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梭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其在《爱弥儿》中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其对儿童自然天性的尊重,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提出了教育阶段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等方面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 儿童为中心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所著《爱弥儿》一书充分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在《爱弥儿》中,卢梭描绘了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历程,抨击了长久以来充斥着经院教条主义的学校教育,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在教育史上无异于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卢梭的人性论。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有这样的论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毫无疑问,这句话突出反映了卢梭对于“人性本善”的肯定,同时也表现出卢梭对当时人类文明的否定。卢梭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彼时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宗教神权的统治下,学校教育同样被教会垄断——教学内容以宗教教义、宗教化的“七艺”和古典文学为主,教学方法充斥着经院式的教条主义方法,整个学校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无异于是“戕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把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才在《爱弥儿》中表露出对学校教育强烈抨击,试图重新规划一种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之路。同时,卢梭对儿童天性向善的假设,成为其尊重儿童、顺应儿童天性进行教育的前提。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欧洲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最早指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论述对西方自然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后,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从教育学的角度揭开自然主义序幕的教育家,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但夸美纽斯的“自然”既包括人类自身,也包括自然界,既有人性的因素,也有神性的因素。而卢梭的“自然”已然纯人本化了,是单就儿童本身、儿童的自然本性及发展的自然进程而言的。卢梭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应当把儿童当儿童来看待。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年龄、兴趣、需要的特点,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自然的成长,自然的获得知识,自在的发展个性。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自然主义思想人本化,突出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辟了教育科学人本化的道路。因此,卢梭被誉为是“教育学史上的哥白尼”可谓是实至名归。
(三)盧梭的教育阶段论。从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卢梭认为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特点,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儿童,而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为此,卢梭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提出了其“教育阶段论”[1]。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卢梭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对婴儿进行體育教育,即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卢梭强调应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本性,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漠不关心。
第二阶段,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观教育。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可以有较大的发展,因此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卢梭还提出了发展感官的具体方法,认为游戏、绘画和唱歌等活动是感官教育的最好方法。
第三阶段,少年期(12—15岁),这一时期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儿童已经具备了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智育方面,卢梭主张选择有用且能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主张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第四阶段,青年期(12—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上,反对惩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在培养了儿童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进而要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力、以及道德意志。培养的是一个不受外界制约的有独立精神和地位的自然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并逐步扩大到爱别人。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教育思想方面,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卢梭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结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归根结底,是由于卢梭特别强调儿童的内在成熟和发展。卢梭的这一思想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前并引领儿童的发展。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中,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还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将这作为重要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偏差,有些教师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在教学方法上“一刀切”、“满堂灌”,实际上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把握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卢梭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二)教育方法方面,倡导发现学习,反对接受学习。在卢梭关于爱弥儿的教育设想中,爱弥儿在12岁以前并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生活中进行自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是迥然不同的。但是,卢梭并不是排斥学校教育。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我们发现卢梭在学校教育上有两个观点,一是提倡学习有意义的知识,二是提倡使用发现的学习方法。对于现代学校教育而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教育是相互隔离的,学校课程种类繁多,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的还有校本课程,广泛的课程对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大有裨益。但是,对于发现法的使用总体来说范围比较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发现法在效率上难以满足。尽管如此,发现法仍然有其优势的一面,比如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等。因此,教无定法,发现法的使用仍然是现代教育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教育目的方面,倡导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卢梭主张把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种思想于今仍然有重要意义。我国教育目的中同样也有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种种偏离。主要表现为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体育和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当前青少年德育问题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教育缺失、公民道德观念淡漠、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校园伤害事件频发,这些都在拷问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卢梭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论述不仅不过时,对于当今学校教育仍然有警示意义。
注释:
[1]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参考文献:
[1]王保星. 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诠释[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26-131+2.
[2]刘黎明.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育理论及其现实价值[J]. 江苏教育研究,2015,(01):12-16.
[3]尚杰.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2-19+109.
[4]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李奕(1992- ),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教育制度。
【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 儿童为中心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所著《爱弥儿》一书充分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在《爱弥儿》中,卢梭描绘了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历程,抨击了长久以来充斥着经院教条主义的学校教育,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在教育史上无异于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卢梭的人性论。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有这样的论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毫无疑问,这句话突出反映了卢梭对于“人性本善”的肯定,同时也表现出卢梭对当时人类文明的否定。卢梭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彼时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宗教神权的统治下,学校教育同样被教会垄断——教学内容以宗教教义、宗教化的“七艺”和古典文学为主,教学方法充斥着经院式的教条主义方法,整个学校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无异于是“戕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把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才在《爱弥儿》中表露出对学校教育强烈抨击,试图重新规划一种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之路。同时,卢梭对儿童天性向善的假设,成为其尊重儿童、顺应儿童天性进行教育的前提。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欧洲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最早指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论述对西方自然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后,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从教育学的角度揭开自然主义序幕的教育家,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但夸美纽斯的“自然”既包括人类自身,也包括自然界,既有人性的因素,也有神性的因素。而卢梭的“自然”已然纯人本化了,是单就儿童本身、儿童的自然本性及发展的自然进程而言的。卢梭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应当把儿童当儿童来看待。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年龄、兴趣、需要的特点,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自然的成长,自然的获得知识,自在的发展个性。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自然主义思想人本化,突出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辟了教育科学人本化的道路。因此,卢梭被誉为是“教育学史上的哥白尼”可谓是实至名归。
(三)盧梭的教育阶段论。从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卢梭认为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特点,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儿童,而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为此,卢梭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提出了其“教育阶段论”[1]。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卢梭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对婴儿进行體育教育,即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卢梭强调应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本性,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漠不关心。
第二阶段,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观教育。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可以有较大的发展,因此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卢梭还提出了发展感官的具体方法,认为游戏、绘画和唱歌等活动是感官教育的最好方法。
第三阶段,少年期(12—15岁),这一时期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儿童已经具备了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智育方面,卢梭主张选择有用且能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主张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第四阶段,青年期(12—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上,反对惩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在培养了儿童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进而要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力、以及道德意志。培养的是一个不受外界制约的有独立精神和地位的自然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并逐步扩大到爱别人。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教育思想方面,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卢梭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结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归根结底,是由于卢梭特别强调儿童的内在成熟和发展。卢梭的这一思想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前并引领儿童的发展。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中,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还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将这作为重要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偏差,有些教师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在教学方法上“一刀切”、“满堂灌”,实际上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把握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卢梭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二)教育方法方面,倡导发现学习,反对接受学习。在卢梭关于爱弥儿的教育设想中,爱弥儿在12岁以前并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生活中进行自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是迥然不同的。但是,卢梭并不是排斥学校教育。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我们发现卢梭在学校教育上有两个观点,一是提倡学习有意义的知识,二是提倡使用发现的学习方法。对于现代学校教育而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教育是相互隔离的,学校课程种类繁多,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的还有校本课程,广泛的课程对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大有裨益。但是,对于发现法的使用总体来说范围比较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发现法在效率上难以满足。尽管如此,发现法仍然有其优势的一面,比如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等。因此,教无定法,发现法的使用仍然是现代教育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教育目的方面,倡导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卢梭主张把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种思想于今仍然有重要意义。我国教育目的中同样也有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种种偏离。主要表现为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体育和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当前青少年德育问题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教育缺失、公民道德观念淡漠、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校园伤害事件频发,这些都在拷问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卢梭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论述不仅不过时,对于当今学校教育仍然有警示意义。
注释:
[1]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参考文献:
[1]王保星. 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诠释[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26-131+2.
[2]刘黎明.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育理论及其现实价值[J]. 江苏教育研究,2015,(01):12-16.
[3]尚杰.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2-19+109.
[4]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李奕(1992- ),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