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源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指的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有利于学习者所学的知识有进一步理解,就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学习者逐步深入地了解。支架式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设计内容主要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策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合理的“支架”,通过为学生做好部分工作,帮他们超越目前具备的能力水平。长此以往,直到学生能够内化这些由老师提供的内容,并且能够自主的完成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学生从现有水平过渡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本文接下来将对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数学在初中教学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数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新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下面是本人对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探究。
一、以教学中心为主体,建立合理支架
支架模式主要有“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工具支架、范例支架”等各种各样的模式,正是由于支架模式众多,教师在建立支架的选择时切不可随意,要灵活应用、随机应变,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切入点。这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仔细考虑哪一种方式最能让学生掌握,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都是设置支架的重要依据。比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授课时,老师可以建立“工具支架”,让同学们通过放大镜放大手中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被放大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有何变化。再让学生对比形状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三角形的边、角是否发生变化,学生们经过仔细观察和探究,很快就可以得出兩个三角形角相等,但是对应的边成比例的结论。这个时候,教师再提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同学们自然可以理解,此时还可以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知识迁移、对比记忆,学生可以理解的更透彻。由此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模式方式灵活多变,并且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所得,理解和记忆就会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建立支架课堂,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为了发挥支架式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本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寻找、确立“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构建支架必须先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找到那些学生不能独立解决、却可以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他们不能独立解决,教学之后可以独立解决了,那么教学就发挥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是说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潜在水平以及要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需要的使能目标。教学的起点就是学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终点就是学生的可能潜在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从终点目标出发,通过递推分析法逐渐向起点靠近,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好几个阶段,进一步摸清什么是学生会的,什么是学生还不会的,从而确定“最近发展区”,实现有效教学。比如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时,我们就可以用“解二元一次方”来过渡,在进行“有关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可将“最近发展区”分为几个层次,相邻两个层次之间就是一个“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认知习惯,不会在教学上使学生产生压力。
2.利用思考题,衔接上、下节教学内容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教学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能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知识,老师在开始新的课程之前要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在下课时,留下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这样可以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并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促进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缩短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更大的正迁移。
3.构建情感支架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去创设情感情景,让学生时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清醒的大脑投入学习中。比如学生考试失利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鼓励,学生学习多度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在适当的适合提供情感支持。
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的弊端,如何更好地发挥他的优势还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符文娟. 试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29-129.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小江中学)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初中数学 教学模式
数学在初中教学阶段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数学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新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下面是本人对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几点探究。
一、以教学中心为主体,建立合理支架
支架模式主要有“问题支架、图表支架、工具支架、范例支架”等各种各样的模式,正是由于支架模式众多,教师在建立支架的选择时切不可随意,要灵活应用、随机应变,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切入点。这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仔细考虑哪一种方式最能让学生掌握,还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些都是设置支架的重要依据。比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的授课时,老师可以建立“工具支架”,让同学们通过放大镜放大手中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被放大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有何变化。再让学生对比形状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组织学生讨论两个三角形的边、角是否发生变化,学生们经过仔细观察和探究,很快就可以得出兩个三角形角相等,但是对应的边成比例的结论。这个时候,教师再提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同学们自然可以理解,此时还可以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区分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知识迁移、对比记忆,学生可以理解的更透彻。由此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模式方式灵活多变,并且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探究所得,理解和记忆就会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建立支架课堂,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为了发挥支架式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本人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寻找、确立“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因此构建支架必须先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找到那些学生不能独立解决、却可以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这些问题在教学之前他们不能独立解决,教学之后可以独立解决了,那么教学就发挥它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就是说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潜在水平以及要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需要的使能目标。教学的起点就是学生现有的实际发展水平,终点就是学生的可能潜在发展水平,我们可以从终点目标出发,通过递推分析法逐渐向起点靠近,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好几个阶段,进一步摸清什么是学生会的,什么是学生还不会的,从而确定“最近发展区”,实现有效教学。比如从“一元一次方程”到“二元一次方程”时,我们就可以用“解二元一次方”来过渡,在进行“有关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时,可将“最近发展区”分为几个层次,相邻两个层次之间就是一个“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认知习惯,不会在教学上使学生产生压力。
2.利用思考题,衔接上、下节教学内容
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教学内容的联系,让学生能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知识,老师在开始新的课程之前要对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在下课时,留下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这样可以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并能使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同时促进学生对系统知识的理解,缩短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更大的正迁移。
3.构建情感支架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各种手段去创设情感情景,让学生时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清醒的大脑投入学习中。比如学生考试失利时,教师要适时地给予鼓励,学生学习多度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在适当的适合提供情感支持。
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的弊端,如何更好地发挥他的优势还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符文娟. 试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29-129.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小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