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日趋完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善的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体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
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统计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同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诱导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兴趣,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如在健美操教学中用音乐和动作来表现动感节拍,使人精神振奋,兴致勃勃;在跳远课中,我们把跳线比作“河沟沿”让学生想象到越过河沟的心理感觉;课的结束部分,又可利用一些轻音乐曲,让学生放松肌肉和缓解疲劳情绪。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智力发展,摆脱偏执、抑郁、焦虑以及学习压力紧张而产生的不良心理。
2.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如一节篮球教学课,可先安排学生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篮球技术,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在纵叉和横叉教学中,有些男生柔韧性差,教师可针对他们意志力强、速度快的优点,讲解柔韧性与跑步步幅的关系,指出柔韧性好了,步幅会增大,将大大提高跑速,引导其坚持不懈的练习劈叉,让他们看到自己每一次细微的进步,并最终获得成功。
2.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等项目;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篮、排、足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鼓励家长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地开展。
总之,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真正健康的人。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收稿日期:2008-5-21
1.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统计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以致于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同时,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2.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以及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诱导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兴趣,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如在健美操教学中用音乐和动作来表现动感节拍,使人精神振奋,兴致勃勃;在跳远课中,我们把跳线比作“河沟沿”让学生想象到越过河沟的心理感觉;课的结束部分,又可利用一些轻音乐曲,让学生放松肌肉和缓解疲劳情绪。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消除大脑疲劳,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智力发展,摆脱偏执、抑郁、焦虑以及学习压力紧张而产生的不良心理。
2.2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如一节篮球教学课,可先安排学生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篮球技术,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增强。在纵叉和横叉教学中,有些男生柔韧性差,教师可针对他们意志力强、速度快的优点,讲解柔韧性与跑步步幅的关系,指出柔韧性好了,步幅会增大,将大大提高跑速,引导其坚持不懈的练习劈叉,让他们看到自己每一次细微的进步,并最终获得成功。
2.3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如:对孤僻、怪异的学生选择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项目;对腼腆、胆怯的学生可选择武术、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等项目的锻炼;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等项目;对遇事紧张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参加激烈的比赛,特别是篮、排、足项目;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项目,如健美操、技巧、长跑、跳高、跨栏等项目。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鼓励家长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地开展。
总之,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成为真正健康的人。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收稿日期:200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