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他精通管风琴、小提琴等,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特别擅长管风琴曲、宗教音乐以及协奏曲的创作。巴赫的人生休止符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因此,巴赫的创作晚期也称为莱比锡时期,这一时期占据巴赫一生的大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最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巴赫;莱比锡时期;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哥德堡变奏曲》与《赋格的艺术》
(一)《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在晚期创作的一部键盘作品,全曲共有32段,完整演奏需要80分钟左右。这部作品是巴赫应其学生的要求而创作的,乐曲整体处于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当中、充满活力而不乏魅力。这部作品的创作不似从前的理性与规矩,突出展现了炫技风格。但是,这部作品长久以来不受人们重视,一方面是由于演奏技术难度很高,对演奏者手指的跨度、雙手协调交叉的控制、演奏的速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令演奏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巴赫的音乐造诣以及音乐内涵绝非常人所能理解,这部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恢宏的伟大的变奏曲,绝对是普通大众甚至是音乐演奏者难以攀越的高峰。
(二)《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是巴赫一部未完成的室内乐杰作,是他去世后出版的最后的作品,这部作品被看作是巴赫晚期悉心于音乐艺术的深层探索和实践的最终总结。整部作品由14首“对位”赋格和6首卡农组合而成,精妙处在于它们全部由同一个主题发展而来。由于他在未完成这部作品时去世,所以作品被他的女婿标为赋格的艺术,他在生前也并未指定用何种方式演奏这部作品,所以,当今看到的《赋格的艺术》通常有三种版本,分别是键盘乐(例如钢琴、羽管键琴或者管风琴)、弦乐四重奏以及乐队曲。巴赫对最为枯燥难懂的对位手法的处理是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的。
二、对比《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
(一)二者的相同之处
《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二者,都可以折射出巴赫在当时被忽视,被埋没的历史必然:巴赫的作品创作不追求物质回报,他不会为了流行、讨喜而创作,即使是一条简单的旋律,他也要通过艰难晦涩的对位手法以及严谨的音乐逻辑使其最大程度地体系化,让演奏者无从下手,只是因为音乐不应该成为获得名利与物质的途径。另一方面,二者都是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篇幅巨大的杰出复调音乐,都着重表现了音乐的形式美、结构美,没有明显的音乐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演奏与表达取决于演奏者自身的理解与演绎,所以听起来是“各有风情”的。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从聆听者的角度来说,二者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顺序。《哥德堡变奏曲》会在最后再现开头的主题,这一头一尾之中夹杂着30段的主题变奏,有着明确的发展脉络,是键盘变奏曲的里程碑式作品;《赋格的艺术》,并没有固定的乐器演奏,甚至会加入人声,欣赏这部作品完全可以打乱顺序单独选听。两者相比而言,《哥德堡变奏曲》更多的感觉是巴赫在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由键盘独奏,更能表现演奏者对巴赫内心深处思想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演奏者的心路历程。像是朱晓玫演绎的《哥德堡变奏曲》,她将老子的道教思想与巴赫这部作品相结合,演绎出的《哥德堡变奏曲》更多的是直击心灵,庄严、素净,如同在心间流淌而过的涓涓溪水。通过她的演绎,就仿佛看见当时的巴赫在虔诚地给上帝演奏音乐,诉说着他对上帝由衷的赞美。再结合朱晓玫的人生经历,就能感受到她对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演绎。《赋格的艺术》不同于其他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夸张、对比,相对而言不带有感情色彩,更像是“对位”作曲技法应用的教科书,更多的展示的还是音乐的哲学,理智而精妙,因此,四重奏组合演绎更能展现他的精致宏伟,这远比钢琴独奏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赋格的艺术》并未完成创作,音乐仿佛戛然而止,对后世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残缺的魅力”。
三、结论
无论是《哥德堡变奏曲》还是《赋格的艺术》,都扎根于宗教传统文化,却又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即使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他理应得到的礼遇及重视,但时至今日他的音乐仍能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巴赫的音乐理应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以及后世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巴赫;莱比锡时期;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一、《哥德堡变奏曲》与《赋格的艺术》
(一)《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在晚期创作的一部键盘作品,全曲共有32段,完整演奏需要80分钟左右。这部作品是巴赫应其学生的要求而创作的,乐曲整体处于轻松愉快的情感基调当中、充满活力而不乏魅力。这部作品的创作不似从前的理性与规矩,突出展现了炫技风格。但是,这部作品长久以来不受人们重视,一方面是由于演奏技术难度很高,对演奏者手指的跨度、雙手协调交叉的控制、演奏的速度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令演奏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巴赫的音乐造诣以及音乐内涵绝非常人所能理解,这部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为恢宏的伟大的变奏曲,绝对是普通大众甚至是音乐演奏者难以攀越的高峰。
(二)《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是巴赫一部未完成的室内乐杰作,是他去世后出版的最后的作品,这部作品被看作是巴赫晚期悉心于音乐艺术的深层探索和实践的最终总结。整部作品由14首“对位”赋格和6首卡农组合而成,精妙处在于它们全部由同一个主题发展而来。由于他在未完成这部作品时去世,所以作品被他的女婿标为赋格的艺术,他在生前也并未指定用何种方式演奏这部作品,所以,当今看到的《赋格的艺术》通常有三种版本,分别是键盘乐(例如钢琴、羽管键琴或者管风琴)、弦乐四重奏以及乐队曲。巴赫对最为枯燥难懂的对位手法的处理是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的。
二、对比《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
(一)二者的相同之处
《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二者,都可以折射出巴赫在当时被忽视,被埋没的历史必然:巴赫的作品创作不追求物质回报,他不会为了流行、讨喜而创作,即使是一条简单的旋律,他也要通过艰难晦涩的对位手法以及严谨的音乐逻辑使其最大程度地体系化,让演奏者无从下手,只是因为音乐不应该成为获得名利与物质的途径。另一方面,二者都是由单主题发展而成的篇幅巨大的杰出复调音乐,都着重表现了音乐的形式美、结构美,没有明显的音乐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演奏与表达取决于演奏者自身的理解与演绎,所以听起来是“各有风情”的。
(二)二者的不同之处
从聆听者的角度来说,二者有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顺序。《哥德堡变奏曲》会在最后再现开头的主题,这一头一尾之中夹杂着30段的主题变奏,有着明确的发展脉络,是键盘变奏曲的里程碑式作品;《赋格的艺术》,并没有固定的乐器演奏,甚至会加入人声,欣赏这部作品完全可以打乱顺序单独选听。两者相比而言,《哥德堡变奏曲》更多的感觉是巴赫在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由键盘独奏,更能表现演奏者对巴赫内心深处思想的理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演奏者的心路历程。像是朱晓玫演绎的《哥德堡变奏曲》,她将老子的道教思想与巴赫这部作品相结合,演绎出的《哥德堡变奏曲》更多的是直击心灵,庄严、素净,如同在心间流淌而过的涓涓溪水。通过她的演绎,就仿佛看见当时的巴赫在虔诚地给上帝演奏音乐,诉说着他对上帝由衷的赞美。再结合朱晓玫的人生经历,就能感受到她对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演绎。《赋格的艺术》不同于其他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夸张、对比,相对而言不带有感情色彩,更像是“对位”作曲技法应用的教科书,更多的展示的还是音乐的哲学,理智而精妙,因此,四重奏组合演绎更能展现他的精致宏伟,这远比钢琴独奏更加丰富多彩。由于《赋格的艺术》并未完成创作,音乐仿佛戛然而止,对后世来说更多的应该是“残缺的魅力”。
三、结论
无论是《哥德堡变奏曲》还是《赋格的艺术》,都扎根于宗教传统文化,却又超越了宗教的局限。即使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他理应得到的礼遇及重视,但时至今日他的音乐仍能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在音乐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巴赫的音乐理应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以及后世最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