先读5分钟再背,怎么样?”“好!”学生欢呼。于是,班上响起了琅琅书声。
我也不敢怠慢,赶紧利用这“骗来”的5分钟,仔细地把课文读了几遍,并认真记下了每一字每一词。5分钟过后,大家合上书,背诵比赛开始。轮到我背时。虽然我的背诵很流利很准确,但还是紧张得全身冒汗。我庆幸自己随机应变,用“骗来”的5分钟赢得了学生的掌声。维护了自己的形象。课后,学生都说这5分钟是百岁生日——难得,这次他们背得最认真,最有效,也最有感情。
我虽然侥幸过了关,但感受很深,课堂教育机智不是天生的,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只有多学习,多磨砺。才能提高应变能力,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责任编辑 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