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这是素质教育树起的一杆大旗,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原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让我越来越认识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古诗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俗语也说:“树根不动,树梢白摇晃。”静心思考,在教育这个大话题里,在师生二者的主从关系上,上面的话形象地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是的,毫无疑问学生是教育这股活水的源头,是教育这棵大树的庞大根系。
重庆市沙坪坝第一实验小学的“新星教育”的“四关注”教育观: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关注孩子综合素质,关注孩子育人环境,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正是这个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他们为学生搭建“四园”平台,即“体验成功的自信园”:以教育活动为主载体,搭建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为重点,培养自信小新星;“合作实践的创造园”:以校本课程为主载体,以探究性学习实践为重点,培养创造小新星;“自主学习的快乐园”:以学科教学为主载体,以“三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为重点,培养自主学习小新星;“发展个性的健康园”:培养健康小新星,等等,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新星教育”提倡“三学”课堂。
一、“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注重这一点,尤其是“情境导入”。因为“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精彩,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就好比说书人用精彩的“开场白”抓住观众,只有这样下面的“戏”才能更好地展开。当然,课堂引入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歌曲引入,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放屠洪刚演唱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渲染情景;故事开篇,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可讲历史有名的“乌台诗案”介绍背景;还可以用谜语点题,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等。总之,力求用精彩的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面对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的知识点时,我们要想办法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枯燥的语法学习,单调的病句练习,曾让许多学生头痛。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如下情境。
建医院:把病句形象地分成几类。各学习小组派病句方面实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建“科室”。
定病情:进一个“科室”的“病人”,病因各不相同,要组织学生精心研究、仔细推敲。
开处方:针对每一种病句的病因,写出具体修改法。
课堂上,做病句练习时,可采取记分制,达到一定分数的同学可晋升“专家”,并鼓励他们尽快成为“杂家”,游走在各个“科室”间,遇到那些难度较大的病句则实行“专家会诊”。这一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们学习病句的热情提高,乏味的病句课堂也能充满笑声。我想这些都是“乐学”教学策略的体现。
二、“勤学”
在教学中,“自学文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这是培养他们思维独立性的沃土,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阶段特征、学生实际,设计出有针对性、有梯度的自学提纲,学生一定会深入挖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由主体地位退居“主导”,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变成现在的循循善诱,相机引导,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引路人”而非“保姆”。教师要善于在语文课堂引爆学生的思维火花,并要善于让他们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这样最后结出的才是璀璨的智慧之果。例如,在学习鲁迅《药》这篇小说时,有学生对夏渝的坟上有花这个细节非常感兴趣,这时我就借机引导学生挖掘:这是谁送的?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么一个细节?学生们你争我辩,有人说:“这是同情夏渝。”有人说:“这是尊敬夏渝。”有人说:“这是作者在告诉我们还有和夏渝一样的革命者祭奠他。”……就这样,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们对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复杂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三、“会学”
会学就是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坏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也是思之深。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堂的质疑答疑要求教师能根据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提出一些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心存怀疑精神,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做到独立思考。语文课堂的质疑答疑,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纵向延伸,达到一定的深度。当然,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不仅自己要设置有价值的“疑”,而且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来的有内涵的“疑”并加以引导。最后,所有的问题最好都能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样打造出来的才会是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例如,学习文言文《六国论》时,因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的议论文,所以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就带起全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轻松地找到了突破口,自己完成了对这篇议论文结构内容的把握。
在学习《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时,很多书上都注明“粟”是米粒,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谷”,突出其渺小。可有一个同学却提出了疑问,说这句话不合情理,这个“粟”应该解释成“沙粒”才更为合理。学生这样深入思考,往往就会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
“新星教育”让我们似曾相识,其实它就在我们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牢牢记住“人人有潜能,个个能发展”,努力做个出色的引路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明日之星。
重庆市沙坪坝第一实验小学的“新星教育”的“四关注”教育观: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关注孩子综合素质,关注孩子育人环境,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正是这个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他们为学生搭建“四园”平台,即“体验成功的自信园”:以教育活动为主载体,搭建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为重点,培养自信小新星;“合作实践的创造园”:以校本课程为主载体,以探究性学习实践为重点,培养创造小新星;“自主学习的快乐园”:以学科教学为主载体,以“三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为重点,培养自主学习小新星;“发展个性的健康园”:培养健康小新星,等等,更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新星教育”提倡“三学”课堂。
一、“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注重这一点,尤其是“情境导入”。因为“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引入精彩,一上课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就好比说书人用精彩的“开场白”抓住观众,只有这样下面的“戏”才能更好地展开。当然,课堂引入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既要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歌曲引入,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放屠洪刚演唱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渲染情景;故事开篇,教学苏轼的《赤壁赋》,可讲历史有名的“乌台诗案”介绍背景;还可以用谜语点题,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等。总之,力求用精彩的引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面对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的知识点时,我们要想办法增强知识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枯燥的语法学习,单调的病句练习,曾让许多学生头痛。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如下情境。
建医院:把病句形象地分成几类。各学习小组派病句方面实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组建“科室”。
定病情:进一个“科室”的“病人”,病因各不相同,要组织学生精心研究、仔细推敲。
开处方:针对每一种病句的病因,写出具体修改法。
课堂上,做病句练习时,可采取记分制,达到一定分数的同学可晋升“专家”,并鼓励他们尽快成为“杂家”,游走在各个“科室”间,遇到那些难度较大的病句则实行“专家会诊”。这一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们学习病句的热情提高,乏味的病句课堂也能充满笑声。我想这些都是“乐学”教学策略的体现。
二、“勤学”
在教学中,“自学文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这是培养他们思维独立性的沃土,只要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阶段特征、学生实际,设计出有针对性、有梯度的自学提纲,学生一定会深入挖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由主体地位退居“主导”,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由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变成现在的循循善诱,相机引导,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引路人”而非“保姆”。教师要善于在语文课堂引爆学生的思维火花,并要善于让他们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这样最后结出的才是璀璨的智慧之果。例如,在学习鲁迅《药》这篇小说时,有学生对夏渝的坟上有花这个细节非常感兴趣,这时我就借机引导学生挖掘:这是谁送的?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么一个细节?学生们你争我辩,有人说:“这是同情夏渝。”有人说:“这是尊敬夏渝。”有人说:“这是作者在告诉我们还有和夏渝一样的革命者祭奠他。”……就这样,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生们对鲁迅作品思想的深刻复杂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三、“会学”
会学就是教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坏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也是思之深。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语文课堂的质疑答疑要求教师能根据学情(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提出一些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摆脱权威束缚,心存怀疑精神,努力克服思维的惰性,做到独立思考。语文课堂的质疑答疑,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纵向延伸,达到一定的深度。当然,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不仅自己要设置有价值的“疑”,而且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来的有内涵的“疑”并加以引导。最后,所有的问题最好都能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这样打造出来的才会是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
例如,学习文言文《六国论》时,因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的议论文,所以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就带起全篇:“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轻松地找到了突破口,自己完成了对这篇议论文结构内容的把握。
在学习《赤壁赋》“渺沧海之一粟”时,很多书上都注明“粟”是米粒,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粒谷”,突出其渺小。可有一个同学却提出了疑问,说这句话不合情理,这个“粟”应该解释成“沙粒”才更为合理。学生这样深入思考,往往就会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发前人所未发,见前人所未见。
“新星教育”让我们似曾相识,其实它就在我们每天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牢牢记住“人人有潜能,个个能发展”,努力做个出色的引路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成为一颗颗闪亮的明日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