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莱比锡时期作品对比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1989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他精通管风琴、小提琴等,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特别擅长管风琴曲、宗教音乐以及协奏曲的创作。巴赫的人生休止符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因此,巴赫的创作晚期也称为莱比锡时期,这一时期占据巴赫一生的大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最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巴赫;莱比锡时期;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哥德堡变奏曲》与《赋格的艺术》
  (一)《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在晚期创作的一部键盘作品,全曲共有32段,完整演奏需要80分钟左右。这部作品是巴赫应其学生的要求而创作的,乐曲整体处于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当中、充满活力而不乏魅力。这部作品的创作不似从前的理性与规矩,突出展现了炫技风格。但是,这部作品长久以来不受人们重视,一方面是由于演奏技术难度很高,对演奏者手指的跨度、雙手协调交叉的控制、演奏的速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令演奏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巴赫的音乐造诣以及音乐内涵绝非常人所能理解,这部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恢宏的伟大的变奏曲,绝对是普通大众甚至是音乐演奏者难以攀越的高峰。
  (二)《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是巴赫一部未完成的室内乐杰作,是他去世后出版的最后的作品,这部作品被看作是巴赫晚期悉心于音乐艺术的深层探索和实践的最终总结。整部作品由14首“对位”赋格和6首卡农组合而成,精妙处在于它们全部由同一个主题发展而来。由于他在未完成这部作品时去世,所以作品被他的女婿标为赋格的艺术,他在生前也并未指定用何种方式演奏这部作品,所以,当今看到的《赋格的艺术》通常有三种版本,分别是键盘乐(例如钢琴、羽管键琴或者管风琴)、弦乐四重奏以及乐队曲。巴赫对最为枯燥难懂的对位手法的处理是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的。
  二、对比《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
  (一)二者的相同之处
  《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二者,都可以折射出巴赫在当时被忽视,被埋没的历史必然:巴赫的作品创作不追求物质回报,他不会为了流行、讨喜而创作,即使是一条简单的旋律,他也要通过艰难晦涩的对位手法以及严谨的音乐逻辑使其最大程度地体系化,让演奏者无从下手,只是因为音乐不应该成为获得名利与物质的途径。另一方面,二者都是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篇幅巨大的杰出复调音乐,都着重表现了音乐的形式美、结构美,没有明显的音乐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演奏与表达取决于演奏者自身的理解与演绎,所以听起来是“各有风情”的。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从聆听者的角度来说,二者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顺序。《哥德堡变奏曲》会在最后再现开头的主题,这一头一尾之中夹杂着30段的主题变奏,有着明确的发展脉络,是键盘变奏曲的里程碑式作品;《赋格的艺术》,并没有固定的乐器演奏,甚至会加入人声,欣赏这部作品完全可以打乱顺序单独选听。两者相比而言,《哥德堡变奏曲》更多的感觉是巴赫在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由键盘独奏,更能表现演奏者对巴赫内心深处思想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演奏者的心路历程。像是朱晓玫演绎的《哥德堡变奏曲》,她将老子的道教思想与巴赫这部作品相结合,演绎出的《哥德堡变奏曲》更多的是直击心灵,庄严、素净,如同在心间流淌而过的涓涓溪水。通过她的演绎,就仿佛看见当时的巴赫在虔诚地给上帝演奏音乐,诉说着他对上帝由衷的赞美。再结合朱晓玫的人生经历,就能感受到她对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演绎。《赋格的艺术》不同于其他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夸张、对比,相对而言不带有感情色彩,更像是“对位”作曲技法应用的教科书,更多的展示的还是音乐的哲学,理智而精妙,因此,四重奏组合演绎更能展现他的精致宏伟,这远比钢琴独奏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赋格的艺术》并未完成创作,音乐仿佛戛然而止,对后世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残缺的魅力”。
  三、结论
  无论是《哥德堡变奏曲》还是《赋格的艺术》,都扎根于宗教传统文化,却又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即使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他理应得到的礼遇及重视,但时至今日他的音乐仍能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巴赫的音乐理应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以及后世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民族声乐理论探讨中鲜见中低声部在民族声乐中运用的论述。本文从男中音声部演唱民族歌剧、艺术歌曲、声乐古曲、民歌等不同体裁相关曲目的角度,提出了中低声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应注意的四方面问题,即借鉴运用西方声乐的中低声部演唱理念与方法、保持民族风格色彩、曲目选择、把握民族语言特征。  【关键词】中低声部;民族声乐;男中音;运用;各类体裁作品  【中图分类号】J616
期刊
【摘要】达尔克罗兹在探索运动和心理的关系中,提出体态律动教学,目的是启迪学生对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培养对音乐的情绪、表现的感觉,对运动平衡的感觉,以及有规律的运动神经习惯,训练有节奏的心理。鉴于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在世界音乐教学上的巨大影响力,笔者结合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对其体态律动教学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试论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有效方法、良性结果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促进综合艺术课
期刊
【摘要】现阶段,在小学低段歌唱教学中出现了拓展没有围绕音乐主题,延伸范围太宽泛;没有围绕音乐要素,更好地为表现音乐服务等案例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理念特点,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有效合理拓展为出发点,从解读拓展困惑、研究拓展方法、反思拓展成效三方面进行研究,引导教师善于发现教学中的可拓展因素,深入挖掘歌曲内涵,并运用恰当的拓展方法,教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利用多种方法加深对歌曲的体验,使其得到更多的
期刊
【摘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指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音乐欣赏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值得我们音乐老师思考的问题。它可以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培养;激发;巩固;审美;聆听;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这样的提问才真正有效,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博问;乐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有句话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意的是问号。”是的,稍有
期刊
【摘要】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来说,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还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学生始终是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下参与音乐课堂。音乐是一门关于视听感受、体会审美愉悦的学科,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所以,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在音乐教学中结合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倾听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
期刊
大雪飄飘赛鹅毛
期刊
【摘要】贝多芬是欧洲著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开启了浪漫主义先河的一代大师。其奏鸣曲体裁在整体钢琴作品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演奏形式和演奏技术上的创新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启示和反思。对此,本文以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系统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奏技巧。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第三乐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歌剧《伤逝》是著名音乐家施光南的代表作品,其人物形象和演唱十分具有特色。本文通过对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施光南的声乐作品的内在特征进行识别,展示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施光南;声乐作品;歌剧《伤逝》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施光南在《伤逝》作品表达了强烈的时代感,将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做了纵向对比。这种时代感的敏锐度值得我们深思。  一、歌剧《伤逝》创作背景概述 
期刊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于20世纪末创作而成。这首协奏曲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七律诗《枫桥夜泊》,作品借用了唐诗中那种难以诉说的寂寥、怅然的诗意,融合苏南民歌、昆曲以及江南丝竹的特色音调,采用古筝与钢琴对话的协奏曲形式描绘出一幅精致、典雅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卷。这首作品一方面借鉴了西方传统创作手法,另一方面还创新性地融合中國元素的音乐语汇,在中西方的交流中,传统与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