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基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学进行教学上的展开是常有的教学形式之一,在提高幼儿对学习的参与度与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上,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而在幼儿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应着重分析幼儿的心理,在良好的互动下去实现课程的深入学习。这一步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使幼儿培养成一个健全的人,在道德水平与人格素质上有相当的提升。本文从简单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探索,谈谈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展开德育工作。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幼儿园;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8-0068-01
学前教育一直以来相对其他的教育方面更为特殊,主要体现在孩童性格的多变性以及未定形的基础环境观念,因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学课程就更为重要,高素养的课堂在教育上具有更大的效用。通过心理学知识的辅助,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幼儿更易接受,并在具體的幼儿园活动中去展开行为教育等,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使道德观念在幼儿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而在心理学的导向下,教师能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上的优化。以下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在对应的策略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德育延伸。
1.注重幼儿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体验
道德学习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基本都是靠社会习惯约定俗成的。而在幼儿教育中的道德学习就更没有固定的教学环节与内容,在应用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学习与认知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在良好理解运用心理学观点的角度上形成独特的心理教学机制,为教学的过程与本质做出更多的解释。在相关的教学模拟中,通过行为体验的变化使幼儿拥有不一样的情感与道德观念,在体验式学习中强化教学的基本构架。
例如,幼师能在常规的幼儿园活动中给孩子们灌输生命观念,通过让幼儿带乌龟、蚕宝宝之类的小动物开展关于生命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对生命与非生命形成一个基础的认知。在相关的简单生物知识学习中让幼儿认识到鲜活的生命也有与自身处在同一个世界的权利,它们也会悲伤、会哭泣、会开心、会愤怒,从而孩子们在初步的代入中认识到肆意践踏其他生命是非常残忍与非常不道德的。在心理学的应用下,幼儿进一步体会其他生命物种的心理,在道德人文观念塑造上具有重大的作用。
2.高度重视幼儿情绪,注重教育的感性方面
幼儿也是一个人类生命个体,具有鲜活多变的情绪,而由于年龄与经验较少,更容易直接表现在脸上。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的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意识驱动物质的观念,也正是情绪,才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因而,教师应该重视情绪,对情感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引导教育,在感性的基础上介入教育,从而使幼儿的德育工作不沦为单纯的说教与概念化。
例如,在幼儿园中幼儿发生了矛盾,教师应积极调和,在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对事件双方进行同步教育。这一过程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使处理结果尽可能地公正与符合当事人的心理预期。通过意外事件的导向,教师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犯错的一方处置更为客观,在包容的前提下分析事件性质,并以此为教材展开道德教育。借此来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从而对提升幼儿的积极性,消除其学习障碍具有更大的效力。
3.追求心理健康,以性格为教育切入点
对幼儿教育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教学分析。一方面,它以德育观念为导向,在工作力度上更下功夫;另一方面,它以提升幼儿的个人品质出发,帮助幼儿形成一个阳光乐观的心态。而在进一步的教育中,教师要学会从孩子们的性格出发,不进行社会价值的评判,保证幼儿性格基础的多元性,根据素材的不同因材施教,对过于自卑与阴暗的心理去进行扭转,从而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对于家庭环境因素导致幼儿出现的轻微自闭症人格,教师需要纠正崩坏的倾向,通过多次心理辅导等方式,形成多方面的观念与道德规范约束,使幼儿不至于形成反社会性人格。而在心理教学中也不能矫枉过正,强迫孩子们做不适应自身性格的事情。在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下,幼儿教育能更好地与心理学知识相融合,对于德育工作具有更强的导向意义,在相关的活动中去体验阳光世界的美好,形成客观的美的体验。
从心理学的视角展开教学探讨,则能够使教学适应幼儿的变化,在充分考虑幼儿心理的状况下进行行为解读与模式分析,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及时给出针对性的对策。而融入心理教学的首要部分就是引发幼儿的情感,在情绪的具象化表现中分析各种成因与结果。在基础上实施更完备的教育,对教学中历程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以了解掌握幼儿心理为教学核心,则能使教学更符合孩子们发展的需要,在高效的授课中进行人生观念的塑造,充分发挥出学科特性,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增添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佳.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幼儿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
[2]肖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五年一贯制德育教育途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
关键词:幼儿心理学;幼儿园;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8-0068-01
学前教育一直以来相对其他的教育方面更为特殊,主要体现在孩童性格的多变性以及未定形的基础环境观念,因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学课程就更为重要,高素养的课堂在教育上具有更大的效用。通过心理学知识的辅助,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幼儿更易接受,并在具體的幼儿园活动中去展开行为教育等,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使道德观念在幼儿心中留下初步的印象。而在心理学的导向下,教师能抓住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调动幼儿学习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上的优化。以下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在对应的策略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德育延伸。
1.注重幼儿道德学习的心理机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体验
道德学习没有一个统一的机制,基本都是靠社会习惯约定俗成的。而在幼儿教育中的道德学习就更没有固定的教学环节与内容,在应用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学习与认知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在良好理解运用心理学观点的角度上形成独特的心理教学机制,为教学的过程与本质做出更多的解释。在相关的教学模拟中,通过行为体验的变化使幼儿拥有不一样的情感与道德观念,在体验式学习中强化教学的基本构架。
例如,幼师能在常规的幼儿园活动中给孩子们灌输生命观念,通过让幼儿带乌龟、蚕宝宝之类的小动物开展关于生命的教学活动,使幼儿对生命与非生命形成一个基础的认知。在相关的简单生物知识学习中让幼儿认识到鲜活的生命也有与自身处在同一个世界的权利,它们也会悲伤、会哭泣、会开心、会愤怒,从而孩子们在初步的代入中认识到肆意践踏其他生命是非常残忍与非常不道德的。在心理学的应用下,幼儿进一步体会其他生命物种的心理,在道德人文观念塑造上具有重大的作用。
2.高度重视幼儿情绪,注重教育的感性方面
幼儿也是一个人类生命个体,具有鲜活多变的情绪,而由于年龄与经验较少,更容易直接表现在脸上。而幼儿的情绪对幼儿的行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意识驱动物质的观念,也正是情绪,才让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因而,教师应该重视情绪,对情感这一心理过程进行引导教育,在感性的基础上介入教育,从而使幼儿的德育工作不沦为单纯的说教与概念化。
例如,在幼儿园中幼儿发生了矛盾,教师应积极调和,在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之后,对事件双方进行同步教育。这一过程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使处理结果尽可能地公正与符合当事人的心理预期。通过意外事件的导向,教师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犯错的一方处置更为客观,在包容的前提下分析事件性质,并以此为教材展开道德教育。借此来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从而对提升幼儿的积极性,消除其学习障碍具有更大的效力。
3.追求心理健康,以性格为教育切入点
对幼儿教育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教学分析。一方面,它以德育观念为导向,在工作力度上更下功夫;另一方面,它以提升幼儿的个人品质出发,帮助幼儿形成一个阳光乐观的心态。而在进一步的教育中,教师要学会从孩子们的性格出发,不进行社会价值的评判,保证幼儿性格基础的多元性,根据素材的不同因材施教,对过于自卑与阴暗的心理去进行扭转,从而使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对于家庭环境因素导致幼儿出现的轻微自闭症人格,教师需要纠正崩坏的倾向,通过多次心理辅导等方式,形成多方面的观念与道德规范约束,使幼儿不至于形成反社会性人格。而在心理教学中也不能矫枉过正,强迫孩子们做不适应自身性格的事情。在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下,幼儿教育能更好地与心理学知识相融合,对于德育工作具有更强的导向意义,在相关的活动中去体验阳光世界的美好,形成客观的美的体验。
从心理学的视角展开教学探讨,则能够使教学适应幼儿的变化,在充分考虑幼儿心理的状况下进行行为解读与模式分析,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及时给出针对性的对策。而融入心理教学的首要部分就是引发幼儿的情感,在情绪的具象化表现中分析各种成因与结果。在基础上实施更完备的教育,对教学中历程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以了解掌握幼儿心理为教学核心,则能使教学更符合孩子们发展的需要,在高效的授课中进行人生观念的塑造,充分发挥出学科特性,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增添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刘佳.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幼儿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
[2]肖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五年一贯制德育教育途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