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行“导师制”的探索

来源 :科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uan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实行导师制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本文通过探讨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行“双导师制”培养体系,达到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之间 “无缝对接” 的效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培养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工学交替 双导师制 创新意识
  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推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下提出来的。校企合作中的“导师制”是指一个学生有两个导师负责指导,即双导师制,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一个校内导师在课堂内专管教学,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等;另一个校外导师则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扩招和招生质量的下降,使学生的低质量与社会需求的高要求形成反差,大多高职学生认知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强,尤其是动手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按照项目教学法思想参与校内和企业顶岗实习锻炼。因此探索高职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体制,不但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强强联合,而且对促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机械类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分析
  高职机械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机械类专业开展双导师制与传统教育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传统教育形式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的,侧重于理论教学,目的是将理论讲述清楚,把机械知识和操作中涉及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但是作为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机械专业,单纯借助课堂教学理论、课堂实验以及教学实习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精神以及参与项目与现场的实践能力,而双导师制恰恰解决和弥补了以上培养学生中的缺陷。双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减少甚至忽略学生毕业工作后的实习期,提前为专业发展和更好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开展双导师制,可以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开展双导师制可以促进专业教师更好地了解企业现状,便于教学改革,便于更新培养模式,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真正地参与到现场,为积累经验,探索创新打下良好基础。针对高职院校教育和管理的现状,按照“宽口径、重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探索双导师制培养,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真正适应测绘现场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工学交替模式下“双导师制”的实施
  2.l“双导师制”实施的主要内容
  根据工学交替中实施导师制的管理办法和计划,学生在第一学年即配备校内导师,实施校内导师制,第二、第三学年在与企业工学交替过程中要求实习企业再配备校外导师,实施“双导师制”。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10人,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1次,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外导师指导学生总数一般不超过5人,每两周指导1次,辅导时间和方法也由导师与学生约定。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即一个校内导师与一个或几个校外导师指导的是同一批学生。校内导师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和校外导师的联系工作。校内外导师通过彼此间的经常交流,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根据用人企业的要求,首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拟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了解专业培养内容和评价标准,再共同实施指导,并对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最后由用人企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予以反馈,以更好指导培养方案的后续实施。
  2.2导师资格
  (1)校内导师的条件
  校内导师一般从专任教师中选聘,选聘时要求导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心,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熟悉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掌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双师素质。由教研室挑选符合上述条件的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学生自愿报名选择导师,然后由系、教研室进行适当平衡,确定每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
  (2)校外导师的条件
  校外导师一般由校外实习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中业务素质高、专业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业务骨干担任。学校与校外导师及所在单位签订协议,规定各自的权力和义务,以保证校外导师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2.3导师职责
  校内导师的职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实行三年一贯制的全程指导,贯穿在学生的各个模块及项目的专业学习、课内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自主创业和就业方向选择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思想引导、学习引导、心理辅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通过定期和不定期与学生的密切沟通,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思想上的问题,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精神的塑造,关爱学生全面成长。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侧重于指导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实务操作,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帮助和鼓励学生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题进行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并结合校内课程学习成绩和职业技能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考核确定的优秀毕业生可优先被企业录用。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职责是互不相同又密切联系的,在工学交替模式下校内外导师只有解决好培养内容的衔接问题,通过彼此间的经常交流,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才能使“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效果。
  2.4导师考核标准
  “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度保证,应该明确导师和学生在这一培养方式中的任务和目标,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考核工作在考核对象上分为对导师的考核和对被指导学生的考核;在考核内容上分为思想品德、学习成绩方面和能力素质方面等考核;在考核方法上,对导师的考核采用导师自评与被指导学生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学生的考核采用导师评定、平时检查督促与学生总评相结合的办法;考核体系应坚持科学、全面、奖惩结合的原则,由教学部门配合人事部门实施;导师工作可折算工作量并纳入年终考核,还可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3.工学交替模式下实行“双导师制”的意义
  通过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培养中采取“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3.1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过程的同时,必须通过体现的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双导师制”真正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指导思想。在工学交替模式下,通过校内导师的理论教学与校外导师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升华理论的目的。
  3.2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企业拥有的真实环境和生产设施。企业的文化以及管理制度等,是高职院校现有实验实训条件所无法实现的。因此。通过工学交替模式下的企业导师,将学生带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现场,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综合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训练。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实训,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3.3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师资队伍。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素质”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而通过“双导师制”,根据工学交替模式下不同的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聘请有特长的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一方面解决自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目前职业教育方法的缺憾,有针对性地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通过“双导师制”,采取专兼结合,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密切沟通合作,还可以获得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丰富的教学素材。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教师的实务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3.4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化发展
  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实施全程指导,根据自己专业特长与近期研究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和实际能力情况,指导学生寻找或选择具体的实践项目、实践单位及岗位,开展专题市场调查、企业家专访等;指导学生通过人才的合理组合、搭配,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组建具有合作精神的项目团队,开展项目前期的准备、项目的策划及正式组织实施,使学生明确实践锻炼的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思考,促进学生提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3.5有利于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高职教育面临学生就业教育的重任,只有使面向岗位的实践训练与岗位所需的实际技能同步。才能使学生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双导师制”构建了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载体,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长效互动机制。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模式到企业进行“全真环境”下的顶岗实习,在校外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充分感受实务工作环境,熟悉工作流程,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诚信品质、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掌握几项具体的技能。学生还可以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选择毕业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融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学生通过校外导师的长期系统指导和顶岗实习,不仅可以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机会得到校外导师和企业的认同,并在校外导师的推荐下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较好地达到了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毕业生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得到企业的肯定、社会的欢迎,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3.6有利于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找到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学校教师与用人单位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组织与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系列化实训项目的开发等,并为校企合作编写系列化实训教材提供了素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作为人才的接收者,企业也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把不断变化中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的要求,体现到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中去,这样,企业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高职院校招聘到称心如意的高技能人才,进而增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4.结语
  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校企“双导师制”,不仅是社会发展、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这种人才培养体制适应了高职院校对测绘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学校与企业实现了“双赢”,但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企业导师的稳定性、相关激励措施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 人民邮电出版社.
  [2]黄崇本. 基于“核心-岗位”课程体系的“221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 2008.14.
  注: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改省级立项课题资助 课题编号:JXJG-09-62-1。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资助 课题编号:09Y01。
其他文献
在教《师生情》一课时,我正引导学生理解三位女同学见到王老师前商量的一段话,一个声音突然冒出来:“老师,我反对!”我大吃一惊,原有的思路突然断裂,但 In teaching the “t
小学数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做到以
[摘要] 室内设计是一个动手性极强的课程,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学生的要求。本文通过目前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项目教学法”,从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出发,对室内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的探索。从“传统知识灌输”到“任务驱动型”的教学,从而拉近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业务水平。  [关键词] 室内设计 项目教学 教学改革    室内设计是我们高校近年来比较新
关于习作评改,笔者认为:要教师改变传统习作教学流程中的教师修改、教师讲评的做法,变“讲评”为“评改”。教师千万不能代替学生修改习作,要使学生觉得我想改、我要改、我会改,使
随着新课程改革,社会群众对小学数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提问有效性的分析研究特别的重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究最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高教
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
第一节是我的课,当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学生们先是惊讶,然后是小声议论.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学生们还没有安静下来,真是岂有此理.我刚要发怒,但马上又镇定了下来,原来他们是
“险”即为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对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保险是一种法律保护的分散保险,消化损失的法律制度。  建筑安装工程一切险是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工程保险,其基本概念是对涉及装置,设备以及各种钢结构安装的所有现场安装风险
非典型性工笔人物画,说到底就是非主流工笔人物画,在工笔人物画市场上没有占据主要地位。目前对它们的分类也不明确。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当前在工笔画市场上的非典型性工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