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华文学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四射的奇葩。笔者从事20年初中语文教学,深刻体会到文言文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方法和途径虽多种多样的,但私下认为还是有模式可循的,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体会,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返璞归真,“读”占鳌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课目的之一,便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积极体验的空间至关重要。自读自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得法遍生花。”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面对文本,教师要用整体意识,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强调从篇章语境看段落义,从段落语境看句子义,从句子语境看词语义的原则,重视诵读环节在课堂上的落实。因此,不论是篇幅短小的《咏雪》《夸父逐日》,还是篇幅较长的《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可以说着眼于文本整体的充分而形式多样的诵读——示范读与听读、自由读与齐读、放声读与默读、学读与展示读、猜读与悟读等——是引领学生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全面感知的前提。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挖掘课文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吟咏诵读,品味揣摩,让学生陶醉于古诗文的文辞之美、音韵之美、节奏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深义浅入,巧捕有灵性的文眼
古诗文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教师此时应该化身为观音,纤指一点,就点出了文章的精髓。其实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是体会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字一般会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以及描写的环境等。如教学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抓住“闲”字,通过多个环节,多重阅读来解读“苏轼之闲”,“清闲”“悠闲”“安闲”“闲人抒怀”,一“闲”解千愁,一“闲”见深义。以此作为教师备课思维的触发点,我想有些深文通过一字一词来浅入,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比如《岳阳楼记》中的一“悲”一“喜”,再如《醉翁亭记》中的一“乐”一“醉”,《小石潭记》中的一“忧”一“乐”,不都是深义浅出的正解吗?又如《湖心亭看雪》的文眼是“痴”,观“痴”行、赏“痴”景、品“痴”心,通过一个“痴”字,走进了作者,走进了文章,用最直接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授之以渔,授以可循规律: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通假字的规律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达到“见一叶而知秋”的效果,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2)授之以渔,授以翻译方法:正如宝库之门要用钥匙开启,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语言形式的不同,要顺畅地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大意、写作主旨、主要内容,并做到学以致用,必须具备“古文今译”的方法。这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钥匙。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授以翻译的方法,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这样三个原则:即“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避免曲解;达就是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雅就是文字优美,力求用简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为达到这三个原则我们常用翻译五字法:留、删、调、补、换。
一、返璞归真,“读”占鳌头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课目的之一,便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给学生一个自由阅读、积极体验的空间至关重要。自读自悟就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得法遍生花。”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面对文本,教师要用整体意识,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思路,强调从篇章语境看段落义,从段落语境看句子义,从句子语境看词语义的原则,重视诵读环节在课堂上的落实。因此,不论是篇幅短小的《咏雪》《夸父逐日》,还是篇幅较长的《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可以说着眼于文本整体的充分而形式多样的诵读——示范读与听读、自由读与齐读、放声读与默读、学读与展示读、猜读与悟读等——是引领学生从字、词、句到段、篇、章,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全面感知的前提。教师要依据文体特点,挖掘课文语言特色,带领学生吟咏诵读,品味揣摩,让学生陶醉于古诗文的文辞之美、音韵之美、节奏之美,达到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深义浅入,巧捕有灵性的文眼
古诗文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教师此时应该化身为观音,纤指一点,就点出了文章的精髓。其实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是体会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字一般会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以及描写的环境等。如教学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抓住“闲”字,通过多个环节,多重阅读来解读“苏轼之闲”,“清闲”“悠闲”“安闲”“闲人抒怀”,一“闲”解千愁,一“闲”见深义。以此作为教师备课思维的触发点,我想有些深文通过一字一词来浅入,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比如《岳阳楼记》中的一“悲”一“喜”,再如《醉翁亭记》中的一“乐”一“醉”,《小石潭记》中的一“忧”一“乐”,不都是深义浅出的正解吗?又如《湖心亭看雪》的文眼是“痴”,观“痴”行、赏“痴”景、品“痴”心,通过一个“痴”字,走进了作者,走进了文章,用最直接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授之以渔,授以可循规律:多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让学生将重点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文言文学习的规律,例如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通假字的规律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别。多传授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达到“见一叶而知秋”的效果,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背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文章中心思想。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2)授之以渔,授以翻译方法:正如宝库之门要用钥匙开启,由于时间的久远和语言形式的不同,要顺畅地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大意、写作主旨、主要内容,并做到学以致用,必须具备“古文今译”的方法。这是开启文言文学习的钥匙。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授以翻译的方法,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方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这样三个原则:即“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避免曲解;达就是语句要通顺,表意要明确,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雅就是文字优美,力求用简明、富有文采的语言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为达到这三个原则我们常用翻译五字法:留、删、调、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