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鞭打技术”和“可逆肌肉运动”是两种提高铅球出手速度的方法。在铅球训练中,应该通过加强运动员神经系统控制能力的训练,提高左侧支撑水平,建立左右腿的最佳协调模式,充分利用腿的发力与制动能力,从而提高铅球的出手速度。
关键词 铅球 出手速度 方法
决定铅球成绩的要素是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但从运动实践的角度看,不同运动员的出手高度和角度是相对恒定的,不会因成绩的提高而出现明显的改变。由抛射物体飞行原理我们知道,铅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与出手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出手速度增加150%,铅球的飞行距离将是原来的2.25倍。出手初速度增加1倍,成绩将增加3倍。因此,出手速度是影响铅球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1 提高铅球出手速度的方法
1.1 “鞭打技术”
在体育运动中,肢体远端环节的转动受近端环节作用力的力矩及关节本身的加速度运动的影响。在关节轴加速时,环节将绕此轴转动,通过近端环节的依次加速和减速的协调活动,实现远端肢体的转动的加速,被称为“鞭打技术”。在运动开始时,近端环节快速向投掷方向移动,随后主动减速,这种运动模式能使远端环节的转动加快。力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刚体一端受到约束时,刚体的线运动将转化成向前转动运动,这时物体的另一端继续运动,同时开始转动,末端的速度增加。在推铅球运动中,当运动员在出手前左脚支撑时,上体手臂(当然还有铅球)的速度增加,最终使铅球的速度增加。虽然运用这种方法还没有得到科学论述,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在推铅球的最后阶段,较高的身体速度和积极有效的下肢制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可逆肌肉运动”
依次拉长与缩短跟运动有关的肌肉和肌腱,同样也可以增加铅球出手速度。与系统动量重新分布相似,这一方法的作用取决于身体各环节的协调加速和减速。众所周知,肌肉拉长后立即收缩,能增大收缩力和功率。一般主动肌预先拉长能增加运动时力(功率、速度)的产生。这种活动类型称为“拉长——缩短周期”或“可逆肌肉运动”。肌肉和肌腱的弹性、牵张反射和其他的一些机制,在增大运动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投掷中,预先拉长肌肉一般通过预摆和其他一些方法实现。在推铅球运动中,除了腿部肌肉的拉长与缩短外,其他两个部位也很重要:肩带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拉长以及手腕的“可逆肌肉运动”。在右臂伸展前,左肩的先后用力运动,以及在最后用力开始前和胸部的向前、向上加速运动,可使肩带的肌肉、肌腱和韧带得到拉长。这样有利于在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速度增加。腕关节肌肉和肌腱的活动对铅球成绩的作用很大。如果手腕和手指的伸肌先用力伸展,那么屈曲的速度和功率可增大。在正确完成铅球最后用力时,弹力的作用明显大于未拉長的手腕肌肉单独产生力的作用。
2 铅球训练中应加强的环节
2.1 加强运动员神经系统对运动环节的控制能力训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鞭打技术”的完成是通过远端、近端环节的依次加速和减速来实现的。按照许多学者的研究,运动员在完成击打运动、投掷、掷铁饼和标枪以及推铅球运动时,通过身体环节从近端向远端的依次积极活动,才能使器械获得最大速度。Lanka 等人通过使用三维摄影技术对推铅球运动中(滑步技术)身体环节的运动时间顺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身体环节依次向上加速和减速的合理性,认为身体主要环节应该依次加速和减速。在近端至远端的肌肉活动过程中,两块肌肉活动时间一定的延迟,能使肌肉所做的总功达到最大值。因此,加强机体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协调身体各环节的运动,使其依次减速,掌握住环节运动的最佳时机,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需要提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铅球训练过程中,应该加强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控制能力的训练。高水平的铅球运动员比低水平的运动员的环节活动顺序更明显、更精确,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2.2 提高左侧支撑能力
以前的推铅球技术理论普遍认为,右腿在运动员和铅球的加速中起主要作用。但是,现在许多学者认为,铅球的加速度,特别是其水平分量,更多地依赖于左腿的运动,而不是右腿的运动。原因一,左腿的积极制动是运动员——铅球系统内部动量重新分布的主要动力源;原因二,左侧支撑能使两脚牢固的支撑于地面,使滑步过程中已形成的超越器械的姿势继续加大幅度和更有效地拉紧运动员的左侧肌群,为更有效地利用“可逆肌肉运动”原理创造条件;原因三,左侧支撑是右腿更好施力的前提,左脚着地前,右腿工作一直处于积极的支撑状态,左脚着地的瞬间,右腿才开始真正的侧前蹬伸;另外,左腿的积极蹬伸有利于系统质心的提高,从而提高铅球的出手高度。
2.3 注重右腿的双重作用
在最后加速阶段,右腿具有双重任务。首先,它使运动员——铅球系统加速;然后它与左脚一起使运动员下肢运动减速,从而使上体和铅球加速。右腿是力量的源泉,所以经常听到“用腿推铅球”这样的说法。从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的用力角度看,右腿使运动员——铅球系统加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右腿在最后用力阶段的制动机制我们也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张英波.推铅球现代投掷技术与训练[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张国平,刘瑞昌.对铅球左侧支撑的力学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1996.
关键词 铅球 出手速度 方法
决定铅球成绩的要素是出手高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但从运动实践的角度看,不同运动员的出手高度和角度是相对恒定的,不会因成绩的提高而出现明显的改变。由抛射物体飞行原理我们知道,铅球飞行的水平距离与出手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出手速度增加150%,铅球的飞行距离将是原来的2.25倍。出手初速度增加1倍,成绩将增加3倍。因此,出手速度是影响铅球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1 提高铅球出手速度的方法
1.1 “鞭打技术”
在体育运动中,肢体远端环节的转动受近端环节作用力的力矩及关节本身的加速度运动的影响。在关节轴加速时,环节将绕此轴转动,通过近端环节的依次加速和减速的协调活动,实现远端肢体的转动的加速,被称为“鞭打技术”。在运动开始时,近端环节快速向投掷方向移动,随后主动减速,这种运动模式能使远端环节的转动加快。力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刚体一端受到约束时,刚体的线运动将转化成向前转动运动,这时物体的另一端继续运动,同时开始转动,末端的速度增加。在推铅球运动中,当运动员在出手前左脚支撑时,上体手臂(当然还有铅球)的速度增加,最终使铅球的速度增加。虽然运用这种方法还没有得到科学论述,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在推铅球的最后阶段,较高的身体速度和积极有效的下肢制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可逆肌肉运动”
依次拉长与缩短跟运动有关的肌肉和肌腱,同样也可以增加铅球出手速度。与系统动量重新分布相似,这一方法的作用取决于身体各环节的协调加速和减速。众所周知,肌肉拉长后立即收缩,能增大收缩力和功率。一般主动肌预先拉长能增加运动时力(功率、速度)的产生。这种活动类型称为“拉长——缩短周期”或“可逆肌肉运动”。肌肉和肌腱的弹性、牵张反射和其他的一些机制,在增大运动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在投掷中,预先拉长肌肉一般通过预摆和其他一些方法实现。在推铅球运动中,除了腿部肌肉的拉长与缩短外,其他两个部位也很重要:肩带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拉长以及手腕的“可逆肌肉运动”。在右臂伸展前,左肩的先后用力运动,以及在最后用力开始前和胸部的向前、向上加速运动,可使肩带的肌肉、肌腱和韧带得到拉长。这样有利于在最后用力阶段铅球的速度增加。腕关节肌肉和肌腱的活动对铅球成绩的作用很大。如果手腕和手指的伸肌先用力伸展,那么屈曲的速度和功率可增大。在正确完成铅球最后用力时,弹力的作用明显大于未拉長的手腕肌肉单独产生力的作用。
2 铅球训练中应加强的环节
2.1 加强运动员神经系统对运动环节的控制能力训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鞭打技术”的完成是通过远端、近端环节的依次加速和减速来实现的。按照许多学者的研究,运动员在完成击打运动、投掷、掷铁饼和标枪以及推铅球运动时,通过身体环节从近端向远端的依次积极活动,才能使器械获得最大速度。Lanka 等人通过使用三维摄影技术对推铅球运动中(滑步技术)身体环节的运动时间顺序进行了研究,证实了身体环节依次向上加速和减速的合理性,认为身体主要环节应该依次加速和减速。在近端至远端的肌肉活动过程中,两块肌肉活动时间一定的延迟,能使肌肉所做的总功达到最大值。因此,加强机体对肌肉活动的控制,协调身体各环节的运动,使其依次减速,掌握住环节运动的最佳时机,显得尤为重要。这里需要提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铅球训练过程中,应该加强神经系统对肌肉活动控制能力的训练。高水平的铅球运动员比低水平的运动员的环节活动顺序更明显、更精确,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2.2 提高左侧支撑能力
以前的推铅球技术理论普遍认为,右腿在运动员和铅球的加速中起主要作用。但是,现在许多学者认为,铅球的加速度,特别是其水平分量,更多地依赖于左腿的运动,而不是右腿的运动。原因一,左腿的积极制动是运动员——铅球系统内部动量重新分布的主要动力源;原因二,左侧支撑能使两脚牢固的支撑于地面,使滑步过程中已形成的超越器械的姿势继续加大幅度和更有效地拉紧运动员的左侧肌群,为更有效地利用“可逆肌肉运动”原理创造条件;原因三,左侧支撑是右腿更好施力的前提,左脚着地前,右腿工作一直处于积极的支撑状态,左脚着地的瞬间,右腿才开始真正的侧前蹬伸;另外,左腿的积极蹬伸有利于系统质心的提高,从而提高铅球的出手高度。
2.3 注重右腿的双重作用
在最后加速阶段,右腿具有双重任务。首先,它使运动员——铅球系统加速;然后它与左脚一起使运动员下肢运动减速,从而使上体和铅球加速。右腿是力量的源泉,所以经常听到“用腿推铅球”这样的说法。从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的用力角度看,右腿使运动员——铅球系统加速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关于右腿在最后用力阶段的制动机制我们也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张英波.推铅球现代投掷技术与训练[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张国平,刘瑞昌.对铅球左侧支撑的力学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