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诱人深入的探究性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探究性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
1.营造民主氛围,鼓励积极探究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课堂上,教师切莫老板着面孔,也不可故作严肃之态,以免人为地造成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望而生畏。师生要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学习是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是难免的,不能横加指责。对学生的探索行为应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他们走到科学的研究轨道上来。
2.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探索空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还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加以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忠于”教材的观念,按照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实践和探索的学习环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创设猜想情境,诱发学生探究
猜想是学生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猜测与探究。关于“猜想”,波利亚的论述可谓精彩而深刻:“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确实,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种“猜想”学习的情境,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猜测,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使数学本身更具学习的魅力。
4.设计认知冲突,吸引学生探究
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激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探索协调的途径。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和小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小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5.联系生活实际,激励学生探究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诱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
6.故意设置错误,深化学生探究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错误,使他们明确错误之所在,知晓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错误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二、探究性学习情境创设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趣味性
创设趣味的情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最好手段。因此,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创设有意义、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小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要有动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过程应该是课程内容持续变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地凸显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上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因素,注重在开放性的活动中丰富学生个体的体验与感悟、加强合作交流的互动与共享,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多维建构中、思维互补中不断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价值,提升教学的张力。
3.要有生活性
探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就感。
比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帮妈妈理财的小角色,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存款到期时能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理?小学生对这样的实际小问题非常有兴趣,他们经过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确定最终的方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创设情境,设计冲突,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探索和思考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以后,伴随而来的将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一、探究性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
1.营造民主氛围,鼓励积极探究
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课堂上,教师切莫老板着面孔,也不可故作严肃之态,以免人为地造成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望而生畏。师生要平等相处,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学习是一种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片面性或错误是难免的,不能横加指责。对学生的探索行为应作出鼓励性的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引导他们走到科学的研究轨道上来。
2.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探索空间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还需要每一个教师去实践、丰富、加以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忠于”教材的观念,按照素质教育这个大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实践和探索的学习环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的研究材料,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创设猜想情境,诱发学生探究
猜想是学生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猜测与探究。关于“猜想”,波利亚的论述可谓精彩而深刻:“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和搞小动作。”确实,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一种“猜想”学习的情境,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猜测,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在一起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碰撞,从而使数学本身更具学习的魅力。
4.设计认知冲突,吸引学生探究
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激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探索协调的途径。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在新知和小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小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5.联系生活实际,激励学生探究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诱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
6.故意设置错误,深化学生探究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错误,使他们明确错误之所在,知晓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错误获得正确的认识。这对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二、探究性学习情境创设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趣味性
创设趣味的情境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最好手段。因此,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创设有意义、有趣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小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要有动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过程应该是课程内容持续变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师必须摒弃过多的预设与计划、规范与机械,更多地凸显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丰富性、复杂多变性、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上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因素,注重在开放性的活动中丰富学生个体的体验与感悟、加强合作交流的互动与共享,让学生在多元体验中、多维建构中、思维互补中不断生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价值,提升教学的张力。
3.要有生活性
探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强调客观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探索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小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就感。
比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做帮妈妈理财的小角色,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存款到期时能取回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理?小学生对这样的实际小问题非常有兴趣,他们经过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确定最终的方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于放手,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创设情境,设计冲突,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探索和思考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以后,伴随而来的将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