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贫困依然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之中。在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农村的贫困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突出严峻的问题。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我国的现代化过程与繁荣富强之路颇具特殊性,因此,本文针对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脱贫;扶贫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
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是综合症,造成农村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真正的根源是贫困地区的劳动者素质不高,以及贫困地区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等。
1.贫困地区外部不利的内外环境
有的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失调,自然灾害频繁;有的贫困地区土质和水质差,地方病多发;有的贫困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什么是所谓的“资源”,而且决定了用什么手段去开发资源。许多农村地区的科技扶贫政策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贫困地区与其他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资金的短缺、交通运输条件不便利等,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制度的缺陷。越是贫困的地区,发展经济的制度空间也就越狭隘。在所有贫困发生的根源中,这种制度供给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贫困人口的权利在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被制度性地忽视甚至剥夺,使他们被排除在制度之外,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从而导致贫困人群的能力缺乏和脱贫的困难。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民在农村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的准公共物品或纯公共物品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与农民收入有直接相关。贫困地区相对偏远,经济不发达,所以在贫困地区投资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这就导致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供需失衡。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不断好转,较之前年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农民却长期被排除在对于社会非常重要的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虽然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但其在发展水平上距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首先,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距较大,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水平偏低,覆盖面较窄,资金没有保证,政策执行不到位。同时,农村基层社会保障机构设施条件简陋、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都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充分发展。
4.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中国的重工业化的发展,稳定城镇人口,减少农民流动给城市带来的压力。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实行城乡有别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和户籍制度。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长期不能自由流动,阻碍了城乡人口的交流,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妨碍了生产要素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导致城乡分割和农村的封闭。
二、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贫困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弱势的群体,而贫困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点关注区域,扶贫工作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贫困问题较之前很多新的变化,而扶贫策略也要随着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反贫困战略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必要条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先天条件本身不足,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导致后天生产力发展水平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弱,脱贫能力不足。因此,国家应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切实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逐步脱贫。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养老问题。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剩余人口多为老年人,他们劳动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患病概率上升,这些老龄人口成为陷入贫困人群的主体。因此,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农村老龄人口的贫困问题,采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农村老年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其次,还要改革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建立并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狠抓落实,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切实能享受到基本社会福利。由许多制度组成,并且各项制度功能各不相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完整体系,缺一不可,共同依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整体考虑,循序渐进的实施。
3.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导致城乡分割,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不均等,城市在各方面都高于农村,造成农村发展落后,户口身份的区别,对农民的歧视,人为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相对贫困的出现[8]。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发展经济的反贫困策略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革“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等来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的机会均等,通过解决农民能力贫困问题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国家提出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的政策。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十三五”期间让所有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所以,脱贫道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新视野[J].《开发研究》,2012(7):27-32.
[2]彭红碧.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0(1).
[3]车春梅.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8).
[4]丁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10(22).
作者简介:
段蕴芳(1992—),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农村贫困;脱贫;扶贫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
中国的农村贫困问题是综合症,造成农村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其真正的根源是贫困地区的劳动者素质不高,以及贫困地区不利的社会经济环境等。
1.贫困地区外部不利的内外环境
有的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僻,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生态失调,自然灾害频繁;有的贫困地区土质和水质差,地方病多发;有的贫困地区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什么是所谓的“资源”,而且决定了用什么手段去开发资源。许多农村地区的科技扶贫政策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贫困地区与其他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资金的短缺、交通运输条件不便利等,但是最为主要的还是制度的缺陷。越是贫困的地区,发展经济的制度空间也就越狭隘。在所有贫困发生的根源中,这种制度供给不足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贫困人口的权利在制度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被制度性地忽视甚至剥夺,使他们被排除在制度之外,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从而导致贫困人群的能力缺乏和脱贫的困难。
2.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民在农村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其中的准公共物品或纯公共物品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和生产,与农民收入有直接相关。贫困地区相对偏远,经济不发达,所以在贫困地区投资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率低,这就导致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供需失衡。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不断好转,较之前年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但是,农民却长期被排除在对于社会非常重要的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虽然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正在推进,但其在发展水平上距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首先,我国不同区域的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距较大,东部、中部和西部农村的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水平偏低,覆盖面较窄,资金没有保证,政策执行不到位。同时,农村基层社会保障机构设施条件简陋、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都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充分发展。
4.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中国的重工业化的发展,稳定城镇人口,减少农民流动给城市带来的压力。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实行城乡有别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和户籍制度。我国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长期不能自由流动,阻碍了城乡人口的交流,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妨碍了生产要素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导致城乡分割和农村的封闭。
二、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对策
贫困人口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弱势的群体,而贫困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点关注区域,扶贫工作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大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贫困问题较之前很多新的变化,而扶贫策略也要随着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反贫困战略的基础,也是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必要条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先天条件本身不足,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导致后天生产力发展水平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弱,脱贫能力不足。因此,国家应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大力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切实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使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升,逐步脱贫。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存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一,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养老问题。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剩余人口多为老年人,他们劳动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患病概率上升,这些老龄人口成为陷入贫困人群的主体。因此,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农村老龄人口的贫困问题,采取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农村老年贫困人群的生存状况。其次,还要改革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建立并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狠抓落实,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切实能享受到基本社会福利。由许多制度组成,并且各项制度功能各不相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完整体系,缺一不可,共同依存。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整体考虑,循序渐进的实施。
3.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导致城乡分割,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投入不均等,城市在各方面都高于农村,造成农村发展落后,户口身份的区别,对农民的歧视,人为造成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相对贫困的出现[8]。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发展经济的反贫困策略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革“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等来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的机会均等,通过解决农民能力贫困问题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国家提出了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的政策。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十三五”期间让所有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所以,脱贫道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颖.中国农村反贫困研究的新视野[J].《开发研究》,2012(7):27-32.
[2]彭红碧.中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0(1).
[3]车春梅.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2(8).
[4]丁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10(22).
作者简介:
段蕴芳(1992—),女,汉族,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