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挖掘教学资源,从课本中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提问题,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提问题;布置一些让学生针对本节内容提出问题类的作业,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资源;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51-02
初中《物理》新教材一改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需要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总结出来并学会应用。课后习题也从过去的理论型练习改为实践性强、趣味性高、接近生活的动手动脑“探究式”习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和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时的相似过程,既可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提出多种探究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首先应准确理解教材内容。能否根据课本内容善于提出和回答问题,则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志。
例1,学习《物理》下册九章“现代顺风耳——电话”一节,学生在学习中提出:(1)为什么叫电话呢?
(2)电流从何而来?我们讲的话怎样加到电流上?
(3)电话线必须是导线吗?
(4)一部电话机中话筒与听筒是怎样连接的?
(5)“电话交换机”有什么好处?等等。
例2,《物理》教材中概念、公式、定律多是该学科的一大特点,在学习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电和热》一节,学生在学习中曾提出:课本中公式P=IR是由P=-IU和U=IR导出的,那么P=IU和I=U/R能否导出P=U/R呢?这是不是说P与R成反比了呢?等等。
在学习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哪怕是错误的问题,都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活动范围非常广,他们的生活经验也很丰富。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认识规律。
例3,在夏天,教室里很热,人们通常打开电扇,那么,为什么通电后会发生转动?电扇转动时,为什么人会感到凉快?是教室的温度降低了吗?你能否进行探究一下?
例4,冬天脱晴纶衣服时,常会冒出火花,并伴有“噼叭,噼叭”的响声,教师让学生回忆这种现象后,提出这是什么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知道这是摩擦起电,教师可以追问:对摩擦起电,同学们都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一:为什么会摩擦起电?问题二:摩擦起电时,一定会发出声音吗?问题三:摩擦起电时,一定会发光吗?问题四:任意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一定会起电吗?
三、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中学物理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实验,对这些实验进行观察提问,也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例5,演示实验:取一新鲜鸡蛋放人装有水的烧杯中,它是下沉还是上浮呢?结果下沉。如果陆续向水中加入食盐并轻轻搅拌,你能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例6,演示实验:纸锅烧水。取一张硬纸放在火上点燃,纸着了,如果把纸湿润后再点燃,会不会再点着?为什么?现在,我们用纸做一个纸锅,纸锅里装水,放到火上加热,纸锅能不能把水烧开?你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并提出问题给以解释。
例7,讲放大镜时,让学生实验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二者有何不同?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给予猜想和假设。
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提问的习惯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在旅游、看电视、看电影、课外活动中,只要处处留心,都能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质疑、提问,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8,新教材初中《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中讲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接着,我让学生课外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大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是动物振动产生的吗?请你课下观察一下动物是怎么振动发声的?你能指出几种鸟叫声是在鸟的哪一部分发生振动的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码?
例9,看电视时,如果手机响了,此时,电视屏幕上会有许多条纹出现,你注意过这个问题么?看电影时,让学生观察影幕,影院的墙壁,胶片的放置等引导学生进行提问。
例10,课外活动中的打球,跑步,做操以及每天结合天气预报观察云、雾、雨、雪、风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买卖商品等等,都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提问。
五、课后留一些“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的一类作业练习,以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每一节课后,都会布置一定的练习和作业,对此,教师不妨在作业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提出问题”的作业,这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11,每一章学完后,专门留出这样一道练习题:对本章的学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例12,课外作业:阅读你家中电视机的说明书,然后结合“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节所学的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
例13,练习:对于欧姆定律,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进行探究。
总之,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它也会经历一个由肤浅的现象到深层次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把较低层次的问题引向深入,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才能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责任编辑 张桂英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资源;提出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51-02
初中《物理》新教材一改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教材中每一单元的许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需要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总结出来并学会应用。课后习题也从过去的理论型练习改为实践性强、趣味性高、接近生活的动手动脑“探究式”习题。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和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时的相似过程,既可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评估和交流。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此,教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提出多种探究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首先应准确理解教材内容。能否根据课本内容善于提出和回答问题,则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志。
例1,学习《物理》下册九章“现代顺风耳——电话”一节,学生在学习中提出:(1)为什么叫电话呢?
(2)电流从何而来?我们讲的话怎样加到电流上?
(3)电话线必须是导线吗?
(4)一部电话机中话筒与听筒是怎样连接的?
(5)“电话交换机”有什么好处?等等。
例2,《物理》教材中概念、公式、定律多是该学科的一大特点,在学习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电和热》一节,学生在学习中曾提出:课本中公式P=IR是由P=-IU和U=IR导出的,那么P=IU和I=U/R能否导出P=U/R呢?这是不是说P与R成反比了呢?等等。
在学习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哪怕是错误的问题,都能促进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当今社会,中学生的活动范围非常广,他们的生活经验也很丰富。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提出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的认识规律。
例3,在夏天,教室里很热,人们通常打开电扇,那么,为什么通电后会发生转动?电扇转动时,为什么人会感到凉快?是教室的温度降低了吗?你能否进行探究一下?
例4,冬天脱晴纶衣服时,常会冒出火花,并伴有“噼叭,噼叭”的响声,教师让学生回忆这种现象后,提出这是什么现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知道这是摩擦起电,教师可以追问:对摩擦起电,同学们都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一:为什么会摩擦起电?问题二:摩擦起电时,一定会发出声音吗?问题三:摩擦起电时,一定会发光吗?问题四:任意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一定会起电吗?
三、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中学物理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实验,对这些实验进行观察提问,也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
例5,演示实验:取一新鲜鸡蛋放人装有水的烧杯中,它是下沉还是上浮呢?结果下沉。如果陆续向水中加入食盐并轻轻搅拌,你能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
例6,演示实验:纸锅烧水。取一张硬纸放在火上点燃,纸着了,如果把纸湿润后再点燃,会不会再点着?为什么?现在,我们用纸做一个纸锅,纸锅里装水,放到火上加热,纸锅能不能把水烧开?你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并提出问题给以解释。
例7,讲放大镜时,让学生实验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二者有何不同?请你提出两个问题,并给予猜想和假设。
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提问的习惯
“处处留心皆学问”。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在旅游、看电视、看电影、课外活动中,只要处处留心,都能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质疑、提问,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8,新教材初中《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中讲到: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接着,我让学生课外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动物大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是动物振动产生的吗?请你课下观察一下动物是怎么振动发声的?你能指出几种鸟叫声是在鸟的哪一部分发生振动的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码?
例9,看电视时,如果手机响了,此时,电视屏幕上会有许多条纹出现,你注意过这个问题么?看电影时,让学生观察影幕,影院的墙壁,胶片的放置等引导学生进行提问。
例10,课外活动中的打球,跑步,做操以及每天结合天气预报观察云、雾、雨、雪、风的变化,社会生活中的买卖商品等等,都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提问。
五、课后留一些“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的一类作业练习,以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每一节课后,都会布置一定的练习和作业,对此,教师不妨在作业练习中适当增加一些“提出问题”的作业,这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例11,每一章学完后,专门留出这样一道练习题:对本章的学习,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例12,课外作业:阅读你家中电视机的说明书,然后结合“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一节所学的内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
例13,练习:对于欧姆定律,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进行探究。
总之,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发展的,它也会经历一个由肤浅的现象到深层次的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把较低层次的问题引向深入,并能用语言准确表述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才能使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责任编辑 张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