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习总目标之一。因此,引导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古代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引领学生绵延亘古文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骄傲。
一、涵泳经典 潜滋暗长待薄发
诵读古文,满口留香。古诗文要读得充分,读得好玩,要注重孩子的兴趣情感培养和个人体悟的交流,淡化古诗文的表达技巧及其内涵的深度挖掘,通过生动有趣的诵读、文化熏染的赏读、活泼带劲的赛读,让孩子爱上古诗文,走近古诗文,乃至敢于自创古体诗文。
(一)趣味节奏诵读,品尝文言音韵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悠扬悦耳的声音,去感受文言的音韵美;停顿节奏可以自由创造,感受丰富多彩的节奏美;可以敲打节奏辅助诵读,也可以两人或几人合作读,配乐感情诵读,游戏诵读,或吟或诵或唱,用活泼有趣的节奏,读出个性独特的理解,享受创造性诵读的乐趣。通过这些别开生面的诵读形式,让沉睡的经典文字活起来,让枯燥的诵读生动起来。
(二)文白对照诵读,感知文言凝练美
为降低文言理解的难度,可以出示浅显易懂的文言译文,让学生读读注释,再读读文言,将文言文与译文对照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理解文言大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受文言的凝练之美;许多文言文中用典丰富,可以拓展补充阅读一些相关故事,除了激发兴趣之外,还能加深学生对文言含义的理解,感知古人用典巧妙,体会文言典故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景再现诵读,欣赏文言意境美
每一篇凝练的文言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情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欣赏文言的意境美;其次,辅助表情动作,读出故事的画面美;然后,创设情境表演,体验文言的情趣美。例如《猫斗》一文:“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为了帮助孩子理解黄白二猫“斗”的过程并体验“斗”的乐趣,此处先安排了四个层次的模拟表演:(1)“呼呼而鸣”。(2)“四目对射”。(3)“稍退缩,奋起逐之”。体验理解黄白二猫不同的心理与动作。(4)师生说故事,挑选“白猫”与“黄猫”上台表演,体验二猫不同的眼神和动作。孩子们在童趣十足的课堂中,尽情体会着猫斗之趣、古文之趣。
(四)多元激情赛读,感受文化组合美
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诵读比赛活动,点击背诵,歌曲演唱,剧本表演,经典诗文书法大赛,课外经典阅读知识竞赛,汇“唱、演、讲、舞”于经典诵读中,诵出多元组合的韵味,展示经典文化的魅力。如将孔子与小儿辩日、与智叟谈熟能生巧、与弟子们论水等故事,以说书的形式串联,以话剧的方式表演,并用音乐、舞蹈加以伴奏渲染。
二、链接写作 绵延文化绽新颜
读是吸纳,写是输出,只有相互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以致用、尝试写作,才能让传统文化绽放新颜。
(一)诗歌创作,尽情绽放生命光华
学写古体诗,绝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打击孩子学诗的兴趣、淡化孩子诗歌的原味,要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孩子能愉快地、自由地、尽情地在诗歌这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绽放各自的生命光彩。
1.初步感知音律
在大量诵读古诗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举例普及音律知识。普通话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一般将“阴平、阳平”归为“平声”,将“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般情况下,古体诗的上句与下句所对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诗的颔联与尾联句末最好要求押韵,但不宜强求。
2.学习浅显例作
学习现代人创作的简单的“状物类”古体诗,近距离感知身边人的诗作,自由朗读,标明平仄。交流诗意,畅言点评,归纳状物类诗歌要点。
3.尝试创作小诗
学习写状物类古体诗,首先定对象、抓特点、定中心;然后初步构思,诗文可以如说话一般通顺易懂,不要凭空造词,也不能生涩难懂;随后再推敲字词,同一种意思可以多种表达,如“月亮”可以说成“皓月”“明月”“婵娟”;最后检验是否和律,再斟酌换词,也可以放宽格律要求,重要的是讲究童心童趣、情深意切、状物准确。
(二)想象补白,文言改写读写共长
经典字字珠玑,意蕴隽永,其间有着巨大的畅想和补白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将文言改写成白话文,以写促读,深入品读;以读促写,提升语感。
例如教学《如梦令》时,经过前期层层解读,学生已读懂了“沉醉、误入、争渡”三个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改写,深入品读词韵。
1.范文引路,体会写法
以学生改写的第一个场景范文《藕花深处鸥鹭飞》引路,让学生体会写法:抓住“日暮”来想象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衬托人物的心情;抓住“沉醉”来想象饮酒时李清照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情。这样一来,人物的悠闲、活泼与豪放,就跃然纸上了。
2.补白想象,读写链接
根据“词可以见”的特点,指导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从二、三两个场景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抓住景物和人物活动展开想象,尤其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情进行具体描写。
3.写话展示,交流评点
学生改写场景三“沉醉”的例文:夕阳渐渐下沉,余晖洒落在湖面上,绿叶变成金色的了,鸟儿变成金色的了,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美好。在那藕花深处,一叶小舟上,脸颊绯红的李清照正撩起一捧清水向另一个姑娘泼去,一时间,水花飞溅,笑声飞扬,夕阳也被她们逗笑了,无数光斑在水面快乐地跳跃。那嬉闹声惊起了鸥鹭,它们从草丛中展翅疾飞,白色的翅膀被染成了金色。李清照的心也随着鸥鹭飞向那苍茫、深邃的天空。
从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词的解读又进入了更高的层次,不但读出了词中美丽的场景,而且读懂了词中李清照无限留恋的情感。改写和品读互促互进,实现了双赢。
(三)诵读赏析,模仿文言自由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说写文言,感受文言创作美,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原则,让学生由模仿起步,从改写文言文一个句子中的一两个字词到模仿创造一两个句子,再尝试说写一个小段落,逐步激发学生用文言表达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1.范文引路,模仿写作
(1)诵读例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选自《小石潭记》)
(2)指导赏析
①仔细读读,文章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某一处景物留给你的印象。
(3)仿写例文
学习古文观察细致、动静结合、联想丰富、感受细腻的写作特色,用白话文或文言文写一则小游记。
学生例文《拙政园记》:至苏州拙政园,其内桃花蘸水,柳叶笼烟。游人三两并行,高谈阔论。攀于假山上,俯而视之。见其池水清澈见底,微风乍起,漾起细鳞。数尾锦鲤戏于水面,银花四溅,飞珠迸玉。园中池边,一少女对一玉兰写生,涂油抹粉,堆红砌绿,形离而神似。湖上古桥经风侵雨蚀,石板间可透微光。园中多古木,虽似参天,其内被蚀空,轻击似鼓声……
2.诵读体验,书写心得
就像指导写读后感一样,可以开展“文言主题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文言记录感受,增强语言的凝练性。如诵读《板桥家书》后,学生围绕“古今环保比较”的主题展开讨论,然后尝试用文言记录下来。学生例文如下:古人本可发展科技,却为归其自然而止。今也反不如前。伐树毁林,鸟兽无处可居;建城设厂,浊瘴逼人曛日。步于钢筋水泥之林中,何乐之有?鸟兽困于钢栏铁栅中,何闲之在?最苦鸟雀之类,弹丸射之,孩童捕之,毒饵诱之,今将消矣!苟活于笼者,只见其目无光,其声滞长,其羽瑟缩,灵动活泼之感何在?嗟乎!今人屠戮生灵,殊不知宰割之刃已袭自身矣!
——吴博涵读《板桥家书》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古之人乐于学,今之人苦于斯,何也?盖师道不张,学无门径也。古之人学以致用,今之人则不然,故前者乐而后者否也。夫为学之道也,须学而知之,知而乐之。乐之,故有妙用,使人忘返也;不然,则难免枯燥,令人乏味也。信夫,孔子不吾欺也。
——缪雨祺读《论语》有感
瞧,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善于模仿是他们的天性。随着长期的诵读积累,文言炼字炼句之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已然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一首首古体诗,一段段小古文,赋予了经典崭新的生命,闪烁着孩子智慧的光芒。
经典,点缀着孩子的生活;生活,也因经典而更加高雅。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在文言经典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润泽了学生的精神和语言世界,为学生的生命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基。我们将在默默守护中执著前行。
一、涵泳经典 潜滋暗长待薄发
诵读古文,满口留香。古诗文要读得充分,读得好玩,要注重孩子的兴趣情感培养和个人体悟的交流,淡化古诗文的表达技巧及其内涵的深度挖掘,通过生动有趣的诵读、文化熏染的赏读、活泼带劲的赛读,让孩子爱上古诗文,走近古诗文,乃至敢于自创古体诗文。
(一)趣味节奏诵读,品尝文言音韵美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悠扬悦耳的声音,去感受文言的音韵美;停顿节奏可以自由创造,感受丰富多彩的节奏美;可以敲打节奏辅助诵读,也可以两人或几人合作读,配乐感情诵读,游戏诵读,或吟或诵或唱,用活泼有趣的节奏,读出个性独特的理解,享受创造性诵读的乐趣。通过这些别开生面的诵读形式,让沉睡的经典文字活起来,让枯燥的诵读生动起来。
(二)文白对照诵读,感知文言凝练美
为降低文言理解的难度,可以出示浅显易懂的文言译文,让学生读读注释,再读读文言,将文言文与译文对照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理解文言大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感受文言的凝练之美;许多文言文中用典丰富,可以拓展补充阅读一些相关故事,除了激发兴趣之外,还能加深学生对文言含义的理解,感知古人用典巧妙,体会文言典故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景再现诵读,欣赏文言意境美
每一篇凝练的文言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情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欣赏文言的意境美;其次,辅助表情动作,读出故事的画面美;然后,创设情境表演,体验文言的情趣美。例如《猫斗》一文:“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为了帮助孩子理解黄白二猫“斗”的过程并体验“斗”的乐趣,此处先安排了四个层次的模拟表演:(1)“呼呼而鸣”。(2)“四目对射”。(3)“稍退缩,奋起逐之”。体验理解黄白二猫不同的心理与动作。(4)师生说故事,挑选“白猫”与“黄猫”上台表演,体验二猫不同的眼神和动作。孩子们在童趣十足的课堂中,尽情体会着猫斗之趣、古文之趣。
(四)多元激情赛读,感受文化组合美
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诵读比赛活动,点击背诵,歌曲演唱,剧本表演,经典诗文书法大赛,课外经典阅读知识竞赛,汇“唱、演、讲、舞”于经典诵读中,诵出多元组合的韵味,展示经典文化的魅力。如将孔子与小儿辩日、与智叟谈熟能生巧、与弟子们论水等故事,以说书的形式串联,以话剧的方式表演,并用音乐、舞蹈加以伴奏渲染。
二、链接写作 绵延文化绽新颜
读是吸纳,写是输出,只有相互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以致用、尝试写作,才能让传统文化绽放新颜。
(一)诗歌创作,尽情绽放生命光华
学写古体诗,绝不能急功近利,不要打击孩子学诗的兴趣、淡化孩子诗歌的原味,要给予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孩子能愉快地、自由地、尽情地在诗歌这块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绽放各自的生命光彩。
1.初步感知音律
在大量诵读古诗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举例普及音律知识。普通话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一般将“阴平、阳平”归为“平声”,将“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般情况下,古体诗的上句与下句所对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诗的颔联与尾联句末最好要求押韵,但不宜强求。
2.学习浅显例作
学习现代人创作的简单的“状物类”古体诗,近距离感知身边人的诗作,自由朗读,标明平仄。交流诗意,畅言点评,归纳状物类诗歌要点。
3.尝试创作小诗
学习写状物类古体诗,首先定对象、抓特点、定中心;然后初步构思,诗文可以如说话一般通顺易懂,不要凭空造词,也不能生涩难懂;随后再推敲字词,同一种意思可以多种表达,如“月亮”可以说成“皓月”“明月”“婵娟”;最后检验是否和律,再斟酌换词,也可以放宽格律要求,重要的是讲究童心童趣、情深意切、状物准确。
(二)想象补白,文言改写读写共长
经典字字珠玑,意蕴隽永,其间有着巨大的畅想和补白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将文言改写成白话文,以写促读,深入品读;以读促写,提升语感。
例如教学《如梦令》时,经过前期层层解读,学生已读懂了“沉醉、误入、争渡”三个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练习改写,深入品读词韵。
1.范文引路,体会写法
以学生改写的第一个场景范文《藕花深处鸥鹭飞》引路,让学生体会写法:抓住“日暮”来想象夕阳西下时的美景,衬托人物的心情;抓住“沉醉”来想象饮酒时李清照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情。这样一来,人物的悠闲、活泼与豪放,就跃然纸上了。
2.补白想象,读写链接
根据“词可以见”的特点,指导学生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从二、三两个场景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抓住景物和人物活动展开想象,尤其是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情进行具体描写。
3.写话展示,交流评点
学生改写场景三“沉醉”的例文:夕阳渐渐下沉,余晖洒落在湖面上,绿叶变成金色的了,鸟儿变成金色的了,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美好。在那藕花深处,一叶小舟上,脸颊绯红的李清照正撩起一捧清水向另一个姑娘泼去,一时间,水花飞溅,笑声飞扬,夕阳也被她们逗笑了,无数光斑在水面快乐地跳跃。那嬉闹声惊起了鸥鹭,它们从草丛中展翅疾飞,白色的翅膀被染成了金色。李清照的心也随着鸥鹭飞向那苍茫、深邃的天空。
从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词的解读又进入了更高的层次,不但读出了词中美丽的场景,而且读懂了词中李清照无限留恋的情感。改写和品读互促互进,实现了双赢。
(三)诵读赏析,模仿文言自由创作
鼓励学生尝试说写文言,感受文言创作美,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原则,让学生由模仿起步,从改写文言文一个句子中的一两个字词到模仿创造一两个句子,再尝试说写一个小段落,逐步激发学生用文言表达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1.范文引路,模仿写作
(1)诵读例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选自《小石潭记》)
(2)指导赏析
①仔细读读,文章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某一处景物留给你的印象。
(3)仿写例文
学习古文观察细致、动静结合、联想丰富、感受细腻的写作特色,用白话文或文言文写一则小游记。
学生例文《拙政园记》:至苏州拙政园,其内桃花蘸水,柳叶笼烟。游人三两并行,高谈阔论。攀于假山上,俯而视之。见其池水清澈见底,微风乍起,漾起细鳞。数尾锦鲤戏于水面,银花四溅,飞珠迸玉。园中池边,一少女对一玉兰写生,涂油抹粉,堆红砌绿,形离而神似。湖上古桥经风侵雨蚀,石板间可透微光。园中多古木,虽似参天,其内被蚀空,轻击似鼓声……
2.诵读体验,书写心得
就像指导写读后感一样,可以开展“文言主题阅读”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文言记录感受,增强语言的凝练性。如诵读《板桥家书》后,学生围绕“古今环保比较”的主题展开讨论,然后尝试用文言记录下来。学生例文如下:古人本可发展科技,却为归其自然而止。今也反不如前。伐树毁林,鸟兽无处可居;建城设厂,浊瘴逼人曛日。步于钢筋水泥之林中,何乐之有?鸟兽困于钢栏铁栅中,何闲之在?最苦鸟雀之类,弹丸射之,孩童捕之,毒饵诱之,今将消矣!苟活于笼者,只见其目无光,其声滞长,其羽瑟缩,灵动活泼之感何在?嗟乎!今人屠戮生灵,殊不知宰割之刃已袭自身矣!
——吴博涵读《板桥家书》有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古之人乐于学,今之人苦于斯,何也?盖师道不张,学无门径也。古之人学以致用,今之人则不然,故前者乐而后者否也。夫为学之道也,须学而知之,知而乐之。乐之,故有妙用,使人忘返也;不然,则难免枯燥,令人乏味也。信夫,孔子不吾欺也。
——缪雨祺读《论语》有感
瞧,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善于模仿是他们的天性。随着长期的诵读积累,文言炼字炼句之神韵在潜移默化中已然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一首首古体诗,一段段小古文,赋予了经典崭新的生命,闪烁着孩子智慧的光芒。
经典,点缀着孩子的生活;生活,也因经典而更加高雅。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在文言经典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润泽了学生的精神和语言世界,为学生的生命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基。我们将在默默守护中执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