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关键词:“V了和没V一样” 语义 自足 格式 影响
邹韶华先生(2003)把“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分析为“同形异指”现象的“褒指”和“贬指”,即:
A.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新。
B.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脏。
A是褒指,B是贬指。所谓“褒指”和“贬指”也就是同一语言片段具有褒贬对立的不同含义。这种含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说出来的部分”(吕叔湘《歧义类例》,《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该文也指出了这种情况与动词的性质有关,如“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就很难对它加上褒贬对立的言外之义。邹先生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而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情况到底与动词有怎样的联系,是否与句子的其他成分也同样有联系。这种格式在语义上的自足性如何,如果语义上不自足,产生不自足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格式语义自足性考察
(一)语义上自足的情况
(1)这儿的蚊子叮了和没叮一样。
该句在语义上是自足的,因为蚊子叮咬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取血液,引起皮肤红肿,而且有瘙痒的感觉。而说“叮了”和“没叮”一样,说明这里的蚊子是不具备产生这种后果的能力的。除此之外,我们不能获得其他的解释,可以说该句从语义上来说是自足的,不会引起歧义。
(2)这个灯安了和没安一样。
该句的语义也是自足的,因为安灯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照明。而说安了和没安一样,说明这个灯或是由于功率不够,或是由于自身损坏等原因,不能得到安装它时所预期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能有一种解释:安了灯和没安灯一样,还是那样暗,起不到照明的效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也不会引起歧义。
(二)语义上不完全自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指的是,“V了和没V一样”格式的意义和影响是你可以预期到但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存在着两种意义。
以“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为例。在该句中,格式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是可以预见到的,一种是衣服因为洗了而变得干净,一种是衣服因为洗了在感官上有一些减损,同时存在这样两种意义,因此才有了“洗了和没洗一样新”和“洗了和没洗一样脏”,两种可能的意思解释。
(3)“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
这里也同样存在着两种意义,一种是因为晾晒,菜变得干爽了,另一种是因为晾晒造成了蔬菜口感上的变化,变得不新鲜了。所以就有“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湿”和“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鲜”两种可能的意义。这是在语义上不完全自足的情况,会产生歧义。但这种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消除,上文说到过的“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该句本身存在着其歧义,语义上不自足,语义的理解可以依靠上下文来实现:
(4)你这衣服料子真好,洗了和没洗一样(新)。
(5)你是真不会干活,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脏)。
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句子本身来消除这种歧义,使句子语义自足,如:
(6)那件旧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
这时就不再存在着两种情况,而只能是后一种情况。
(三)语义上完全不自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指的是,“V了和V一样”这一格式的意义和影响是无法预期到的,也就是说它可能存在着不确定的多种影响,如:
(7)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
孩子们走了所带来的影响很难说清楚,可能是“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我们这里仍然很吵闹”,即“孩子们走了和他们没有走吵闹声对我们的影响是一样的”。同时也可能是“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还是那么活泼”,即“离开的这段时间并没有影响到孩子们活泼的程度”。当然还有多种可能,这些可能都是我们无法推测和预期的,要完全按着语境和上下文来做出判断。
(8)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
该句也存在着多种可能,具体意思是其中的哪一种如果没有上下文,就很难说清楚。可以是“那个女孩子挨了和没挨一样,一点都不让抄”,即“在考试的时候,为了考到好成绩,而选择和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女同学挨着坐,结果人家没有让抄袭她的试卷”,也可能是“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对我还是冷冰冰的”,即“为了博得人家的好感,去和女孩子挨着坐,结果感情上却仍然没有任何进展”。还有可能是“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什么东西都偷不到”,即“两个小偷在车上交谈,意思是那个女孩儿虽然已经挨上了她,却由于她看护比较严密,没有给小偷偷到东西”,当然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意思,这也要靠上下文来判断。
这种完全要靠上下文来判断语义的,就是语义上完全不自足的情况。
二、语义自足与不自足的原因
(一)格式语义自足的原因
1.动词本身包含着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一目的的制约下,动词和主语配合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和影响,而在语义上整个结构表示的就是“这种结果和影响与没发生时是一样的”。
以“这儿的蚊子叮了和没叮一样”为例,“叮”的意思是“(蚊子等)用针形口器插入人或牛马等的皮肤吸取血液”(《现代汉语词典》)。可见“叮”这个动作本身的主观目是确定的,那就是吸取血液,同时客观上对蚊子本身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当动作发生过后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时,它的后果也是单一的,就是没有吸取到血液,没有瘙痒的感觉。语义上是自足的。
2.动词本身不包含明确的目的性,或着说包含的目的性和它与主语配合后的目的和影响不一致。但它与主语配合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却是单一的。这时在语义上整个结构也表示“这种结果和影响与没发生时是一样的”。
以“这个灯安了和没安一样”为例,“安”的本意是“安装、设立”(《现代汉语词典》),这是仅就动词来说,它的目的是安装好,“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器或器材(多指成套的)固定在一定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但当它与主语灯结合时,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就是单一的“照明”了,因为除了极特殊的情况,我们安灯的目的就是为了照明。这时它的目的和影响也是单一的。整个结构在语义上也就表示单一的“灯安了和没安一样,还是那么黑”。
由此可见,语义自足是由动词和主语两方面来决定的。当动词和主语配合语义表现出单一的目的和影响时,该句的语义就是自足的。
(二)语义不完全自足的原因
这一问题邹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经做了一些解释和说明,笔者在这里只是想再解释得更加详细一点。语义不完全自足是这一格式语义上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况,就是当动词和主语结合时,表现出的是主客观两种不同的影响。人们想实现的往往是他主观的目的,但客观上也不得不承受一些代价,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我们还是以“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为例。“洗”的主观目的是要将衣服上的脏东西洗掉,但客观上却很难不造成衣服感官上的减损。因此就出现了这一格式语义上的歧义。可能是主观的结果和没发生时是一致,也就是仍然那么脏;也可能是客观的结果和没发生时是一致的,即还是那么新。
再以“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为例。“晾菜”的主观目的是使菜干燥,但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菜的口味,当要表达的意思是“晾”的行为没有产生和主观一致的结果时,表达的就是“晾了和没晾一样湿”,当要表达“晾”的行为没有产生和客观一致的结果时,表达的就是“晾了和没晾一样鲜”。
这里还存在着一个语义凸显的问题。当这一格式主客观影响都可能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会较为容易将其判断为与动作的主观目的不一致。因为人们在表达的时候,更多的是会表达没达到自己主观上满意程度的,至于客观上的损害通常情况下是必然的,人们没有表达的必要。除非有很明显的上下文语境。
(三)语义完全不自足的原因
这种情况是由于主语和动词结合时,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没有产生很明确的目的性,所以造成了人们对于其产生的后果不能直接作出较为明确的判断,只能完全依靠上下文来决定。
如“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走”在这里是指离开,但孩子们离开后无论是对存在于原来地点的人还是对孩子,影响都是无法预料和估计的。因此“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也只能是依靠上下文来理解它隐含的意义。
再如“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挨着一个女孩子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挨了这个女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这个目的我们是不能确定的,所以我们也只能是依靠上下文来理解。可能是想要抄袭,但挨了和没挨一样,人家没让自己抄。也可能是想要追求人家,但挨了和没挨一样,感情没有任何的进展,而这些也都只是种可能。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来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2]邹韶华.现代汉语同形异指现象[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胡裕树,范 晓.动词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刘 宇,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
关键词:“V了和没V一样” 语义 自足 格式 影响
邹韶华先生(2003)把“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分析为“同形异指”现象的“褒指”和“贬指”,即:
A.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新。
B.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脏。
A是褒指,B是贬指。所谓“褒指”和“贬指”也就是同一语言片段具有褒贬对立的不同含义。这种含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说出来的部分”(吕叔湘《歧义类例》,《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该文也指出了这种情况与动词的性质有关,如“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就很难对它加上褒贬对立的言外之义。邹先生的分析无疑是正确的。而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是,这种情况到底与动词有怎样的联系,是否与句子的其他成分也同样有联系。这种格式在语义上的自足性如何,如果语义上不自足,产生不自足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格式语义自足性考察
(一)语义上自足的情况
(1)这儿的蚊子叮了和没叮一样。
该句在语义上是自足的,因为蚊子叮咬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取血液,引起皮肤红肿,而且有瘙痒的感觉。而说“叮了”和“没叮”一样,说明这里的蚊子是不具备产生这种后果的能力的。除此之外,我们不能获得其他的解释,可以说该句从语义上来说是自足的,不会引起歧义。
(2)这个灯安了和没安一样。
该句的语义也是自足的,因为安灯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照明。而说安了和没安一样,说明这个灯或是由于功率不够,或是由于自身损坏等原因,不能得到安装它时所预期的结果。也就是说只能有一种解释:安了灯和没安灯一样,还是那样暗,起不到照明的效果。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解释,也不会引起歧义。
(二)语义上不完全自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指的是,“V了和没V一样”格式的意义和影响是你可以预期到但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存在着两种意义。
以“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为例。在该句中,格式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是可以预见到的,一种是衣服因为洗了而变得干净,一种是衣服因为洗了在感官上有一些减损,同时存在这样两种意义,因此才有了“洗了和没洗一样新”和“洗了和没洗一样脏”,两种可能的意思解释。
(3)“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
这里也同样存在着两种意义,一种是因为晾晒,菜变得干爽了,另一种是因为晾晒造成了蔬菜口感上的变化,变得不新鲜了。所以就有“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湿”和“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鲜”两种可能的意义。这是在语义上不完全自足的情况,会产生歧义。但这种歧义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消除,上文说到过的“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该句本身存在着其歧义,语义上不自足,语义的理解可以依靠上下文来实现:
(4)你这衣服料子真好,洗了和没洗一样(新)。
(5)你是真不会干活,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脏)。
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句子本身来消除这种歧义,使句子语义自足,如:
(6)那件旧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
这时就不再存在着两种情况,而只能是后一种情况。
(三)语义上完全不自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指的是,“V了和V一样”这一格式的意义和影响是无法预期到的,也就是说它可能存在着不确定的多种影响,如:
(7)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
孩子们走了所带来的影响很难说清楚,可能是“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我们这里仍然很吵闹”,即“孩子们走了和他们没有走吵闹声对我们的影响是一样的”。同时也可能是“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还是那么活泼”,即“离开的这段时间并没有影响到孩子们活泼的程度”。当然还有多种可能,这些可能都是我们无法推测和预期的,要完全按着语境和上下文来做出判断。
(8)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
该句也存在着多种可能,具体意思是其中的哪一种如果没有上下文,就很难说清楚。可以是“那个女孩子挨了和没挨一样,一点都不让抄”,即“在考试的时候,为了考到好成绩,而选择和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女同学挨着坐,结果人家没有让抄袭她的试卷”,也可能是“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对我还是冷冰冰的”,即“为了博得人家的好感,去和女孩子挨着坐,结果感情上却仍然没有任何进展”。还有可能是“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什么东西都偷不到”,即“两个小偷在车上交谈,意思是那个女孩儿虽然已经挨上了她,却由于她看护比较严密,没有给小偷偷到东西”,当然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意思,这也要靠上下文来判断。
这种完全要靠上下文来判断语义的,就是语义上完全不自足的情况。
二、语义自足与不自足的原因
(一)格式语义自足的原因
1.动词本身包含着明确的目的性,在这一目的的制约下,动词和主语配合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和影响,而在语义上整个结构表示的就是“这种结果和影响与没发生时是一样的”。
以“这儿的蚊子叮了和没叮一样”为例,“叮”的意思是“(蚊子等)用针形口器插入人或牛马等的皮肤吸取血液”(《现代汉语词典》)。可见“叮”这个动作本身的主观目是确定的,那就是吸取血液,同时客观上对蚊子本身不会有什么影响。因此,当动作发生过后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时,它的后果也是单一的,就是没有吸取到血液,没有瘙痒的感觉。语义上是自足的。
2.动词本身不包含明确的目的性,或着说包含的目的性和它与主语配合后的目的和影响不一致。但它与主语配合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却是单一的。这时在语义上整个结构也表示“这种结果和影响与没发生时是一样的”。
以“这个灯安了和没安一样”为例,“安”的本意是“安装、设立”(《现代汉语词典》),这是仅就动词来说,它的目的是安装好,“按照一定的方法、规格把机器或器材(多指成套的)固定在一定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但当它与主语灯结合时,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就是单一的“照明”了,因为除了极特殊的情况,我们安灯的目的就是为了照明。这时它的目的和影响也是单一的。整个结构在语义上也就表示单一的“灯安了和没安一样,还是那么黑”。
由此可见,语义自足是由动词和主语两方面来决定的。当动词和主语配合语义表现出单一的目的和影响时,该句的语义就是自足的。
(二)语义不完全自足的原因
这一问题邹先生在他的文章中已经做了一些解释和说明,笔者在这里只是想再解释得更加详细一点。语义不完全自足是这一格式语义上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况,就是当动词和主语结合时,表现出的是主客观两种不同的影响。人们想实现的往往是他主观的目的,但客观上也不得不承受一些代价,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我们还是以“这件衣服洗了和没洗一样”为例。“洗”的主观目的是要将衣服上的脏东西洗掉,但客观上却很难不造成衣服感官上的减损。因此就出现了这一格式语义上的歧义。可能是主观的结果和没发生时是一致,也就是仍然那么脏;也可能是客观的结果和没发生时是一致的,即还是那么新。
再以“这菜晾了和没晾一样”为例。“晾菜”的主观目的是使菜干燥,但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菜的口味,当要表达的意思是“晾”的行为没有产生和主观一致的结果时,表达的就是“晾了和没晾一样湿”,当要表达“晾”的行为没有产生和客观一致的结果时,表达的就是“晾了和没晾一样鲜”。
这里还存在着一个语义凸显的问题。当这一格式主客观影响都可能存在的情况下,人们会较为容易将其判断为与动作的主观目的不一致。因为人们在表达的时候,更多的是会表达没达到自己主观上满意程度的,至于客观上的损害通常情况下是必然的,人们没有表达的必要。除非有很明显的上下文语境。
(三)语义完全不自足的原因
这种情况是由于主语和动词结合时,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没有产生很明确的目的性,所以造成了人们对于其产生的后果不能直接作出较为明确的判断,只能完全依靠上下文来决定。
如“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走”在这里是指离开,但孩子们离开后无论是对存在于原来地点的人还是对孩子,影响都是无法预料和估计的。因此“孩子们走了和没走一样”也只能是依靠上下文来理解它隐含的意义。
再如“那个女孩儿挨了和没挨一样”,挨着一个女孩子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影响也是千差万别的,挨了这个女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这个目的我们是不能确定的,所以我们也只能是依靠上下文来理解。可能是想要抄袭,但挨了和没挨一样,人家没让自己抄。也可能是想要追求人家,但挨了和没挨一样,感情没有任何的进展,而这些也都只是种可能。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来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2]邹韶华.现代汉语同形异指现象[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胡裕树,范 晓.动词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刘 宇,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