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与建立和谐社会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省总工会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课题组 全文查看链接 害劳动,是企业忽视和侵占职工合法权益。出现这种倾向的根本原因是劳资力量不平衡,地位不对等。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生产力水平不高,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很大。特别是处于西部的我省工业化程度不高,许多企业处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创期,资本的相对稀缺决定了资方的强势地位。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方掌握管理权,是主动者;劳动者是被管理者,处于被动地位。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就业竞争给资本压低劳动刀价格提供了条件,使劳动者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强资本、弱劳动,是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的必然。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的运行趋势,必然导致资本积累和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引发社会冲突和对抗。这样的经济运行方式,巳被资本主义抛弃,更不能被社会主义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劳动,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资本和劳动都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用。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方面并没有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办,出现重资本而轻劳动倾向,导致劳动关系问题增多,矛盾加大。这方面的具体原因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查看链接 渠道都没有,其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已经建立工会组织的一些企业工会不能发挥维权作用。三是上级工会对基层工会干部的保护不力。上级工会有维护基层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的职责,但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工会干部因维权受到不公正对待或受打击报复时,上级工会有时无能为力。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变异理论”不仅可运用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更能运用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本文旨在通过“估计费用”这一内容的教学,探讨“变异理论”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往教学与问题反思  “估计费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单元中的内容。估算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估算的要求有两个:一是第一学段能结合具体情景,
摘 要:“类比推理”与“探究性实验”是科学探索中获得新知识的两种重要的科学方法,也是进行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主要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化解了在探究性实验中的难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让学生完成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类比推理;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7
抽象函数是指只给出函数的某些性质而未给出具体表达式的函数,这类题概念抽象,隐蔽性强,灵活性大,综合程度也很高,因此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很难掌握,遇到这类问题往往是一筹莫展。下面三种方法能将抽象函数具体化,同学们掌握之后,此类问题可迎刃而解.    1.通过图象化抽象为具体    把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用几何图形直观地反映和描述数量关系,用代数方法来分析几何图形中蕴涵着的数量关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样的课堂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为了说明特色课的正确方向,本文对所听评的数学特色课进行了反思与研究,提出了课堂变学堂,特色成寻常的理念,并从先进理念、人本关注、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与说明。  关键词:特色课;先进理念;人本关注;能力培养
“探究规律”是小学数学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对一个或一组数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变化”的现象中发现“不变”规律的一种数学学习内容。在教材中它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单元形式存在的,如人教版中的“数学广角”“运算定律”等;二是渗透在各个单元中的专题,如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等。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就内容的教学过程而言,其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探究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探究
蛇与蟾蜍的对话     蛇:蟾蜍老弟,这大好的时光,你不出去寻食,趴在这草棵下面干啥?  蟾蜍:唉!别提了。我不是受伤了吗?被一个人打断了腿——唉呀,你也受伤了,瞧你身上的血!  蛇:可不是吗?有些人总是恨我们,见了就要伤害。刚才我带着我的三个孩子在一所学校的墙根下找鼠洞时,我的三个孩子都被人打死了,幸亏我跑得快才保住了命。唉!我可怜的孩子。  蟾蜍:其实,我们都是人类的朋友。拿我来说吧,别看长得
数学概念本身有着严密的体系,且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演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也需要随着数学学习程度的提高,由浅入深,逐步深化。因此,教师必须处理好概念自身的连续性和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关注学生对同系概念含义的更新与重构,使概念趋于完善。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概念的阶段性学习,而忽视了在后续教学中的关联、更新与重构,造成概念顺应上的“
一、 引言:乘法分配律怎么证明?有什么用?  在一次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实践研讨课上,两个学生的偶然提问引起了笔者和在座众多听课教师的思考和讨论。  这是四年级下册的一节“乘法分配律”的新授课。教师让学生从一个等式“(4+2)×25=4×25+2×25”出发,得到一个数学规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它还可以用字母表示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一课,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学生在设计打电话方案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打电话问题中,“让知道消息的人都去通知”,是这一课所提出的问题的本质所在。
一、寻找信息,有序梳理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美丽的田园看一看。(出示教材情境图)瞧,多热闹!  师:你看到哪些动物?  生:小鸟、鹅、羊。  师:这些动物在哪儿呢?  生:小鸟有的在……有的在……  师:它们分别有几只呢?你想提醒大家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按顺序数,一边数一边做记号。  学生独立数,填写信息,汇报。  (评析: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