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课型重构与实践

来源 :名师在线·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重过程与方法,而其方法指导渗透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方法指导课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对活动中涉及的研究、实践、体验等基本方法进行具体、系统的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而系统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型就是体现指导价值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课型重构与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型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4-0043-02
  引  言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服务、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走进自然展开研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最终应聚焦到“课堂”“教学”上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教育教学价值呢?实践发现,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和开展步骤建构课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固化的方法指导课型现状
  方法指导课的价值在于体现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包括激活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在需求,组织学生解读方法案例、指导学生内化和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的使用等策略[1]。这对教师正确理解和规范实施方法指导有着积极、有效的现实意义。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是以此结构为准则,进行方法指导课的教学。但通过对各级研讨活动中方法指导实际课例的分析,我们逐渐发现,以上建构的方法指导课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方法指导的课时任务不具体、学生对方法的体验活动经验不足、教师的指导活动开展得不充分,课堂上普遍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学生甚至连囫囵吞枣的感觉都无法体会到,方法指导课的实效性较差。
  二、重构方法指导课型体系
  (一)细化方法指导的课型结构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根据方法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试图进一步细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任务,分解方法指导课的课型范式。通过研究,我们将方法指导课具体细分为“方法解读课”“方法实践课”“方法整理课”,通过三种课型的共同作用体现方法指导的序列化价值。
  (二)构建方法指导的三种课型体系
  在细化课型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架构了各类细分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各种类型的方法指导课找到着力点,提高指导的操作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方法指导课中获益的实效与价值。
  1.案例导航式的方法解读课型
  (1)创设情境,引出案例
  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不可直接“告诉”,要引导学生习得。对于首次接触某种方法的学生而言,解读案例不失为一种良策,可以让学生获得对某种方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介入方法前要精心创设和呈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活动任务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方法的需求。只有当学生觉得某种方法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时,方法指导才有教学价值。此时,教师介入某种方法的案例样本,就能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主动感知活动方法的作用。方法的价值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活动中渗透方法学习,是习得学习方法的最佳形式。
  (2)解读案例,形成认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指向性地研读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学习价值。为此,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可从案例的整体到部分,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使学生获得对方法的感性认识。借助任务驱动的模式解读案例,学生将他人的直接经验转化成了自己感性的间接经验,全面感知了问卷调查法,实现了对方法的认识。
  (3)交流认识,概括要点
  间接经验的真正建立应在对方法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问卷调查案例时,应帮助学生习得问卷调查法的要素,构建方法间接经验的体系,即涵盖主题,语言凝练——标题;调查目的、意义,答题指导等——导语;被调查者身份、年龄、文化等——个人信息;围绕调查目的,答题由易到难——题型;表达谢意与祝福——结束语。
  (4)联系活动,导向实践
  在初步认识方法、了解方法运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活动实际,引导学生把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充分解读某种方法后,形成了一定的间接经验,但是这些间接经验要转化成个人直接经验还需要一定的铺垫。因此,教师应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获得体会与感悟,从而提升方法案例的解读成果。
  2.实践体验式的方法实践课型
  方法实践课是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操作体验的一种课型,它是方法解读课的延续。学生在明确某种方法的基本特点、主要作用和操作步骤后,可以借助具体的项目,尝试运用方法开展活動;最后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整体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运用方法的要点和具体经验。
  (1)结合具体活动,明确实践项目
  教师应揭示本课主题,明确布置运用方法进行实践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开展具体的研究。
  (2)根据研究实际,尝试运用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问卷调查法和具体活动主题的特点,设计和组织具体的实践体验项目,帮助学生尝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使其获得运用方法的实际体验。
  通过层层推进的合作活动,学生体验了方法使用的过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交流、质疑提供了依据。   (3)反思实践过程,总结运用经验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运用方法开展活动的全过程,如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操作流程、获得了哪些收获、反思成功与不足。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记录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
  (4)依托学生体验,小结运用要点
  小组在反思实践过程、总结运用经验、分享活动感受的基础上,对方法的一些基本要素及操作要领进行了研讨和归纳。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时,既要对静态的问卷调查要素和设计操作流程的系统梳理进行回顾,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个性化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以及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两者结合,学生能在发现中加深认识,在反思中找到方向,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在小结中形成共识。
  3.反思建构式的整理课型
  方法整理课是方法指导课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但常常被人忽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有针对性地反思与总结,这样才能总结出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要通过总结提炼,帮助学生抽离出某种方法的基本流程、步骤和要点,使学生形成对某种方法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知。
  方法整理必须根据学生实践方法的能力、水平及具体学情展开,要体现能级性差异。方法整理课一般可按以下步骤开展:引出话题,明确任务;合作研讨,总结经验;系统归纳,整体建构。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活动方法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教师作为活动的合作者,要帮助学生系统把握某种方法的作用、特点、操作流程。
  结  语
  从方法解读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方法的梳理,学生完成了从他人间接经验到个体间接经验,再到个体直接经验的两次飞跃。以方法指导过程中不同的活动任务为依据进行方法指导的课型规划与教学策略的探索,将笼统的方法指导课进一步细化为方法解读课、方法实践课、方法整理课,有利于教师在方法指导中组织细化的教学,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发生,从而提升教师方法指导课的能力。
  [参考文献]
  钱新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39-42.
  作者簡介:孙红霞(1976.12-),女,江苏常州人, 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师德模范,常州市龙城十佳乡村教师,获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常州市教师华英奖。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教授理论知识上,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核心素养”这一主题开展数学教学,努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问题是数学学科教学的灵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数学问题的有效渗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深耕教材内容、对接生活元素、把握关键节点、加强学科链接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数学问题的设计质量,优化数学问题投放时机,以数学问题为引领,启迪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触发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进而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不同学科在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发生了改变。初中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相应学科认知的关键时期。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初中生已
摘 要: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无论教学授课还是编写教材内容,数形结合思想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数学角度来分析,数字与形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数与形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从而将原有的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进而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解题能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渗透策略;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讨论式教学模式是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完全吻合的创新教学策略,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突破,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实践中。传统模式下的化学课堂,大都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导者,学生大都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学习的参与度较低,而在引入讨论式教学后,教师必将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优化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讨论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摘 要:教育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能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还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当下应该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交叉思维在初中地理实践力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交叉思维在地理学习中的优势,以及在各学科中推广的必要性。研究表明,交叉思维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实例;交叉思维
摘 要: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着教育环境的变化,这对传统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面对新形势,各科教师需不断探索教学新模式,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教学的质量。由于政治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理解相关知识,也无法运用在生活实践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初中政治教学方法,将政治学科的理论性和
2013年12月15-16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14届年会在深圳大学隆重召开,本刊编辑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聚焦的主题之一就是面对世界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变化,当代中国教育变革应
全面发展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反比例函数概念”教学为例,探究了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策略,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参考。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和素质。本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分析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意义,并探索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旨在提升教学实效,服务于小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