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人性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我们高等教育的现状,从专业选择、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人文关怀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构建,以实现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等教育;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教育培养目标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教育培养标准由一个尺度转为多个层面;教育培养模式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要求高校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一、高等教育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
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潮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主旨是以人为本,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以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思想,到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期以彼德拉克为代表的人文教育,再到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尽管人文关怀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背景和表现形式,但其教育的宗旨却是把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一切从人本身出发。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它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时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充满爱心和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独立的完善的人格,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价值取向多元的局面,市场的主体——人,也必须具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勇于创新的时代性的人也更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要求。而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开发人的潜能,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前的高等教育普遍突出专业教育,忽视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从而导致专业设置过窄,教育观念单一,功力思想过重,学生增长了知识,没增长才干;提高了能力,没提高品位;学会了做事,没学会做人;具备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本领,却不能为推进社会进步增加动力。
因此,现在的高等教育重新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旨在从学术研究、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不同方面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立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问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民主、文明的发展。
三、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构建
(一)在专业选择中进行人文关怀
根据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意识研究,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潜意识,并且能够根据目前现状分析将来情况作出相应决定。所有实践证明,人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人的目的或意图反映在他或她的选择之中。
在高等学校,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违背。由于多数高校还是按专业招生,而数量众多的专业常常令大部分高考考生和家长无所适从,因此考生只好盲目选择,入学后又追悔莫及的现象在所难免。而且学生入学后又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即便是厌恶,也得硬着头皮学下去。由于兴趣点不同,这样的学习历程既艰难又痛苦。即使花了相当的力气,也无法把课程学好。
尊重受教育者个人的兴趣爱好,是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做法,像是在教与学之间涂上一层“润滑剂”,一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兴趣的牵引下,学起来更加轻松愉悦,如鱼得水;另一方面可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目的。
(二)在教学方法中贯穿人文关怀
在高校教育教学方法中贯穿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特点发挥为着眼点和归宿点。但现在高校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知识传授方式仍足很呆板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仍是以传授书本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为终极目标,学生的优秀与否,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作为主要的标准,这些部无法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无法保证学生思维上的灵活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质特点决定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既然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必然逻辑地得出教育必须尊重人,即尊重学生的结论。高校在教育教学方法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关怀,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变一刀切为多样化,变划一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学校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学话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我们将其称为个性独特性的发展,它是个性教育的真谛之一。
高等教育人性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 70 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 世纪 80 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只有在信任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用尊重和关爱去唤醒他们内心,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性的、逼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金莱:浅析人文关怀的几个含义.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2);
2、林钟烈:思想政治课实现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
3、唐荣双: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教育意蕰.学与管理,2006(36)。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等教育;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蓬勃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教育培养目标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教育培养标准由一个尺度转为多个层面;教育培养模式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要求高校积极转变观念,树立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一、高等教育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
人文关怀的教育思潮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主旨是以人为本,强调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人的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以追求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为终极目的。从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重人性发展、培养和谐人格的教育思想,到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期以彼德拉克为代表的人文教育,再到18世纪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以及20世纪70年代的人本主义教育,尽管人文关怀有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背景和表现形式,但其教育的宗旨却是把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一切从人本身出发。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人文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实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意愿,充分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它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时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充满爱心和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独立的完善的人格,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入价值取向多元的局面,市场的主体——人,也必须具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勇于创新的时代性的人也更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要求。而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开发人的潜能,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前的高等教育普遍突出专业教育,忽视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从而导致专业设置过窄,教育观念单一,功力思想过重,学生增长了知识,没增长才干;提高了能力,没提高品位;学会了做事,没学会做人;具备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本领,却不能为推进社会进步增加动力。
因此,现在的高等教育重新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旨在从学术研究、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不同方面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立体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问的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民主、文明的发展。
三、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构建
(一)在专业选择中进行人文关怀
根据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意识研究,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潜意识,并且能够根据目前现状分析将来情况作出相应决定。所有实践证明,人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人的目的或意图反映在他或她的选择之中。
在高等学校,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违背。由于多数高校还是按专业招生,而数量众多的专业常常令大部分高考考生和家长无所适从,因此考生只好盲目选择,入学后又追悔莫及的现象在所难免。而且学生入学后又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即便是厌恶,也得硬着头皮学下去。由于兴趣点不同,这样的学习历程既艰难又痛苦。即使花了相当的力气,也无法把课程学好。
尊重受教育者个人的兴趣爱好,是高等教育“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这样的做法,像是在教与学之间涂上一层“润滑剂”,一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兴趣的牵引下,学起来更加轻松愉悦,如鱼得水;另一方面可以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目的。
(二)在教学方法中贯穿人文关怀
在高校教育教学方法中贯穿人文关怀,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特点发挥为着眼点和归宿点。但现在高校教学方法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知识传授方式仍足很呆板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仍是以传授书本知识和完成教学任务为终极目标,学生的优秀与否,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的考核和评价方式作为主要的标准,这些部无法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无法保证学生思维上的灵活性。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质特点决定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既然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必然逻辑地得出教育必须尊重人,即尊重学生的结论。高校在教育教学方法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关怀,特别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变一刀切为多样化,变划一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学校应该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挖掘学话说就是,“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我们将其称为个性独特性的发展,它是个性教育的真谛之一。
高等教育人性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 70 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 世纪 80 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趋势。中国高等教育只有在信任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用尊重和关爱去唤醒他们内心,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性的、逼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金莱:浅析人文关怀的几个含义.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2);
2、林钟烈:思想政治课实现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6);
3、唐荣双: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教育意蕰.学与管理,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