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南》明确提出:“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那么,怎样的环境才是适宜、能满足儿童的需求,在与儿童的交互作用中促进其深入学习并持续发展的?
为进一步探寻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与内涵,我们以“沉浸式”教研的形式,利用“真”环境,发现“真”问题,探究“真”策略,形成“真”互动,发现环创背后所呈现的观念的转变,更深层次地理解《指南》的内涵及课程游戏化的内核,促进师幼共同“真”发展。
一、专家领航,“由内而外”明晰课程改革方向
幼教改革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变革绝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师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去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逐步从“关注教育”转变为“关注学习”。
(一)理论引领,观念重塑教师先行
我园以在线聆听讲座+录播视频共享的方式,线上线下、自主和集中相结合,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利用QQ群随时记录、分享学习感悟,进行理念探讨,帮助教师进一步明晰方向,重构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游戏观。
(二)实地参观,园际共研提升潜力
将学习和研究至于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围绕班级环境的创设、区角游戏的开展,我园联手与区内多所幼儿园打造教育共同体,通过实地环境观摩、联合教研、专题诊断、分享收获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互学、互长,形成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交流中,促进教师对环境与幼儿发展、课程与活动融合、教学与专业提升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二、教研落地,“先破后立”尝试专业分析解读
在深入研读《指南》的基础上,以关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支持为突破口,分析儿童的兴趣、需要、参与和反馈,研究如何形成支持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有效环境”,引发幼儿的观察、感知、操作、探究等行为,促进儿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进阶、深化和拓展。
(一)智慧解读,聆听童音
为了进一步探讨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我们通过“做有意义的环境——践行《指南》研训分享沙龙”活动,教师们“走进”现场,寻找问题,通过智慧的碰撞去解决问题、转变观念,促进教师变主导为从孩子的立场去思考,让环境体现老师的用心的同时,更彰显对儿童的支持,让环境充满儿童的味道。
“究竟怎样的环境才真正具有意义?”“依据学习,你觉得我们的环境还可以做哪些改变?”教师们学以致用,分组展开了研讨。在群策群力中,老师们带着新的思考重新审视班级环境中每个角落的“一物一景”,梳理环境创设的实施思路。
(二)挖掘资源,丰厚材料
材料是儿童探索发现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对游戏中的“最感兴趣材料”、“最受冷落材料”、“一物多玩材料”、“合作游戏材料”等的分析,围绕“怎样增加幼儿亲近自然的机会?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包含哪些内容?”等问题,老师们在热烈的讨论总达成共识。经过对“一公里半径”周边资源的分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整理筛选、集中研讨,探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相关课程化实施的策略,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
(三)基于问题,项目教研
在分享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们反馈出一些共性的困惑:“儿童需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的‘美’重要吗?”“精心布置的环境与幼儿的关系在哪里?与其当下的经验和兴趣是否有关联?”“环境是否能引发儿童积极主动的学习,满足他们自主自愿的游戏行为?”……针对教师中存在的真问题,开展《解码表征,让儿童看得见》教研活动,通过对幼儿表征的解读,让教师能够多方位聆听儿童的不同“声音”,追随儿童的深度学习,在层层深入的学习探索、提炼分享中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接轨。
三、思行合一,“由点及面”优化儿童需要的环境
让环境激发幼儿的思考并能引起幼儿的行为与活动,从而改变幼儿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尝试从空间变革开始,支持儿童的表达以满足孩子自我实现。
(一)整体设计,重点打造户外开放的“自由空间”
建设生态、多元、开放、丰富、富有挑战的户外游戏活动环境,将原有户外运动场地与绿地有机整合、合理规划分区,在原有基础上增設钻爬墙、树屋、坡道、自行车道等多样运动挑战区的同时,支持儿童创意打造自由创想的美术创意区、充满野趣的种植饲养区、快乐灵动的音乐互动区、贴近生活的角色扮演区、自然生态的沙水体验区等六大户外游戏“自由空间”,让户外成为幼儿充分运动、快乐游戏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
(二)尊重主体,创设体现儿童需要的室内环境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是要把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去标配、去标签、去成人化,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可变化、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师幼合力打造“风雨运动廊”、“角色扮演廊”、“绘本主题廊”三条公共游戏廊道,随时调整、不断丰富,持续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回到教育的原点。通过共同观摩、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从“为了幼儿”到“基于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儿童观、课程观在悄然改变,推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落地不断持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G]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张春丽. 七维度高效园本教研方式的实践探索[J]. 动漫界:幼教365, 2018(36):2-2.
[3]张娟. 幼儿园环境创设初探[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6(02):24-25.
[4]王秀杰. 浅谈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5):2-2.
[5]王美溢. 幼儿园环境课程的开发[J]. 新课程:综合, 2012(4):2-2.
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
为进一步探寻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意义与内涵,我们以“沉浸式”教研的形式,利用“真”环境,发现“真”问题,探究“真”策略,形成“真”互动,发现环创背后所呈现的观念的转变,更深层次地理解《指南》的内涵及课程游戏化的内核,促进师幼共同“真”发展。
一、专家领航,“由内而外”明晰课程改革方向
幼教改革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变革绝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师根据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去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逐步从“关注教育”转变为“关注学习”。
(一)理论引领,观念重塑教师先行
我园以在线聆听讲座+录播视频共享的方式,线上线下、自主和集中相结合,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利用QQ群随时记录、分享学习感悟,进行理念探讨,帮助教师进一步明晰方向,重构正确的儿童观、课程观、游戏观。
(二)实地参观,园际共研提升潜力
将学习和研究至于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围绕班级环境的创设、区角游戏的开展,我园联手与区内多所幼儿园打造教育共同体,通过实地环境观摩、联合教研、专题诊断、分享收获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互学、互长,形成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在互动交流中,促进教师对环境与幼儿发展、课程与活动融合、教学与专业提升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二、教研落地,“先破后立”尝试专业分析解读
在深入研读《指南》的基础上,以关注环境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支持为突破口,分析儿童的兴趣、需要、参与和反馈,研究如何形成支持儿童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有效环境”,引发幼儿的观察、感知、操作、探究等行为,促进儿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的进阶、深化和拓展。
(一)智慧解读,聆听童音
为了进一步探讨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我们通过“做有意义的环境——践行《指南》研训分享沙龙”活动,教师们“走进”现场,寻找问题,通过智慧的碰撞去解决问题、转变观念,促进教师变主导为从孩子的立场去思考,让环境体现老师的用心的同时,更彰显对儿童的支持,让环境充满儿童的味道。
“究竟怎样的环境才真正具有意义?”“依据学习,你觉得我们的环境还可以做哪些改变?”教师们学以致用,分组展开了研讨。在群策群力中,老师们带着新的思考重新审视班级环境中每个角落的“一物一景”,梳理环境创设的实施思路。
(二)挖掘资源,丰厚材料
材料是儿童探索发现的前提和保证。通过对游戏中的“最感兴趣材料”、“最受冷落材料”、“一物多玩材料”、“合作游戏材料”等的分析,围绕“怎样增加幼儿亲近自然的机会?什么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包含哪些内容?”等问题,老师们在热烈的讨论总达成共识。经过对“一公里半径”周边资源的分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整理筛选、集中研讨,探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相关课程化实施的策略,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与水平。
(三)基于问题,项目教研
在分享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们反馈出一些共性的困惑:“儿童需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的‘美’重要吗?”“精心布置的环境与幼儿的关系在哪里?与其当下的经验和兴趣是否有关联?”“环境是否能引发儿童积极主动的学习,满足他们自主自愿的游戏行为?”……针对教师中存在的真问题,开展《解码表征,让儿童看得见》教研活动,通过对幼儿表征的解读,让教师能够多方位聆听儿童的不同“声音”,追随儿童的深度学习,在层层深入的学习探索、提炼分享中促进教师理念与行为的接轨。
三、思行合一,“由点及面”优化儿童需要的环境
让环境激发幼儿的思考并能引起幼儿的行为与活动,从而改变幼儿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尝试从空间变革开始,支持儿童的表达以满足孩子自我实现。
(一)整体设计,重点打造户外开放的“自由空间”
建设生态、多元、开放、丰富、富有挑战的户外游戏活动环境,将原有户外运动场地与绿地有机整合、合理规划分区,在原有基础上增設钻爬墙、树屋、坡道、自行车道等多样运动挑战区的同时,支持儿童创意打造自由创想的美术创意区、充满野趣的种植饲养区、快乐灵动的音乐互动区、贴近生活的角色扮演区、自然生态的沙水体验区等六大户外游戏“自由空间”,让户外成为幼儿充分运动、快乐游戏和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
(二)尊重主体,创设体现儿童需要的室内环境
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是要把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去标配、去标签、去成人化,提供种类丰富、数量充足、可变化、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师幼合力打造“风雨运动廊”、“角色扮演廊”、“绘本主题廊”三条公共游戏廊道,随时调整、不断丰富,持续满足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回到教育的原点。通过共同观摩、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从“为了幼儿”到“基于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儿童观、课程观在悄然改变,推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落地不断持续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主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G]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张春丽. 七维度高效园本教研方式的实践探索[J]. 动漫界:幼教365, 2018(36):2-2.
[3]张娟. 幼儿园环境创设初探[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6(02):24-25.
[4]王秀杰. 浅谈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性[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5):2-2.
[5]王美溢. 幼儿园环境课程的开发[J]. 新课程:综合, 2012(4):2-2.
无锡市梁溪区崇安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