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桥社区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实践
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之一,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自身健康发展、激发社会创新与活力的重要路径。经济桥社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占地约3平方公里。辖区居民4716户,共13236人。社区内共有党员271人,设7个党支部。社区居民构成主要为农化集团、破产停产企业职工(包括破产企业南溪口肉联厂、耐酸水泥厂和停产企业重庆玻璃器皿厂的职工)和井口镇老街居民。在经济桥社区的城镇化进程中,逐渐突显出了环境卫生、公共治安、失业就业等社区治理问题。经济桥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态度从消极转向积极,较好地解决了前述社区治理的问题,实现了社区的有效治理。这与经济桥社区的治理结构和工作机制密切相关。经济桥社区激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做法有:
(一)网格管理,优化功能分类
将社区划分网格,将有限的社区工作人员分派管理网格,形成由社区党支部、重点社会单位或组织机构、居民骨干组成的社区治理主体结构,并明确各自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与参与范围。通过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黎姐舒心坊、爱心服务驿站、养老服务站、人大工作站、多功能活动室等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提供阵地。以黎姐舒心坊为例,社区工作人员为主要组织者,以黎姐舒心坊作为常设场所,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邻里矛盾调解和社区发展等问题的共同讨论中。建立分类治理机制,将社区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我调节,内部消化;社区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通过基层政府与社区共同建立的线上联系渠道上报街道,或通过群工系统上报上级部门处理,保证政府、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居民自治,锁定实际问题
设立居民议事制度,以居民骨干为主要发展力量,每周一次进行网格情况的汇报和总结,提出发现的社区公共事务治理问题、意见和建议。建立政府、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连心桥”机制,顺畅反馈和沟通渠道。通过入户、电话访问和邻里走访的工作方式及时了解社区内的社情民意。健全社区工作信息公示制度,及时公布社区工作动向,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信息基础。在社区创文创卫方面,建立起“六有我”的共建机制——楼门小事我来管、邻里困难我来帮、惠民政策我来讲、环境卫生我来护、小才小艺我来秀、楼门平安我来保。通过举行主题活动的方式,由社区工作人员牵头,居民骨干为主體力量,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创文创卫活动。如弘扬志愿者精神,社区组织了志愿者驿站和帮扶小组;提倡睦邻文化,组织了邻里互助会、邻居节和百家宴等活动;宣扬“德贤”品质,开展了标杆评定、人物表彰各类活动。在社区治理的各项公共问题上,精准到户,旨在将居民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调动起来,将公共问题与每个居民的利益相关联,提升居民的能动性。
(三)班子学习,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加强党建,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经济桥社区通过与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协作培训的方式,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服务外来人员和特殊人群、提供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咨询服务的能力。通过到其他社区进行调研走访和交流,学习良好的治理经验,不断提升工作班子的工作能力。此外,社区还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的能力。
二、经济桥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问题分析
(一)居民被动参与程度高
一方面,被动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调动起来,自主性不高,社区归属感弱。动机往往是一个人进行持续行为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现有的居民参与多为响应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骨干呼吁的参与,或是基于一个短期活动的响应任务式的参与,并不能够形成主动的社区治理参与动机。长此以往,被动参与会导致社区居民实际的冷漠心理、虚假参与等现象。在需要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时缺乏反映社区实际情况的感知,造成“社区工作一头热”的认知分层现象,即社区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认为活动参与率不错,但社区居民认为实际参与收获和影响不大,只是形式上地响应任务。另一方面,被动参与消耗的成本更大,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在前期投入时间、人力、物力进行预热和宣传,这对于工作人员数量少,活动经费紧缺的社区来说并不是最经济的路径选择。
(二)居民参与内容层次较低
根据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范围,可将社区居民的参与划分为政治性参与、经济性参与和文化性参与。具体地,政治性参与指社区居民通过投票、选举、意见反馈和参与决策等方式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全过程;经济性参与指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及各项活动举办中享受其他组织对社区的资助或者捐赠,缴纳社区公共事务所需费用,投入到社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事业等;文化性参与指社区居民学习、传承和宣传社区文化,了解国家政策和方针,为社区的和谐人文氛围建言献策等等。现有的居民参与主要是文化性参与,多停留在休闲文化活动层面,社区内的政治性参与较少。在社区的管理制度设置、日常管理和监督社区工作人员行为等较深层次的居民参与方面尚有增进空间。
(三)居民年龄结构有待完善
社区治理主体年龄结构失调,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骨干居民多为老年人,缺乏年轻群体的加入。社区内老龄化逐年严重,老年人口目前在社区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社区治理中的工作人员、网格长、居民骨干等,主要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青壮年居民由于不感兴趣或受到工作限制等主客观原因,在社区治理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参与程度普遍较低。社区治理的活跃主体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能参与的社区治理活动十分有限,且缺乏延续性。
三、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困境的解决建议
(一)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被动参与是由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参与意识不高,参与意愿不强等原因导致的。也有工作限制等客观原因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减少。首先,可通过社区内的文化建设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通过标语、宣传栏、动画海报、楼栋微信群、专题宣讲会等宣传方式,宣传国家政策,提升社区居民的政治素养。详细介绍社区现有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班子,使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现实情况有基本了解。提升居民知识储备,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是提升居民参与动机的途径之一。 其次,加强对社區党员、居民骨干的吸收,以他们的参与意识感染其他居民的参与意识,以活动中的“首倡”带头人带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居民骨干、网格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社区治理实践活动中作为领导者,主要是发起“首倡”和动员的带头作用。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感染是群体中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少数人的积极性能够引起群体中他人的跟随,从而使得群体行动实现。经济桥社区的治理成效中,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热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居民申请志愿者助理岗位,响应社区工作人员号召,都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魅力影响。在社区事务管理制度设计和方案决策的过程中,要吸纳积极居民的意见。将日常问候,娱乐活动的交往与官方宣传工作相结合,引起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注意。将社区治理已有的制度在日常中讲述清晰,做到人人皆知。将居民参与从响应式的活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关心和长期治理。
(二)完善居民协商参与机制
除调动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以外,更需要扩宽社区居民参与渠道,保证社区居民参与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可由党小组成员、居民骨干在日常巡查、走访或收集意见过程中进行问题和建议的总结,也可以由居民直接参与协商讨论。规定每周固定时间召开居民议事会议,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见,保证社区治理的针对性,切实解决社区的治理问题。和谐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通过座谈会和听证会的形式加强对居民意见的吸收。针对社区居民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到场参与的情况,可将走访入户的工作方式和楼栋长集中反映的工作机制相结合,确保社区居民了解各项社区公共事务的起因、进展和结果,尤其对与自己利益相关部分有所了解,激发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改善社区居民参与主体的素质结构
针对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主体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进入的问题,既要充分吸收有余力和参与热情的老年人继续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更要保证参与主体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可设置助理锻炼岗位。社区居民可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申请和简单培训即可“上任”。锻炼岗位与社区志愿服务相挂钩,加以荣誉表彰等精神奖励,增强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与社区外的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将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养老照护等需专业技巧的服务转接给社会力量。同时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合作,外调服务力量到社区内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治理中参与力量的素质水平,优化社区治理主体的素质结构。(执笔人:艾光利)
参考文献:
[1]罗文剑,黄燕.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3):64-67.
[2]季燕妮.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研究[J].商,2016(30):77.
[3]王德福.主辅协作:社区治理的基本结构与运作机制—基于若干社区案例的讨论[J].湖湘论坛,2019(1):1-10.
[4]兰萍.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D].江苏:扬州大学,2018.
责任编辑:张 波
社区是最基本的社会治理单元之一,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实现社会自身健康发展、激发社会创新与活力的重要路径。经济桥社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井口街道,占地约3平方公里。辖区居民4716户,共13236人。社区内共有党员271人,设7个党支部。社区居民构成主要为农化集团、破产停产企业职工(包括破产企业南溪口肉联厂、耐酸水泥厂和停产企业重庆玻璃器皿厂的职工)和井口镇老街居民。在经济桥社区的城镇化进程中,逐渐突显出了环境卫生、公共治安、失业就业等社区治理问题。经济桥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态度从消极转向积极,较好地解决了前述社区治理的问题,实现了社区的有效治理。这与经济桥社区的治理结构和工作机制密切相关。经济桥社区激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主要做法有:
(一)网格管理,优化功能分类
将社区划分网格,将有限的社区工作人员分派管理网格,形成由社区党支部、重点社会单位或组织机构、居民骨干组成的社区治理主体结构,并明确各自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责与参与范围。通过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黎姐舒心坊、爱心服务驿站、养老服务站、人大工作站、多功能活动室等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中提供阵地。以黎姐舒心坊为例,社区工作人员为主要组织者,以黎姐舒心坊作为常设场所,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邻里矛盾调解和社区发展等问题的共同讨论中。建立分类治理机制,将社区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我调节,内部消化;社区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通过基层政府与社区共同建立的线上联系渠道上报街道,或通过群工系统上报上级部门处理,保证政府、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居民自治,锁定实际问题
设立居民议事制度,以居民骨干为主要发展力量,每周一次进行网格情况的汇报和总结,提出发现的社区公共事务治理问题、意见和建议。建立政府、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连心桥”机制,顺畅反馈和沟通渠道。通过入户、电话访问和邻里走访的工作方式及时了解社区内的社情民意。健全社区工作信息公示制度,及时公布社区工作动向,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信息基础。在社区创文创卫方面,建立起“六有我”的共建机制——楼门小事我来管、邻里困难我来帮、惠民政策我来讲、环境卫生我来护、小才小艺我来秀、楼门平安我来保。通过举行主题活动的方式,由社区工作人员牵头,居民骨干为主體力量,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创文创卫活动。如弘扬志愿者精神,社区组织了志愿者驿站和帮扶小组;提倡睦邻文化,组织了邻里互助会、邻居节和百家宴等活动;宣扬“德贤”品质,开展了标杆评定、人物表彰各类活动。在社区治理的各项公共问题上,精准到户,旨在将居民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调动起来,将公共问题与每个居民的利益相关联,提升居民的能动性。
(三)班子学习,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加强党建,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经济桥社区通过与政府部门和组织机构协作培训的方式,提升社区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服务外来人员和特殊人群、提供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咨询服务的能力。通过到其他社区进行调研走访和交流,学习良好的治理经验,不断提升工作班子的工作能力。此外,社区还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的能力。
二、经济桥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问题分析
(一)居民被动参与程度高
一方面,被动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调动起来,自主性不高,社区归属感弱。动机往往是一个人进行持续行为的源源不断的动力。现有的居民参与多为响应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骨干呼吁的参与,或是基于一个短期活动的响应任务式的参与,并不能够形成主动的社区治理参与动机。长此以往,被动参与会导致社区居民实际的冷漠心理、虚假参与等现象。在需要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时缺乏反映社区实际情况的感知,造成“社区工作一头热”的认知分层现象,即社区工作人员和积极分子认为活动参与率不错,但社区居民认为实际参与收获和影响不大,只是形式上地响应任务。另一方面,被动参与消耗的成本更大,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在前期投入时间、人力、物力进行预热和宣传,这对于工作人员数量少,活动经费紧缺的社区来说并不是最经济的路径选择。
(二)居民参与内容层次较低
根据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范围,可将社区居民的参与划分为政治性参与、经济性参与和文化性参与。具体地,政治性参与指社区居民通过投票、选举、意见反馈和参与决策等方式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全过程;经济性参与指社区居民在社区建设及各项活动举办中享受其他组织对社区的资助或者捐赠,缴纳社区公共事务所需费用,投入到社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事业等;文化性参与指社区居民学习、传承和宣传社区文化,了解国家政策和方针,为社区的和谐人文氛围建言献策等等。现有的居民参与主要是文化性参与,多停留在休闲文化活动层面,社区内的政治性参与较少。在社区的管理制度设置、日常管理和监督社区工作人员行为等较深层次的居民参与方面尚有增进空间。
(三)居民年龄结构有待完善
社区治理主体年龄结构失调,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骨干居民多为老年人,缺乏年轻群体的加入。社区内老龄化逐年严重,老年人口目前在社区中占据的比例较大。社区治理中的工作人员、网格长、居民骨干等,主要是55岁以上的老年人。青壮年居民由于不感兴趣或受到工作限制等主客观原因,在社区治理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参与程度普遍较低。社区治理的活跃主体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能参与的社区治理活动十分有限,且缺乏延续性。
三、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困境的解决建议
(一)提升居民参与意识
被动参与是由社区治理过程中居民参与意识不高,参与意愿不强等原因导致的。也有工作限制等客观原因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减少。首先,可通过社区内的文化建设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通过标语、宣传栏、动画海报、楼栋微信群、专题宣讲会等宣传方式,宣传国家政策,提升社区居民的政治素养。详细介绍社区现有的运作方式和工作班子,使社区居民对本社区的现实情况有基本了解。提升居民知识储备,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是提升居民参与动机的途径之一。 其次,加强对社區党员、居民骨干的吸收,以他们的参与意识感染其他居民的参与意识,以活动中的“首倡”带头人带领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居民骨干、网格长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社区治理实践活动中作为领导者,主要是发起“首倡”和动员的带头作用。勒庞的群体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感染是群体中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少数人的积极性能够引起群体中他人的跟随,从而使得群体行动实现。经济桥社区的治理成效中,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热情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许多居民申请志愿者助理岗位,响应社区工作人员号召,都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个人魅力影响。在社区事务管理制度设计和方案决策的过程中,要吸纳积极居民的意见。将日常问候,娱乐活动的交往与官方宣传工作相结合,引起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心和注意。将社区治理已有的制度在日常中讲述清晰,做到人人皆知。将居民参与从响应式的活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关心和长期治理。
(二)完善居民协商参与机制
除调动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以外,更需要扩宽社区居民参与渠道,保证社区居民参与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可由党小组成员、居民骨干在日常巡查、走访或收集意见过程中进行问题和建议的总结,也可以由居民直接参与协商讨论。规定每周固定时间召开居民议事会议,收集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见,保证社区治理的针对性,切实解决社区的治理问题。和谐居民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关系,通过座谈会和听证会的形式加强对居民意见的吸收。针对社区居民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到场参与的情况,可将走访入户的工作方式和楼栋长集中反映的工作机制相结合,确保社区居民了解各项社区公共事务的起因、进展和结果,尤其对与自己利益相关部分有所了解,激发居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三)改善社区居民参与主体的素质结构
针对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主体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进入的问题,既要充分吸收有余力和参与热情的老年人继续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更要保证参与主体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可设置助理锻炼岗位。社区居民可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申请和简单培训即可“上任”。锻炼岗位与社区志愿服务相挂钩,加以荣誉表彰等精神奖励,增强社区内的志愿者队伍建设。另一方面,与社区外的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将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养老照护等需专业技巧的服务转接给社会力量。同时加强与社会服务机构的人力合作,外调服务力量到社区内参与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治理中参与力量的素质水平,优化社区治理主体的素质结构。(执笔人:艾光利)
参考文献:
[1]罗文剑,黄燕.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8(3):64-67.
[2]季燕妮.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研究[J].商,2016(30):77.
[3]王德福.主辅协作:社区治理的基本结构与运作机制—基于若干社区案例的讨论[J].湖湘论坛,2019(1):1-10.
[4]兰萍.扬州市L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D].江苏:扬州大学,2018.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