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课《电机与拖动》的控制线路部分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使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控制线路又是教学的目的之一,那么,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尝试线路设计,便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曾多次担任《电拖》及相关课程的教学,认为只有将设计意识自始至终地融入控制线路的教与学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控制线路部分学习起来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照本宣科、不注意方法,必然会造成学生不动脑筋、“死读书,读死书”、边学边丢的恶果。教学实践证明,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设计能力,并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将死的变成活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一、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做好启发、引导、总结工作,让学生多动脑、好动脑、善动脑,这样师生之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联系——过渡”式
任何新知识点都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继承关系,留意找出这种关系,使之成为前与后、新与旧之间的桥梁,进而引出新知识,此即“联系——过渡”式。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掌握了新的内容,一举两得。反之,若是割断前后知识的联系,不注意承前启后,其结果必定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与学脱节,授课质量和效果均不如人意。
以几个基本的控制线路之间的关系为例,由点动控制到自锁控制、到正反转控制、到自动往返和顺序控制,一环扣一环,前后之间联系紧密,逐渐提高、深入。若是要讲解“自动往返控制线路”,就可以先复习“正反转控制”,在此基础之上,对线路进行适当修改,就能得到新的控制线路,达到预期目的。
在这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要从新的角度、高一级的层次来分析、得出新线路,显然,这也是一个控制线路的设计过程。
2.“条件——结果”式
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将控制线路的控制要求(条件)一条一条列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将控制线路(结果)设计出来。当然,这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过多次检查、修正,方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授课时,给出控制条件,实际上就是提出了问题,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积极寻求答案,并在探求中寻求学习的乐趣,这样,必然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反复的检查、修改,也就是一个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知识的过程。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很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多。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老师应适时、恰当地予以引导,以便维持课堂秩序和得到正确的答案。
3.“错误——更正”式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或设计控制线路时,遇到障碍,甚至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平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典型错误,并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纠正,那么以后单独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凭借已积累的经验,少走弯路。
例如,是否要联锁?在一些启动、制动控制线路中,时间继电器该用哪一种?在反接制动控制线路中,速度继电器的触头是用常开的还是常闭的?诸如此类,容易弄错的地方还很多。
在讲课时,老师有意给出有错误的线路,再引导大家找出错误,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会引起的后果,然后再进行更正。这样,正、反两方面都明白了,知识就可以掌握得更牢固。
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避免满堂灌,避免平铺直叙。只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设计意识、设计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思维之中,为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基础。
二、应注意的问题
1.打好基础是关键
要搞好控制线路的教学,培养设计意识,打好基础是关键。在基础知识部分,低压控制电器、简单控制线路学得好与否,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控制电器的原理、结构、用途、符号等必须非常熟悉;如果连符号都认不准、画不出,更谈不上设计了,简单的部分没学好,学习复杂的部分就没有根基。
2.化繁为简,由简入繁。
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组成的。同样,再复杂的控制线路都是在一些“小版块”的基础上发展、衍生、组合起来的,而这些小版块实际上就是各种基本的控制线路。因此,认识了这条规律,把握好“化繁为简,由简入繁”的原则,从简单的、基础的部分着手,学习、理解甚至设计控制线路就变得容易了。为此,对于最基本的知识点:点动控制、自锁控制、联锁控制应有透彻的理解,然后才能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再加上其它控制方式,就能很方便地得到比较复杂的控制线路了。
3.注意启发,多给予鼓励。
在教学中融入设计意识,本是为了避免从头到尾地灌输,但在一堂课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了、解决不了,如果老师马上代劳,学生的收获就小。因此,在一些关键处,不轻易宣布答案,而是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和引导,就能使学生从学习态度上提高兴趣,增进理解能力;水涨船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增强,设计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同时,对于学生,老师平时应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动手,不要怕出错。怕则不敢动手,怕则得不到提高。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多加关心和鼓励,只要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必定高涨。这也要求老师多与学生接触、沟通,以舒缓、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
总之,在控制线路的教学中融入设计意识,就是要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良性循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专业课程的内容,控制线路部分学习起来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照本宣科、不注意方法,必然会造成学生不动脑筋、“死读书,读死书”、边学边丢的恶果。教学实践证明,在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设计能力,并将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能够活跃学习气氛,“将死的变成活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一、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做好启发、引导、总结工作,让学生多动脑、好动脑、善动脑,这样师生之间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联系——过渡”式
任何新知识点都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继承关系,留意找出这种关系,使之成为前与后、新与旧之间的桥梁,进而引出新知识,此即“联系——过渡”式。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掌握了新的内容,一举两得。反之,若是割断前后知识的联系,不注意承前启后,其结果必定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教与学脱节,授课质量和效果均不如人意。
以几个基本的控制线路之间的关系为例,由点动控制到自锁控制、到正反转控制、到自动往返和顺序控制,一环扣一环,前后之间联系紧密,逐渐提高、深入。若是要讲解“自动往返控制线路”,就可以先复习“正反转控制”,在此基础之上,对线路进行适当修改,就能得到新的控制线路,达到预期目的。
在这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要从新的角度、高一级的层次来分析、得出新线路,显然,这也是一个控制线路的设计过程。
2.“条件——结果”式
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是将控制线路的控制要求(条件)一条一条列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按照要求一步一步地将控制线路(结果)设计出来。当然,这往往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过多次检查、修正,方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授课时,给出控制条件,实际上就是提出了问题,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积极寻求答案,并在探求中寻求学习的乐趣,这样,必然就活跃了课堂气氛;而反复的检查、修改,也就是一个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知识的过程。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很强,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多。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老师应适时、恰当地予以引导,以便维持课堂秩序和得到正确的答案。
3.“错误——更正”式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或设计控制线路时,遇到障碍,甚至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在平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典型错误,并知道错在哪里、如何纠正,那么以后单独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凭借已积累的经验,少走弯路。
例如,是否要联锁?在一些启动、制动控制线路中,时间继电器该用哪一种?在反接制动控制线路中,速度继电器的触头是用常开的还是常闭的?诸如此类,容易弄错的地方还很多。
在讲课时,老师有意给出有错误的线路,再引导大家找出错误,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会引起的后果,然后再进行更正。这样,正、反两方面都明白了,知识就可以掌握得更牢固。
以上三种教学方式的共同特点是避免满堂灌,避免平铺直叙。只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那么,设计意识、设计观念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其思维之中,为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基础。
二、应注意的问题
1.打好基础是关键
要搞好控制线路的教学,培养设计意识,打好基础是关键。在基础知识部分,低压控制电器、简单控制线路学得好与否,直接影响今后的学习。控制电器的原理、结构、用途、符号等必须非常熟悉;如果连符号都认不准、画不出,更谈不上设计了,简单的部分没学好,学习复杂的部分就没有根基。
2.化繁为简,由简入繁。
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组成的。同样,再复杂的控制线路都是在一些“小版块”的基础上发展、衍生、组合起来的,而这些小版块实际上就是各种基本的控制线路。因此,认识了这条规律,把握好“化繁为简,由简入繁”的原则,从简单的、基础的部分着手,学习、理解甚至设计控制线路就变得容易了。为此,对于最基本的知识点:点动控制、自锁控制、联锁控制应有透彻的理解,然后才能灵活运用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再加上其它控制方式,就能很方便地得到比较复杂的控制线路了。
3.注意启发,多给予鼓励。
在教学中融入设计意识,本是为了避免从头到尾地灌输,但在一堂课中,肯定会有一些问题,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了、解决不了,如果老师马上代劳,学生的收获就小。因此,在一些关键处,不轻易宣布答案,而是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和引导,就能使学生从学习态度上提高兴趣,增进理解能力;水涨船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增强,设计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同时,对于学生,老师平时应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动手,不要怕出错。怕则不敢动手,怕则得不到提高。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多加关心和鼓励,只要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必定高涨。这也要求老师多与学生接触、沟通,以舒缓、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
总之,在控制线路的教学中融入设计意识,就是要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良性循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