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此,笔者认为立足本地实际,挖掘具有茶乡特色茶文化资源为写作素材,可以给习作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
一、把“社会生活”引入门,抒写“童趣”
挖掘地域文化,通过巧妙点拨,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章很快就会在学生笔下“出炉诞生”。那一份童趣更是一番滋味。
1﹒走进民俗文化。以节日为平台,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为习作增添素材。如学完人教版第十二册《北京的春节》后,我就以“家乡的民俗民风”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每年正月乡例——“迎茶神 祈茶福”活动,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想的写下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正月初四,又是家乡一年一度‘迎茶神,祈茶福’活动……个个手持三炷香,虔诚地等待,淘气十足的小孩儿也频频拱手朝拜,学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迎佛的车队,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有序地、缓缓地驶向茶王公祠的中央……鞭炮声、笑声、锣鼓声、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好像演奏一首首小康和谐的交响曲!”寥寥几句话,欢乐之情与浓郁童趣跃然纸上。
2﹒走进地域文化。本地所具有的茶乡地域文化中适合学生写作的情境、素材、资源触手可及。比如,走进“中国茶叶第一镇”的休闲广场,槐植茶王公祠等,就能感受到茶乡之美;走进龙通土楼、五甲古民居、云中山自然景区等,那一份埋藏已久的古老淳朴文化,扑面而来。在开展“可爱的家乡”为主题采编活动中,我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风景。比如,“有趣的地名”,让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地名的由来。这样,学生有的根据地名的由来写故事,有的展开想象写民间传说。
3﹒走进茶农家庭。让学生走进茶农家,贴近茶农,认识茶树、茶叶、制作工具、制作工序等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更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比如,我曾让学生写《我的爸爸》,开始不少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此时刚好是家乡铁观音上市的旺季,于是,我让学生走进茶农家,认真观察身边茶农制茶的过程,从“晒青”开始,怎样“凉青”“摇青”“炒茶”“制茶”“烘焙”……回来后,我因势利导,叫那些茶农的孩子以“爸爸是位制茶人”为题写作,多数学生写得不错。有位学生写出这样精彩的细节:“‘种茶看气候,制茶看火候。’爸爸十分注意火候……他捧出一把茶叶,揉了揉,嗅了嗅。不一会儿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香气迎面扑来,香中有味,味中有香。接着,他把炒后的茶叶进行包揉……他利索地拿下一根细长的铁棒,操作几下,将茶巾包紧,借此锁住茶叶的香气……”
二、把“铁观音”请进来,表达“童真”
铁观音——安溪茶乡人的“命根子”,它在感德,随处可见。这也是引导学生写作的好素材。于是,我把平时学生视而不见、视而无感的茶树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后,学生对茶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对家乡的茶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了——家乡的茶树美、茶叶香、成品茶制作复杂、铁观音的传说有趣,家乡的茶人茶事感人肺腑……这些都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于是,学生就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我马上让学生动笔。我发现学生激情澎湃,童真语言跃然纸上……
家乡的“摇钱树”
今天,王老师让我们在小组里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了家乡的摇钱树——铁观音茶树,我最喜欢第一组同学的汇报——用眼看。
家乡的铁观音茶树,枝条斜生,树冠张开,叶色浓绿,非常像一位翩翩起舞的藏族姑娘。茶树的叶形椭圆,叶面呈波浪状隆起,略向后翻,中间叶脉清晰可见,左右整齐排列有致。叶的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下垂,嫩芽紫红色。叶的边沿锯齿形,而且有点钝,不锋利。我觉得它就像长满茧子的手掌。
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小作者从整体到局部,很有顺序地写出茶树的美,并展开适当的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质朴,洋溢着真情实感。
三、把“自然风光”收进文,倾吐“童情”
茶乡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是一本活教材,也值得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去开发利用。我在指导人教版第八册“走进田园,感受乡村生活”为主题的习作课上,就引领学生走进田园,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
1﹒用眼看。我曾经带着学生一起去看家乡的茶园,让学生认真观察在山坡田垄里的铁观音茶树,学生们所描写的句子常常令我感动,不由地感叹他们独特的童眼:“一路走过羊肠小道,乍然发现阶梯式的茶园像层层绿台阶……细看叶子,呈椭圆形,像一叶扁舟。长大的叶子是浓绿的,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刚长出来的叶子,带有一点润红。风儿一吹,一棵棵茶树就像一位位穿着绿衣裳的姑娘在翩翩起舞。在阳光照耀下,变得婀娜多姿……”
2﹒用鼻闻。课余,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去茶园驻足观光,让学生发挥鼻子的功能,闻一闻绿色的茶树。回来后,再让学生闻一闻加工制作的成品茶。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各自说一说感觉……后来,在习作中,我看到就有了这样佳句:“记得,王老师让我们发挥鼻子的功能,深入了解家乡的铁观音。首先带着我们到茶园,让我们把鼻子凑到茶树上,用劲闻一闻绿叶,我觉得只有淡淡的清香。回来后,老师还指导我们闻一闻成品茶,我只觉得一股浓浓的香气钻进我们的鼻孔里,此时此刻,让我想起爸爸品茶的情景……每天早晨起来,爸爸总是呷一口香茗,闭目沉思……我想:“在浓浓的茶香中,爸爸一定读懂了陶翁的‘悠然见南山’的真味吧!”
当然,为了获取更多的习作素材,我还引导学生口问、耳听,去了解家乡铁观音的茶人茶事以及美丽的传说……
总之,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观察中体验,学生笔下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也会更容易体现出“童真”“童趣”和“童情”。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感德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一、把“社会生活”引入门,抒写“童趣”
挖掘地域文化,通过巧妙点拨,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章很快就会在学生笔下“出炉诞生”。那一份童趣更是一番滋味。
1﹒走进民俗文化。以节日为平台,让学生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为习作增添素材。如学完人教版第十二册《北京的春节》后,我就以“家乡的民俗民风”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每年正月乡例——“迎茶神 祈茶福”活动,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想的写下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正月初四,又是家乡一年一度‘迎茶神,祈茶福’活动……个个手持三炷香,虔诚地等待,淘气十足的小孩儿也频频拱手朝拜,学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迎佛的车队,像一条蜿蜒盘旋的长龙,有序地、缓缓地驶向茶王公祠的中央……鞭炮声、笑声、锣鼓声、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好像演奏一首首小康和谐的交响曲!”寥寥几句话,欢乐之情与浓郁童趣跃然纸上。
2﹒走进地域文化。本地所具有的茶乡地域文化中适合学生写作的情境、素材、资源触手可及。比如,走进“中国茶叶第一镇”的休闲广场,槐植茶王公祠等,就能感受到茶乡之美;走进龙通土楼、五甲古民居、云中山自然景区等,那一份埋藏已久的古老淳朴文化,扑面而来。在开展“可爱的家乡”为主题采编活动中,我让学生在熟悉的地方发现新的风景。比如,“有趣的地名”,让学生通过访问,了解家乡地名的由来。这样,学生有的根据地名的由来写故事,有的展开想象写民间传说。
3﹒走进茶农家庭。让学生走进茶农家,贴近茶农,认识茶树、茶叶、制作工具、制作工序等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更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比如,我曾让学生写《我的爸爸》,开始不少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此时刚好是家乡铁观音上市的旺季,于是,我让学生走进茶农家,认真观察身边茶农制茶的过程,从“晒青”开始,怎样“凉青”“摇青”“炒茶”“制茶”“烘焙”……回来后,我因势利导,叫那些茶农的孩子以“爸爸是位制茶人”为题写作,多数学生写得不错。有位学生写出这样精彩的细节:“‘种茶看气候,制茶看火候。’爸爸十分注意火候……他捧出一把茶叶,揉了揉,嗅了嗅。不一会儿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香气迎面扑来,香中有味,味中有香。接着,他把炒后的茶叶进行包揉……他利索地拿下一根细长的铁棒,操作几下,将茶巾包紧,借此锁住茶叶的香气……”
二、把“铁观音”请进来,表达“童真”
铁观音——安溪茶乡人的“命根子”,它在感德,随处可见。这也是引导学生写作的好素材。于是,我把平时学生视而不见、视而无感的茶树带进课堂,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后,学生对茶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对家乡的茶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了——家乡的茶树美、茶叶香、成品茶制作复杂、铁观音的传说有趣,家乡的茶人茶事感人肺腑……这些都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于是,学生就产生了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我马上让学生动笔。我发现学生激情澎湃,童真语言跃然纸上……
家乡的“摇钱树”
今天,王老师让我们在小组里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了家乡的摇钱树——铁观音茶树,我最喜欢第一组同学的汇报——用眼看。
家乡的铁观音茶树,枝条斜生,树冠张开,叶色浓绿,非常像一位翩翩起舞的藏族姑娘。茶树的叶形椭圆,叶面呈波浪状隆起,略向后翻,中间叶脉清晰可见,左右整齐排列有致。叶的尖端稍凹,向左稍歪,略下垂,嫩芽紫红色。叶的边沿锯齿形,而且有点钝,不锋利。我觉得它就像长满茧子的手掌。
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话,但小作者从整体到局部,很有顺序地写出茶树的美,并展开适当的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质朴,洋溢着真情实感。
三、把“自然风光”收进文,倾吐“童情”
茶乡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是一本活教材,也值得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去开发利用。我在指导人教版第八册“走进田园,感受乡村生活”为主题的习作课上,就引领学生走进田园,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
1﹒用眼看。我曾经带着学生一起去看家乡的茶园,让学生认真观察在山坡田垄里的铁观音茶树,学生们所描写的句子常常令我感动,不由地感叹他们独特的童眼:“一路走过羊肠小道,乍然发现阶梯式的茶园像层层绿台阶……细看叶子,呈椭圆形,像一叶扁舟。长大的叶子是浓绿的,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刚长出来的叶子,带有一点润红。风儿一吹,一棵棵茶树就像一位位穿着绿衣裳的姑娘在翩翩起舞。在阳光照耀下,变得婀娜多姿……”
2﹒用鼻闻。课余,我常常和学生一起去茶园驻足观光,让学生发挥鼻子的功能,闻一闻绿色的茶树。回来后,再让学生闻一闻加工制作的成品茶。通过前后对比,让学生各自说一说感觉……后来,在习作中,我看到就有了这样佳句:“记得,王老师让我们发挥鼻子的功能,深入了解家乡的铁观音。首先带着我们到茶园,让我们把鼻子凑到茶树上,用劲闻一闻绿叶,我觉得只有淡淡的清香。回来后,老师还指导我们闻一闻成品茶,我只觉得一股浓浓的香气钻进我们的鼻孔里,此时此刻,让我想起爸爸品茶的情景……每天早晨起来,爸爸总是呷一口香茗,闭目沉思……我想:“在浓浓的茶香中,爸爸一定读懂了陶翁的‘悠然见南山’的真味吧!”
当然,为了获取更多的习作素材,我还引导学生口问、耳听,去了解家乡铁观音的茶人茶事以及美丽的传说……
总之,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观察中体验,学生笔下的内容就会丰富多彩,也会更容易体现出“童真”“童趣”和“童情”。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感德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