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angp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梭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其在《爱弥儿》中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其对儿童自然天性的尊重,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提出了教育阶段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等方面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卢梭 自然主义 儿童为中心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所著《爱弥儿》一书充分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在《爱弥儿》中,卢梭描绘了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历程,抨击了长久以来充斥着经院教条主义的学校教育,提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在教育史上无异于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卢梭的人性论。卢梭在《爱弥儿》开篇中有这样的论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毫无疑问,这句话突出反映了卢梭对于“人性本善”的肯定,同时也表现出卢梭对当时人类文明的否定。卢梭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彼时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笼罩在宗教神权的统治下,学校教育同样被教会垄断——教学内容以宗教教义、宗教化的“七艺”和古典文学为主,教学方法充斥着经院式的教条主义方法,整个学校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无异于是“戕害天性和灭绝心智的把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才在《爱弥儿》中表露出对学校教育强烈抨击,试图重新规划一种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之路。同时,卢梭对儿童天性向善的假设,成为其尊重儿童、顺应儿童天性进行教育的前提。
  (二)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欧洲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其最早指出教育应当效法自然,“教育的目的及其作用有如一般的艺术,原来就在效法自然,并对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补缀而已”。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论述对西方自然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后,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从教育学的角度揭开自然主义序幕的教育家,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但夸美纽斯的“自然”既包括人类自身,也包括自然界,既有人性的因素,也有神性的因素。而卢梭的“自然”已然纯人本化了,是单就儿童本身、儿童的自然本性及发展的自然进程而言的。卢梭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应当把儿童当儿童来看待。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就是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尊重儿童的年龄、兴趣、需要的特点,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自然的成长,自然的获得知识,自在的发展个性。可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自然主义思想人本化,突出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开辟了教育科学人本化的道路。因此,卢梭被誉为是“教育学史上的哥白尼”可谓是实至名归。
  (三)盧梭的教育阶段论。从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发,卢梭认为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特点,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衡量儿童,而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为此,卢梭主张根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提出了其“教育阶段论”[1]。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卢梭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对婴儿进行體育教育,即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卢梭强调应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本性,既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漠不关心。
  第二阶段,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观教育。卢梭认为,这一时期的儿童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可以有较大的发展,因此主张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触觉、听觉、视觉。卢梭还提出了发展感官的具体方法,认为游戏、绘画和唱歌等活动是感官教育的最好方法。
  第三阶段,少年期(12—15岁),这一时期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儿童已经具备了智力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智育方面,卢梭主张选择有用且能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主张让儿童主动地学习。
  第四阶段,青年期(12—20岁),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上,反对惩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卢梭认为在培养了儿童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之后,进而要培养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力、以及道德意志。培养的是一个不受外界制约的有独立精神和地位的自然人。道德教育应从发展人的自爱自立开始,并逐步扩大到爱别人。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一)教育思想方面,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卢梭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结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归根结底,是由于卢梭特别强调儿童的内在成熟和发展。卢梭的这一思想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既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前并引领儿童的发展。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中,无论是教材的设置还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将这作为重要的原则。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偏差,有些教师无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在教学方法上“一刀切”、“满堂灌”,实际上无异于拔苗助长。因此,把握和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卢梭对现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二)教育方法方面,倡导发现学习,反对接受学习。在卢梭关于爱弥儿的教育设想中,爱弥儿在12岁以前并未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而是在生活中进行自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是迥然不同的。但是,卢梭并不是排斥学校教育。分析其背后的思想,我们发现卢梭在学校教育上有两个观点,一是提倡学习有意义的知识,二是提倡使用发现的学习方法。对于现代学校教育而言,我国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教育是相互隔离的,学校课程种类繁多,不仅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的还有校本课程,广泛的课程对于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大有裨益。但是,对于发现法的使用总体来说范围比较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发现法在效率上难以满足。尽管如此,发现法仍然有其优势的一面,比如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等。因此,教无定法,发现法的使用仍然是现代教育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教育目的方面,倡导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卢梭主张把智育和体育结合起来,这种思想于今仍然有重要意义。我国教育目的中同样也有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种种偏离。主要表现为过于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体育和德育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当前青少年德育问题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教育缺失、公民道德观念淡漠、情感意志等方面也存在种种问题,校园伤害事件频发,这些都在拷问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卢梭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论述不仅不过时,对于当今学校教育仍然有警示意义。
  注释:
  [1]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参考文献:
  [1]王保星. 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现代性诠释[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126-131+2.
  [2]刘黎明.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验教育理论及其现实价值[J]. 江苏教育研究,2015,(01):12-16.
  [3]尚杰.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2-19+109.
  [4]卢梭.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李奕(1992- ),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基本理论和中外教育制度。
其他文献
【摘要】:某一宁静的夜,半盏清茶旁,那些泛黄的伤被称作“青春纪念册”。让某个冬夜里的空气暖暖的,就像一本书封面上的那块文字:记忆的洪闸打开,在这个纯粹的年代里;掬一束最温暖的感动,让所有的80后一起笑着流泪——  【关键词】:青春;记忆;感动  翘首回眸,烟云不在;蓦然转瞬,再次向终点轻迈一步!踏浪前行一程,唯留足迹,待岁月的浪花缓缓平覆或浅或深的伤。  某一宁静的夜,半盏清茶旁,那些泛黄的伤被称
期刊
关注《中国研究生》杂志很久了,每每看到学霸研究生的成功之路不禁感慨万千。我,作为一名毕业于非985、非211高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也想谈谈自己3年的研究生生涯和毕业后近一年的工作心得。  【充实:攻读硕士研究生】  大四那年,志向远大的我在填写考研志愿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某985学校,并且常常幻想自己进入名校后的完美生活。然而,考研成绩出来的那天,我沉默了整整3天,是的,我与理想学校的专业的面試资
期刊
【摘要】: 中英两国都具有悠久的文学历史,两国文学巨匠创作了很多影响世界文坛的作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两国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本文着眼于中英两国同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两部文学作品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探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反映出的中英两国不同的婚恋观差异。  【关键词】:婚恋观;《傲慢与偏见》;《红楼梦》  一、同时代两部作品不同的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书写了 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农村的破败景象和精神迷惘,反映了我国农村改革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许多重大问题。本文以《秦腔》、《带灯》为主,分析其笔下的农村问题。  【关键词】:农村问题;《秦腔》;《带灯》  贾平凹有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在时代变化,政策变化下,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作者的眼光从未离开过农村,他应对当下农村,关注“三农”问题,书写了
期刊
【摘要】:在梦的彼岸,在梦想的前方,我们要经历很多很多,有快乐与痛苦,也有成功与失败,还有磨砺、成长、蜕变……这些都离不开母校为我们提供的平台,让我们能得到锻炼,让我们能受到感染,让我们能受到熏陶,让我们能破茧成蝶。相信时光向前流走的同时,我们会逐渐成长成熟,母校也会更加辉煌!  【关键词】:军校;校训;战友情;岁月  2014年9月,我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警官学院,那是一种丰收后的喜悦。永远
期刊
【摘要】: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的人生感触。而诗人借却用外部的事物叙述是自己的悲欢离别之情。而在月下独酌这一片诗歌中,表现了诗人孤独月又不干孤独的处境和诗人虽然都饮美酒,但却不因孤独而孤独心境。诗歌也表现出来诗人极具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  【关键词】:意象;李白;月下独酌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人留下每一首诗歌的字里行间里流露
期刊
很多多情的花  在我的夢里忽东忽西  我在夕阳下寻找莫愁女  桃花一夜绽放  每一朵沦陷的花开在我心田  都是春天  打马而过的女子穿过花丛  送我一葉微笑  我把削尖的耳朵  对着每一朵花聆听  她来自何方  我把积攒了一生的风  穿过花丛中她的眼睛  把爱由北 伸向南  每一朵花开 都是春天  雪花和大雁告诉我应该把  绝境中的一束细小的花  献给一个穿红衫的美丽女子
期刊
【摘要】: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内容丰富的文本集合,是后世西方人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宝库。对于大多数非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西方文学作品大量的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圣经典故及话语,阻碍了对作品的理解。如果读者对圣经内容和精神有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西方文学的重要精神脉络和文本结构特点。本文运用加拿大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圣经在文本结构和精神内核上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 
期刊
【摘要】:从日常生活出发,余华用十个词汇描写出了中国的政治、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记忆、情感、欲望、隐私等等诸多方面的状况与问题。本文试图以十个词汇为切入点,分析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词汇背后隐含的历史内容及相互关联。  【关键词】:疼痛;怀旧;底层;十个词汇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年月,那是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
期刊
【摘要】:对我国近三十年来的华语流行歌曲中所含的古典文学元素进行整理与研究,成果如下:1.收集了近三十年含有古典文学元素的华语流行歌曲,大致数量为70首;2. 对所收集的作品进行整理归纳与分类,并将其汇编成歌词集;利用网络平台开创微信公众号,定期在公众号上发送、推广关于这方面的内容;3.古代文学在流行歌曲中的作用与意义主要是有利于增强歌词的内涵,使其不再空洞无味;有利于提升歌词的意境,也是歌曲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