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本真与语文异化之间寻找一条突围的蜀道”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52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 沿着我的歌声来吧
  在教室邊沿 你与我邂逅
  在李白杜甫身旁你轻轻叫我
  老师
  ——摘自黄明勇《坚守我的歌》
  成都七中督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高端研修项目四川工作坊主持人、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四川省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成都市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黄明勇身上的标签很多,但他最在意的只有一个——语文老师。
  “不教书,心里头就不踏实”
  “我几乎天天上课都着正装,每堂课都是我的节日。”这是黄明勇教书的第32个年头,从风华正茂到华发渐生,岁月带走了青春,却未能消磨他对教育一丝一毫的热爱,这种热爱甚至与日俱增。
  做一名教师,是黄明勇自小的梦想。出生在大巴山深处,黄明勇的童年被大山环绕,喊山、跑山、哭山、吃山、读山,是姐姐给他播下了“逃山”的梦想。姐姐是一名乡村语文教师,心地善良,对学生非常好。孩提时代,黄明勇经常看见姐姐为学生做饭、梳头、洗衣、捉虱子……在她的身上,黄明勇切实感受到了教师的高贵,并在耳濡目染之下,形成了对于教育朦胧而真切的认知:教育是爱的传递。这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之后始终如一的坚持。
  姐姐不仅对学生好,对黄明勇也是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百般地爱怜,甚至为他打下了从事语文教育的基底。上学没语文书,姐姐翻几座山去帮他借来皱巴巴的课本;想读课外书,姐姐就给订了《少年文艺》杂志,还曾揣着仅有的一点工资,步行一天到县城,给他买了一背篼书……
  姐姐通过言传身教,将对教育的热爱播撒在了黄明勇的心田。小的时候,每当和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黄明勇都会选择当小老师,模仿姐姐给其他孩子上课。长大后报考师范院校,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1988年,黄明勇从南充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毕业,被分到宣汉东乡中学(现四川省宣汉县第二中学)教语文。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少教师转行,黄明勇的同事中就有几个调到造纸厂、砖瓦厂当工人。黄明勇也曾有机会去其他在别人看来更好的单位,但他没有去。“我身边很多人都在发财升官,但我真的不羡慕、不在乎,也不愿意。”对于他来说,“名利非吾所好”,教书育人才是心之所系。“如果干别的,不教书,心里头就不踏实。”
  黄明勇喜欢上课。他今年52岁,在这个年纪,有些教师已经不太想上课,而学校也不缺年轻教师,他完全可以不上课或者少上,但黄明勇喜欢课堂,一直坚守在教室。“我个人对于教书,或者说教语文,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语文也可以玩起来”
  “我确实感觉中学学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教育,在某些方面被严重地功利化了。”从事语文教学32年,黄明勇对于教育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知。就拿他最熟悉的语文来说,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现在许多语文课讲得很干瘪,缺乏“语文味”,不像语文课。“如果没有人去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努力通过自己的学科和讲台去改变一些现象,那未来的教育真的是一个遥远的未来。”站在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黄明勇提出了“玩语文”的主张,力争“在语文本真与语文异化之间寻找一条突围的蜀道”。
  所谓“玩”,并不是娱乐,而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态度、方法和价值观,是开放的语文教学观的实践,是对功利教育的突围。“语文教育不是一个短期训练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素养积淀过程,要求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浸润,在浸润中感悟,在感悟中学得和习得。”黄明勇主张“语文要玩出境界”(语感境界、语理境界、文化境界、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自由境界),认为语文课“应该尽量把学生的兴趣提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获得身心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而这,就要求教师懂得语文的“玩法”。
  在黄明勇眼中,“玩无定法”。“只要能够满足老师科学、艺术而愉快地教语文,能够帮助学生有所得、成长而愉快地学语文,就是好方法。”而他,有自己的一套玩法。其中一种,就是活动体验。
  “活动性学习符合青年学生游戏的天性,也符合语文情景再现的学科特点——文本赏析、语词理解、口语交际、文字写作等需要情景的还原和体验。”在黄明勇的语文课上,表演、讨论、辩论、展示、对话、演讲、朗读等活动已成为常态。在解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鱼翔浅底”一句时,他会借助表演,让学生辨析“翔”与“飞”的词义,从而体验“翔”的自由;讲授《苏武传》时,为比较分析卫律和李陵对苏武劝降的异同,他设计让学生进行卫律、李陵和苏武的分角色朗读,借此体验感悟苏武的爱憎分明、威武不屈和忠君爱国的高尚节义。
  另外,他还特别注重对于文字的咀嚼,认为“学语文的原初路径就是咬文嚼字”。以文言教学中对于“即”和“既”的解释为例,其意义分别为“即刻”和“已经”。黄明勇认为,如果教学仅停留于此,虽然学生也学到了知识,但语文就不好玩了。“如果图示‘即’和‘既’的篆文,可知‘即’和‘既’左边的形状类似,是一口锅的象形;右边则不同,一个是一个人面向锅,一个是一个人背向锅——面向锅说明即刻吃饭,乃‘即’也,背向锅说明已经吃完饭,乃‘既’也。”
  诵读玩味、深情演绎、生活启迪、韵味熏陶、精神内化,也是黄明勇所主张的语文的“玩法”。在教学中,黄明勇从不居高临下,搞话语霸权。他总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用巧妙提问的方式质疑激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并通过平等对话开展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
  “不仅要当教书匠,还要当教育家”
  在32年的教学生涯中,黄明勇始终把语文课当作艺术品去打磨。他钻研教材总是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不受传统认识的羁绊。如在讲《诗经》之《伐檀》中的诗句“坎坎伐檀兮”时,他并没有拘泥于现有教参的翻译“叮叮当当地砍伐檀树啊”,而是从自己的农村生活经验出发,认为砍树不可能是叮叮当当,《诗经》中的拟声词很原生态,砍树就是“坎坎”的声音,因而提出了言之有理的另一种翻译——“砍呀砍呀砍伐檀树啊”。   黄明勇的钻研精神不只體现在课堂教学中,还体现在教育科研方面。他清醒地认识到:语文老师不仅要当教书匠,还要当教育家。而所谓当教育家,就是当一个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一个既能教好书又能搞好教育科研的教师。“做真课题和真研究,是语文老师由匠人走向名师的正道。”
  这些年,黄明勇在教学之外,公开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100多篇,同时,著书立说,出版了《好玩的语文课——黄明勇老师教语文》《黄明勇老师论语文》等3部专著。在教育科研中,他收获了很多。
  “我现在能够有所成长,就是基于那个时候。”黄明勇口中的“那个时候”,说的是他在宣汉东乡中学教书时。在那所学校,他遇到了一个带他走入教研世界的人——尹明生老师。尹老师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爱思考,爱读书。当他发现学校的年轻人课余无所事事时,就提议组织青年教师读书会,并安排喜爱读书的黄明勇做召集人,间周二定时开展活动,轮流主持,共读一本书,每个人都要发言。活动持续了两年,黄明勇读了几十本书,系统阅读了西方心理学、教育学理论著作,这对于他后来做科研影响很大。
  “一个老师要成长,就必须有一个目标和规划,要针对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去突破。”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和认识,黄明勇才坚持从事课题研究。作为成都七中语文学科教研室主任,在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外,黄明勇还特别注重凝聚集体智慧。每周四上午是成都七中固定的语文集体备课时间,“人人参与讨论,分工合作,智慧碰撞”“评课没有恭维,只有真诚建议;发言没有等级,只有真理辨析”。老师们经常为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转瞬即言谈和欢。
  带领团队搞科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如何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调动起老师们做事的积极性?黄明勇的做法是自己带头,写文章、做讲座,开书目带领大家一起读,并寻找项目给老师们创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近年来,在黄明勇的带领下,成都七中语文学科团队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他们曾申报立项省市两级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新范式的实践与实效研究》,探索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三四式”教学范式,在四川省内多所学校推行;还曾申报国家级课题《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原初阅读研究》,在中学语文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获得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目前,他们正在进行省级重点课题“真生活、新思维”写作的相关研究工作。黄明勇说,坚持做科研,是这些年他认为自己做得最了不起的一件事。
  成都七中毕业生李玉楼在《记语文组的先生们》中写道:“黄明勇老师和他带领的语文学科团队如窗外那壁生机盎然的爬山虎,每一位先生都有一双坚定稳健的脚,牢牢地抓紧成都七中这片土地,与学生共成长,用最沉静青翠的颜色调和喧哗艳丽的校园。”年过五十的黄明勇,已到“知天命”的年纪,对于很多事的理解都变得非常通达,于名利也看得更加淡泊。对他而言,这正是从事语文教育的黄金年龄。虽然距离退休还有数年时光,但他的心中已泛起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不舍。
其他文献
我理想的家庭教育是有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孩子有被理解的体验,可以感受到爱,知道自己的内在世界是可以分享的,愿意向这个世界敞开自己。同时,家庭也应该容纳误解和适度的冲突,让孩子意识到还有一个不同于自己內在世界的外在世界,这样孩子就更容易接受被误解和被拒绝,既能够享受幸福,也能够承受痛苦。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教授侯瑞鹤  (来源:光明日报)
期刊
从知识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等不同类型科研活動及不同层次科技知识的差异性,体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成果的差异性;从时间维度看,评价体系应体现知识的生产、传播、转化、运用等不同过程中,随着时间变化其作用及影响的差异性;从价值维度看,应根据评价目的不同,从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市场价值等不同价值角度,构建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
期刊
从汉江之滨起航,在岘山之麓成长,在刘汉青校长的带领下,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以下简称“附中”)坚守“立德、立功、立言、立人”的校训精神,秉承“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办学理念,不懈躬耕,用行动唤醒迷茫学子,引领他们走向自信人生。  唤醒:立德铸魂天下计  “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急不得。揠苗助长不仅不能让生命加速成长,反而会让生命提前凋零。”刘汉青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不求桃李相报,只管施肥浇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时势造英雄。在新冠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疫”中,英雄无处不在,先锋拼搏在前。如何落实好“英雄教育”,用英雄们的言行举止与内在精神去引领青少年学生成长,是当下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谁是英雄:重识“英雄教育”本真  崇尚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基因禀赋。我们一直将英雄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锻造学生价值观、人
期刊
1996年,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南郊、国家级风景区万峰林之侧,一所“政府+企业”联合办学的新型学校——兴义八中拔地而起。建校仅23年,兴义八中已成为贵州省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享誉黔滇桂,跻身全国百强高中之列。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国家基础教育外语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在23年时间里,兴义八中共有192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近年来,兴义八中高考成绩逐年提升
期刊
2月,为期两周的“世界公民素养”网络课程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启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抗疫之道”。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如何给学生上好这堂“人生大课”?作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对教育的“现在”与“未来”有什么样的思考?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席酉民。  教育不等同于教学,“融合”是大趋势  记者: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真善美,也照出了假恶丑。对此,您认为西交利物浦大学开展“世界公民素养
期刊
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及文化自信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要求我们时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使之在校园生根、发芽、传承、创新,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要立足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树立新时期文化自信,以学校特色文化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
期刊
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有好有坏。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逆流而行,阻止青少年对于偶像的崇拜,却可以尽己所能地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人值得崇拜、我们该崇拜的究竟是什么,让偶像崇拜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力量。  让“疫”线英雄成为青少年的真偶像  当下,影视、体育、综艺等领域的明星成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体。青少年往往更
期刊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建设一支素质强、专业化的充满活力的督学队伍?如何开创教育督导新局面?本刊采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原副巡视员、国家督学程锦慧。  《教育家》:《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建
期刊
“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美国作家布莱克笔下的文字,娓娓道出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哪些是挫折?家长和幼儿园应该给予孩子哪些适当的挫折教育?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的边界在哪里?为此,本刊记者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心理教研室主任、教授周念丽,梳理清晰脉络,循着生命成长的逻辑,为幼儿全面发展引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