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重过程与方法,而其方法指导渗透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方法指导课的价值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对活动中涉及的研究、实践、体验等基本方法进行具体、系统的指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践活动,而系统建构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型就是体现指导价值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的课型重构与实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型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4-0043-02
引 言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服务、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走进自然展开研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最终应聚焦到“课堂”“教学”上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教育教学价值呢?实践发现,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和开展步骤建构课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固化的方法指导课型现状
方法指导课的价值在于体现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包括激活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在需求,组织学生解读方法案例、指导学生内化和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的使用等策略[1]。这对教师正确理解和规范实施方法指导有着积极、有效的现实意义。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是以此结构为准则,进行方法指导课的教学。但通过对各级研讨活动中方法指导实际课例的分析,我们逐渐发现,以上建构的方法指导课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方法指导的课时任务不具体、学生对方法的体验活动经验不足、教师的指导活动开展得不充分,课堂上普遍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学生甚至连囫囵吞枣的感觉都无法体会到,方法指导课的实效性较差。
二、重构方法指导课型体系
(一)细化方法指导的课型结构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根据方法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试图进一步细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任务,分解方法指导课的课型范式。通过研究,我们将方法指导课具体细分为“方法解读课”“方法实践课”“方法整理课”,通过三种课型的共同作用体现方法指导的序列化价值。
(二)构建方法指导的三种课型体系
在细化课型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架构了各类细分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各种类型的方法指导课找到着力点,提高指导的操作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方法指导课中获益的实效与价值。
1.案例导航式的方法解读课型
(1)创设情境,引出案例
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不可直接“告诉”,要引导学生习得。对于首次接触某种方法的学生而言,解读案例不失为一种良策,可以让学生获得对某种方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介入方法前要精心创设和呈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活动任务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方法的需求。只有当学生觉得某种方法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时,方法指导才有教学价值。此时,教师介入某种方法的案例样本,就能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主动感知活动方法的作用。方法的价值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活动中渗透方法学习,是习得学习方法的最佳形式。
(2)解读案例,形成认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指向性地研读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学习价值。为此,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可从案例的整体到部分,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使学生获得对方法的感性认识。借助任务驱动的模式解读案例,学生将他人的直接经验转化成了自己感性的间接经验,全面感知了问卷调查法,实现了对方法的认识。
(3)交流认识,概括要点
间接经验的真正建立应在对方法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问卷调查案例时,应帮助学生习得问卷调查法的要素,构建方法间接经验的体系,即涵盖主题,语言凝练——标题;调查目的、意义,答题指导等——导语;被调查者身份、年龄、文化等——个人信息;围绕调查目的,答题由易到难——题型;表达谢意与祝福——结束语。
(4)联系活动,导向实践
在初步认识方法、了解方法运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活动实际,引导学生把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充分解读某种方法后,形成了一定的间接经验,但是这些间接经验要转化成个人直接经验还需要一定的铺垫。因此,教师应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获得体会与感悟,从而提升方法案例的解读成果。
2.实践体验式的方法实践课型
方法实践课是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操作体验的一种课型,它是方法解读课的延续。学生在明确某种方法的基本特点、主要作用和操作步骤后,可以借助具体的项目,尝试运用方法开展活動;最后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整体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运用方法的要点和具体经验。
(1)结合具体活动,明确实践项目
教师应揭示本课主题,明确布置运用方法进行实践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开展具体的研究。
(2)根据研究实际,尝试运用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问卷调查法和具体活动主题的特点,设计和组织具体的实践体验项目,帮助学生尝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使其获得运用方法的实际体验。
通过层层推进的合作活动,学生体验了方法使用的过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交流、质疑提供了依据。 (3)反思实践过程,总结运用经验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运用方法开展活动的全过程,如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操作流程、获得了哪些收获、反思成功与不足。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记录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
(4)依托学生体验,小结运用要点
小组在反思实践过程、总结运用经验、分享活动感受的基础上,对方法的一些基本要素及操作要领进行了研讨和归纳。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时,既要对静态的问卷调查要素和设计操作流程的系统梳理进行回顾,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个性化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以及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两者结合,学生能在发现中加深认识,在反思中找到方向,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在小结中形成共识。
3.反思建构式的整理课型
方法整理课是方法指导课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但常常被人忽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有针对性地反思与总结,这样才能总结出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要通过总结提炼,帮助学生抽离出某种方法的基本流程、步骤和要点,使学生形成对某种方法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知。
方法整理必须根据学生实践方法的能力、水平及具体学情展开,要体现能级性差异。方法整理课一般可按以下步骤开展:引出话题,明确任务;合作研讨,总结经验;系统归纳,整体建构。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活动方法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教师作为活动的合作者,要帮助学生系统把握某种方法的作用、特点、操作流程。
结 语
从方法解读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方法的梳理,学生完成了从他人间接经验到个体间接经验,再到个体直接经验的两次飞跃。以方法指导过程中不同的活动任务为依据进行方法指导的课型规划与教学策略的探索,将笼统的方法指导课进一步细化为方法解读课、方法实践课、方法整理课,有利于教师在方法指导中组织细化的教学,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发生,从而提升教师方法指导课的能力。
[参考文献]
钱新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39-42.
作者簡介:孙红霞(1976.12-),女,江苏常州人, 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师德模范,常州市龙城十佳乡村教师,获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常州市教师华英奖。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课型重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14-0043-02
引 言
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探究、服务、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社会、走进自然展开研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最终应聚焦到“课堂”“教学”上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教育教学价值呢?实践发现,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和开展步骤建构课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固化的方法指导课型现状
方法指导课的价值在于体现方法指导的有效性,包括激活学生学习方法的内在需求,组织学生解读方法案例、指导学生内化和运用方法、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的使用等策略[1]。这对教师正确理解和规范实施方法指导有着积极、有效的现实意义。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都是以此结构为准则,进行方法指导课的教学。但通过对各级研讨活动中方法指导实际课例的分析,我们逐渐发现,以上建构的方法指导课型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方法指导的课时任务不具体、学生对方法的体验活动经验不足、教师的指导活动开展得不充分,课堂上普遍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学生甚至连囫囵吞枣的感觉都无法体会到,方法指导课的实效性较差。
二、重构方法指导课型体系
(一)细化方法指导的课型结构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根据方法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试图进一步细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任务,分解方法指导课的课型范式。通过研究,我们将方法指导课具体细分为“方法解读课”“方法实践课”“方法整理课”,通过三种课型的共同作用体现方法指导的序列化价值。
(二)构建方法指导的三种课型体系
在细化课型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架构了各类细分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让各种类型的方法指导课找到着力点,提高指导的操作性,真正落实学生在方法指导课中获益的实效与价值。
1.案例导航式的方法解读课型
(1)创设情境,引出案例
方法属于程序性知识,不可直接“告诉”,要引导学生习得。对于首次接触某种方法的学生而言,解读案例不失为一种良策,可以让学生获得对某种方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介入方法前要精心创设和呈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实践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活动任务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方法的需求。只有当学生觉得某种方法能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时,方法指导才有教学价值。此时,教师介入某种方法的案例样本,就能顺理成章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主动感知活动方法的作用。方法的价值就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活动中渗透方法学习,是习得学习方法的最佳形式。
(2)解读案例,形成认识
教师要组织学生有指向性地研读案例,充分发挥案例的学习价值。为此,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推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可从案例的整体到部分,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使学生获得对方法的感性认识。借助任务驱动的模式解读案例,学生将他人的直接经验转化成了自己感性的间接经验,全面感知了问卷调查法,实现了对方法的认识。
(3)交流认识,概括要点
间接经验的真正建立应在对方法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度解读问卷调查案例时,应帮助学生习得问卷调查法的要素,构建方法间接经验的体系,即涵盖主题,语言凝练——标题;调查目的、意义,答题指导等——导语;被调查者身份、年龄、文化等——个人信息;围绕调查目的,答题由易到难——题型;表达谢意与祝福——结束语。
(4)联系活动,导向实践
在初步认识方法、了解方法运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活动实际,引导学生把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充分解读某种方法后,形成了一定的间接经验,但是这些间接经验要转化成个人直接经验还需要一定的铺垫。因此,教师应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获得体会与感悟,从而提升方法案例的解读成果。
2.实践体验式的方法实践课型
方法实践课是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操作体验的一种课型,它是方法解读课的延续。学生在明确某种方法的基本特点、主要作用和操作步骤后,可以借助具体的项目,尝试运用方法开展活動;最后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整体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运用方法的要点和具体经验。
(1)结合具体活动,明确实践项目
教师应揭示本课主题,明确布置运用方法进行实践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开展具体的研究。
(2)根据研究实际,尝试运用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问卷调查法和具体活动主题的特点,设计和组织具体的实践体验项目,帮助学生尝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使其获得运用方法的实际体验。
通过层层推进的合作活动,学生体验了方法使用的过程,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交流、质疑提供了依据。 (3)反思实践过程,总结运用经验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运用方法开展活动的全过程,如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操作流程、获得了哪些收获、反思成功与不足。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记录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
(4)依托学生体验,小结运用要点
小组在反思实践过程、总结运用经验、分享活动感受的基础上,对方法的一些基本要素及操作要领进行了研讨和归纳。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时,既要对静态的问卷调查要素和设计操作流程的系统梳理进行回顾,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在活动中的个性化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以及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的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两者结合,学生能在发现中加深认识,在反思中找到方向,在分享中获得快乐,在小结中形成共识。
3.反思建构式的整理课型
方法整理课是方法指导课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但常常被人忽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有针对性地反思与总结,这样才能总结出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要通过总结提炼,帮助学生抽离出某种方法的基本流程、步骤和要点,使学生形成对某种方法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知。
方法整理必须根据学生实践方法的能力、水平及具体学情展开,要体现能级性差异。方法整理课一般可按以下步骤开展:引出话题,明确任务;合作研讨,总结经验;系统归纳,整体建构。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活动方法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教师作为活动的合作者,要帮助学生系统把握某种方法的作用、特点、操作流程。
结 语
从方法解读到实践,再从实践到方法的梳理,学生完成了从他人间接经验到个体间接经验,再到个体直接经验的两次飞跃。以方法指导过程中不同的活动任务为依据进行方法指导的课型规划与教学策略的探索,将笼统的方法指导课进一步细化为方法解读课、方法实践课、方法整理课,有利于教师在方法指导中组织细化的教学,避免囫囵吞枣的现象发生,从而提升教师方法指导课的能力。
[参考文献]
钱新建.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2):39-42.
作者簡介:孙红霞(1976.12-),女,江苏常州人, 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师德模范,常州市龙城十佳乡村教师,获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常州市教师华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