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要做到四要:要围绕教学目标,要设计出经过整合的问题,要难易度适当和精准有效。
【关键词】提问 主问题 整合 务实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激发学生迈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把握问题的尺度,方能打造有效课堂。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有艺术性地提出问题,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提问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必须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住课标和教材。凡是有悖于课标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在钦州五中的黄老师在教学《人琴俱亡》一课中,教者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和品味至爱亲情而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你觉得子猷对子敬的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二是讨论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哭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两个问题都紧紧围绕“品味兄弟深情”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中兄弟情的理解,课堂的目标顺利达成。
二、问题要整合
在最近举行的北海市2013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优质课比赛中,有位老师在教学《爱莲说》时,教者在“细读品莲心”的教学环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深刻寓意,在7分钟的短短时间内,竟然向学生抛下了21个问题。像这样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使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科学有序的出现,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在2013年国培中文班训班的基地研修中,本人有幸倾听了教研基地钦州五中的十多位语文教师丰富的课,获益匪浅。如钦州五中的叶老师在教学《都市精灵》时,设计了两个牵引全课堂的主问题:一是文中展现了哪些城市的可爱的精灵?对于这些城市,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们为昆明、上海、旧金山、北京代言,以“我是
代表的,我们的城市最和谐(或不和谐),因为 ”为例。另一个主问题是:找出文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并说说你的体会。年轻的叶老师用了两个富有张力的主要问题,代替了那些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三、提问难易度要适当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设计有坡度的问题,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有位教师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在理解乡愁的意境美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把“乡愁”写得那么具体可感?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还是没能理解问题,是因为学生没能把抽象的情感“乡愁”和具体的意象联系起来,中间少了一个环节,故这个问题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是有点难度。结果全班只有一两个学生能回答此两个问题。在教学反思和评课活动中,我们也直言是问题的设计难度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设计几个小问题降低难度,如:诗歌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意象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最后才问:诗人为什么能把抽象的“乡愁”写得那么具体可感?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发。
四、提问要精准有效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启发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老师的提问内容必须要务实。务实就是要能让学生具体地操作它并通过它提出更多更深更细的问题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增强技能的目的。如果老师的问题太抽象化、术语化就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发问。如果老师只是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的话就会显得太过笼统学生当然就不容易把握。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在点读的环节,设计的问题如下: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的感情怎么变化的?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顺利地攻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吴素飞:浅谈教师在“师生对话”中的角色定位[J],吉林教育,2010.2.
2.林芳:“趣”谈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
3.赵晓丽:优化课堂提问指导有效阅读[J],吉林教育,2010.2.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第一中学)
【关键词】提问 主问题 整合 务实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难点、重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要求学生钻研、思考,并能准确解答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既是激发学生迈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使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把握问题的尺度,方能打造有效课堂。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有艺术性地提出问题,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体会中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提问的设计应该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必须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住课标和教材。凡是有悖于课标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在钦州五中的黄老师在教学《人琴俱亡》一课中,教者围绕着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和品味至爱亲情而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你觉得子猷对子敬的感情如何?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二是讨论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哭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两个问题都紧紧围绕“品味兄弟深情”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了对文中兄弟情的理解,课堂的目标顺利达成。
二、问题要整合
在最近举行的北海市2013年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优质课比赛中,有位老师在教学《爱莲说》时,教者在“细读品莲心”的教学环节,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深刻寓意,在7分钟的短短时间内,竟然向学生抛下了21个问题。像这样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使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科学有序的出现,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在2013年国培中文班训班的基地研修中,本人有幸倾听了教研基地钦州五中的十多位语文教师丰富的课,获益匪浅。如钦州五中的叶老师在教学《都市精灵》时,设计了两个牵引全课堂的主问题:一是文中展现了哪些城市的可爱的精灵?对于这些城市,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们为昆明、上海、旧金山、北京代言,以“我是
代表的,我们的城市最和谐(或不和谐),因为 ”为例。另一个主问题是:找出文中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并说说你的体会。年轻的叶老师用了两个富有张力的主要问题,代替了那些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使课堂显得生动活泼。
三、提问难易度要适当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难度大。遇到此种情况,老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设计有坡度的问题,联系生情,降低问题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有位教师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在理解乡愁的意境美这个教学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把“乡愁”写得那么具体可感?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还是没能理解问题,是因为学生没能把抽象的情感“乡愁”和具体的意象联系起来,中间少了一个环节,故这个问题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是有点难度。结果全班只有一两个学生能回答此两个问题。在教学反思和评课活动中,我们也直言是问题的设计难度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设计几个小问题降低难度,如:诗歌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意象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最后才问:诗人为什么能把抽象的“乡愁”写得那么具体可感?问题的高度把握好了,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激活,积极创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发。
四、提问要精准有效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启发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老师的提问内容必须要务实。务实就是要能让学生具体地操作它并通过它提出更多更深更细的问题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增强技能的目的。如果老师的问题太抽象化、术语化就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发问。如果老师只是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的话就会显得太过笼统学生当然就不容易把握。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都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在点读的环节,设计的问题如下: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的感情怎么变化的?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顺利地攻破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的“提问式”教学,不但应该体现出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而且能展示出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让提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吴素飞:浅谈教师在“师生对话”中的角色定位[J],吉林教育,2010.2.
2.林芳:“趣”谈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1.
3.赵晓丽:优化课堂提问指导有效阅读[J],吉林教育,2010.2.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