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客体的认识,从某种层面上讲就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与改革方向和渠道的认识。基于此,文章以公共事业管理作为研究的对象,分别从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本土化研究和客体本土化研究两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本土化现象,通过不同的性质划分,找出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客体;本土化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研究背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等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对于这些与公共事业管理有关的基本问题认识,一方面影响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学科属性;另一方面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价值。从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中主体与客体差别,有利于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1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本土化研究
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都属于公共管理的分支学科,由公共管理学科性质决定。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本土化研究如下:
1.1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
以政府为主,政府能够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公共事业管理中一直以来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并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共同利益。因此,政府需要管理公共事业,并且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实现社会公正、公平。有的人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不是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公共事业既能够为人民提供准公共物品,例如公共事业可以为每个人提供高等教育,人们可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公共事业为人们提供了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例如,在政府的帮助下,人们有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教育。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准公共物品只可以由非政府部门进行提供,但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非政府部门可以提供准公共物品,但是却没有明确指出政府不可以管理公共事业或者不能提供准公共物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曾经提出了“政企分开”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不是政府不可以再办国有企业,也不是政府不能再管理国有企业,而是国有企业的领域和政府管理方式产生变化。
1.2中国共产党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间接主体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也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权利,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不同于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是通过政治领导得以实现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民主党派不具备与中国共产党一样的权利,无法被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中。
1.3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新兴主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符合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符合了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保证公共事业管理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
1.4民众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一直以来,民众是权力的拥有者,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时必须要有民众的参与,保证民众是权力最终的拥有者。所以,民众要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中,发挥本源性权力去监督政府的职能,从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根本目标。
2公共事业管理客体的本土化研究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它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客体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别:
2.1实体角度
客体包括了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其中公共组织包含政府公共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工作是指政府内部管理的有关内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工作是指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任务。根据研究表明,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是政府,就必须承担所有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的管理任务。
2.2提供物品角度
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内容,我国公共事业中包含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与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不同领域中包括了纯公共物品的提供,也包括了准公共物品的提供,甚至还有关于私人物品的提供。例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和相关科技学术基础理论都是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在社会保障中,关于志愿者服务、家政服务以及公有住房都属于明确的私人物品。所有的物品提供都是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前提下进行的,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之问的协调。
2.3管理层面角度
宏观客体和微观客体也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其中宏观客体指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微观客体指的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部与个体,例如醫院、学校、幼儿园这些场所。根据相关情况表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中关于专业的设置问题过于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殊规律,反而忽略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规律,长时间作用下影响了并违背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属性,容易导致专业细化后出现杂乱的局面。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于本土化的研究,是由于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客体与它们之间本土化的研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经过不断的变化进行改变,从中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能代表人民意愿的道路。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客体;本土化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研究背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与客体等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问题还未达成共识。对于这些与公共事业管理有关的基本问题认识,一方面影响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理论的学科属性;另一方面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价值。从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中主体与客体差别,有利于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1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本土化研究
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都属于公共管理的分支学科,由公共管理学科性质决定。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本土化研究如下:
1.1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
以政府为主,政府能够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公共事业管理中一直以来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建立并运用政府的公共权力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共同利益。因此,政府需要管理公共事业,并且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实现社会公正、公平。有的人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不是政府或者非政府组织,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公共事业既能够为人民提供准公共物品,例如公共事业可以为每个人提供高等教育,人们可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公共事业为人们提供了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例如,在政府的帮助下,人们有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获得教育。很多西方学者都认为准公共物品只可以由非政府部门进行提供,但这种观点明显是错误的,非政府部门可以提供准公共物品,但是却没有明确指出政府不可以管理公共事业或者不能提供准公共物品。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曾经提出了“政企分开”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不是政府不可以再办国有企业,也不是政府不能再管理国有企业,而是国有企业的领域和政府管理方式产生变化。
1.2中国共产党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间接主体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也是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权利,具有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不同于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是通过政治领导得以实现的。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民主党派不具备与中国共产党一样的权利,无法被纳入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中。
1.3非政府公共组织是新兴主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符合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符合了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方向,在保证公共事业管理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
1.4民众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一直以来,民众是权力的拥有者,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时必须要有民众的参与,保证民众是权力最终的拥有者。所以,民众要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中,发挥本源性权力去监督政府的职能,从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根本目标。
2公共事业管理客体的本土化研究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它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的范畴,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客体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别:
2.1实体角度
客体包括了公共组织与非公共组织,其中公共组织包含政府公共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工作是指政府内部管理的有关内容,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管理工作是指政府对于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任务。根据研究表明,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是政府,就必须承担所有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的管理任务。
2.2提供物品角度
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也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内容,我国公共事业中包含了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与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不同领域中包括了纯公共物品的提供,也包括了准公共物品的提供,甚至还有关于私人物品的提供。例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和相关科技学术基础理论都是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在社会保障中,关于志愿者服务、家政服务以及公有住房都属于明确的私人物品。所有的物品提供都是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前提下进行的,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之问的协调。
2.3管理层面角度
宏观客体和微观客体也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其中宏观客体指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微观客体指的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部与个体,例如醫院、学校、幼儿园这些场所。根据相关情况表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中关于专业的设置问题过于突出公共事业管理的特殊规律,反而忽略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规律,长时间作用下影响了并违背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属性,容易导致专业细化后出现杂乱的局面。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于本土化的研究,是由于我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客体与它们之间本土化的研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经过不断的变化进行改变,从中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能代表人民意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