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10年CPI变动趋势及原因
2010年6月开始我国CPI通胀率开始呈上升趋势,到11月同比增长率达到5.1%,是近两年的新高。2010年全年CPI增长率为3.3%,超过了中央通货膨胀3%的调控目标。在CPI的各个分类指数中,食品价格上涨达到11.7%,成为拉动CPI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次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快速上涨所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因气候异常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等结构性通胀。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所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需求压力的增加。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底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达到27.7%,贷款总额增长率达到31.7%,实际投资的增长速度达到27.6%,流动性过剩和需求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本次通胀的主要原因。
二、反映CPI变动趋势的核心通胀率的度量
CPI是衡量居民生活成本变化的较好指标,但容易受暂时性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能反映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我国按照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各类价格指数在CPI中的权重。由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较大,其价格变动会对CPI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临时性供给冲击,如恶劣的天气,或者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因素等,会在短期内引起食品价格以及CPI的较大增长,但不能反映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例如,2007年第三、四季度我国CPI增长率高达6.5%,其中猪肉等肉制品价格上升了30—45%,从而引起食品价格上涨超过16%;近几年,国际石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也对CPI造成较大冲击,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2008年上半年CPI增长率超过了8%,就是食品价格与燃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的结果。货币政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由流动性过剩以及需求过度而引起的通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抑制通胀效果较好,而对于输入型通胀,或者由于天气异常等供给因素而导致的短期通胀,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寻找到一种能够反映通货膨胀潜在变化趋势的、具有前瞻性的、能够对预测中国通货膨胀提供有用信息的核心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对于中央银行判断通货膨胀走势十分重要。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建立包括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M2、以及CPI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对VAR的移动平均表达式的估计,将CPI分解为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两个部分,将长期趋势部分定义为核心通胀率,或者称为通货膨胀的潜在变动趋势P*,运用1994Q1—2010Q4未经调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P*能够反映CPI潜在的长期变动趋势,与CPI有长期协整关系,是CPI的Granger原因以及前导变量,能够为预测CPI的变动提供有用的信息,以这种方法构造和度量的核心通胀率能够成为反映总体通货膨胀变动趋势的指标,也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图1描述CPI和P*的年度同比增长率,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P*的增长率是CPI变动的先行指标。在P*开始下降之后的约两个季度,CPI也开始从峰值开始下降。
三、核心CPI通胀率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目前存在着一些使通胀率下降的因素:2010年开始,面对不断上升的CPI增长率,中央银行实施谨慎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1月开始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10年贷款和M2的增长速度分别下降到20%和19.7%。随着4万亿刺激政策的项目逐渐执行完毕,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已从2009年的33.2%回落到2010年的19.5%。目前,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2010年2月开始连续3个月下降;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从2010年3月开始连续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10年6月开始回落到13%左右的速度。在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作用下,2011年1月M2的同比增长速度也下降到17.2%这一比较合理的水平,由流动性过剩和需求增加而导致的通胀压力已经减轻。目前CPI增长率仍处于较高的位置,防止通货膨胀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因此,在未来的几个季度,来自流动性过剩和需求的通胀压力会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图1显示,反映CPI变动趋势的核心通货膨胀 P*的增长率,在2010年第一季度到达顶峰,从第二季度开始下降。由于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PI未来的变动趋势,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P*增长率达到顶峰开始下降之后3个季度左右,CPI的增长速度也会达到顶峰开始下降。按照这个规律,2011年,我国反映总体物价上涨水平的CPI的增长率会随着P*的减速也有所下降。由于模型中包含的变量为实际GDP和货币供给M2,按照定义,P*增长率的下降反应了来自超额总需求和流动性过剩的通胀压力已经开始减弱。
四、需要注意由进口价格上升导致的短期通胀波动
在上述模型中,将CPI中除去长期趋势P*的部分称为CPI的短期变动。通过回归分析发现,CPI的短期变动主要由燃料价格的变动所决定,而燃料价格的变动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变动密切相关。国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是目前我国CPI上涨的最重要的短期因素。目前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上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国际石油、重要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定价,美元流动性的增加会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变动还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制约,特别是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经济复苏的影响。因此,目前需要关注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各种因素。如果不发生较大程度的输入型通货膨胀,2011年CPI增长率的走势将是前高后低,全年CPI增长不高于4%的目标应当可以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由进口价格大幅上升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调控CPI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对正常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制定和实行货币政策时,不仅需要关注CPI,还需要重视核心CPI的变动趋势。
(张延群,1968年生,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等)
2010年6月开始我国CPI通胀率开始呈上升趋势,到11月同比增长率达到5.1%,是近两年的新高。2010年全年CPI增长率为3.3%,超过了中央通货膨胀3%的调控目标。在CPI的各个分类指数中,食品价格上涨达到11.7%,成为拉动CPI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次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快速上涨所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也有因气候异常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上涨等结构性通胀。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所引起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需求压力的增加。在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底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达到27.7%,贷款总额增长率达到31.7%,实际投资的增长速度达到27.6%,流动性过剩和需求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本次通胀的主要原因。
二、反映CPI变动趋势的核心通胀率的度量
CPI是衡量居民生活成本变化的较好指标,但容易受暂时性因素的影响,有时并不能反映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我国按照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确定各类价格指数在CPI中的权重。由于食品支出的比重较大,其价格变动会对CPI产生较大的影响。一些临时性供给冲击,如恶劣的天气,或者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因素等,会在短期内引起食品价格以及CPI的较大增长,但不能反映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趋势。例如,2007年第三、四季度我国CPI增长率高达6.5%,其中猪肉等肉制品价格上升了30—45%,从而引起食品价格上涨超过16%;近几年,国际石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也对CPI造成较大冲击,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2008年上半年CPI增长率超过了8%,就是食品价格与燃料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的结果。货币政策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由流动性过剩以及需求过度而引起的通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来抑制通胀效果较好,而对于输入型通胀,或者由于天气异常等供给因素而导致的短期通胀,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寻找到一种能够反映通货膨胀潜在变化趋势的、具有前瞻性的、能够对预测中国通货膨胀提供有用信息的核心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对于中央银行判断通货膨胀走势十分重要。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研究:建立包括实际GDP、实际货币供给M2、以及CPI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对VAR的移动平均表达式的估计,将CPI分解为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两个部分,将长期趋势部分定义为核心通胀率,或者称为通货膨胀的潜在变动趋势P*,运用1994Q1—2010Q4未经调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P*能够反映CPI潜在的长期变动趋势,与CPI有长期协整关系,是CPI的Granger原因以及前导变量,能够为预测CPI的变动提供有用的信息,以这种方法构造和度量的核心通胀率能够成为反映总体通货膨胀变动趋势的指标,也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图1描述CPI和P*的年度同比增长率,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P*的增长率是CPI变动的先行指标。在P*开始下降之后的约两个季度,CPI也开始从峰值开始下降。
三、核心CPI通胀率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目前存在着一些使通胀率下降的因素:2010年开始,面对不断上升的CPI增长率,中央银行实施谨慎的货币政策,从2010年1月开始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10年贷款和M2的增长速度分别下降到20%和19.7%。随着4万亿刺激政策的项目逐渐执行完毕,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已从2009年的33.2%回落到2010年的19.5%。目前,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2010年2月开始连续3个月下降;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从2010年3月开始连续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从2010年6月开始回落到13%左右的速度。在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的货币政策作用下,2011年1月M2的同比增长速度也下降到17.2%这一比较合理的水平,由流动性过剩和需求增加而导致的通胀压力已经减轻。目前CPI增长率仍处于较高的位置,防止通货膨胀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因此,在未来的几个季度,来自流动性过剩和需求的通胀压力会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图1显示,反映CPI变动趋势的核心通货膨胀 P*的增长率,在2010年第一季度到达顶峰,从第二季度开始下降。由于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CPI未来的变动趋势,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P*增长率达到顶峰开始下降之后3个季度左右,CPI的增长速度也会达到顶峰开始下降。按照这个规律,2011年,我国反映总体物价上涨水平的CPI的增长率会随着P*的减速也有所下降。由于模型中包含的变量为实际GDP和货币供给M2,按照定义,P*增长率的下降反应了来自超额总需求和流动性过剩的通胀压力已经开始减弱。
四、需要注意由进口价格上升导致的短期通胀波动
在上述模型中,将CPI中除去长期趋势P*的部分称为CPI的短期变动。通过回归分析发现,CPI的短期变动主要由燃料价格的变动所决定,而燃料价格的变动与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价格变动密切相关。国际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是目前我国CPI上涨的最重要的短期因素。目前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向市场上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国际石油、重要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定价,美元流动性的增加会给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变动还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制约,特别是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经济复苏的影响。因此,目前需要关注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各种因素。如果不发生较大程度的输入型通货膨胀,2011年CPI增长率的走势将是前高后低,全年CPI增长不高于4%的目标应当可以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由进口价格大幅上升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难以达到调控CPI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对正常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制定和实行货币政策时,不仅需要关注CPI,还需要重视核心CPI的变动趋势。
(张延群,1968年生,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宏观经济模型、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