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认为,有效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有激情的,能够引导学生乐学、爱学,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能力获得提高的课堂,“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标尺。对于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作者从课前预习、课中导学、课外延伸几个环节进行尝试,重于有效。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性 课前预习 课中设计 课后延伸
新课改实施了好长时间,对于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我内心充满困惑,面对一双双天真的眼睛,总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那样无助。从语文新课标的培训和学习中得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为“有效的课堂”呢?我认为,有效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有激情的,能够引导学生乐学、爱学,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能力获得提高。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注重课前预习
我们提倡课前预习,主要在于预习字音词形词义及读懂内容,但由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疏于指导,导致学生敷衍了事,预习环节失去了意义。如果能为学生做好预习学案,指导预习,则对有效课堂教学大有好处。
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针对作者使用优美的语句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和表达了自己人生向往这一主题时,特设了如下预习环节:1.大声读:读课文,读字音,读句子。2.认真找:找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名字。3.小组查:查一查音乐家的资料,维也纳的材料。4.自己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5.交纸条:有不懂的地方吗?写下来。
之所以做这样的预习设计,是想从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读文本的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课前预习有效,课堂上自然有所收获。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语文课堂变得更活跃。
二、设计课中教学
首先是文本解读。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如果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内容解读不清晰,主旨不明确,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就谈不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其次是内容的引导。在文本解读之后,结合课前提前下发的师生共用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探究,由个及类,由类及理。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学案设计了“我所认识的孔子”这一话题,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大教育家、长者、圣人……接着探寻游春内容,果然在文中突破了对孔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是注重师生互动。在强调“双主”这一体系的课堂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是在一些语文课上,依然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模式无法谈及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汪伦唱的是什么歌呀?”其实,我课前备课时并没有设想过这样的情形,但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我随即调整了上课思路,从友谊、朋友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没想到的是,一名学生竟哼起了《朋友》这首歌,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唱起了《朋友》。在这一堂课上,师生积极,学生互动,真正体会到了李白和汪伦的真挚情谊,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关注课外延伸
1.語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咬文嚼字。在教学《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时通过文本解读,了解到“九岁男孩认真地、诚实地送着每一份报纸,用真情对待每一个订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1到4节的文字,然后结合下面的两个提示,为学生描绘出“真情送报的”感人情景。
情景(一):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大地。我骑着自行车……
情景(二):今天,我早早地到报社拿了报纸,突然,天空下起了雪……
我设这样的两个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形,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知道“只有经历生活的磨难,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借语文的工具性达到有效的人文性教学目的。
2.课外拓展延伸。语文教学要从“大语文”角度出发,明确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教师要能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延伸到生活中,从而实现语文的“大生活”化。
如教学《水》这篇文章后,我布置了一份调查:水有哪些用途?浪费水现象有哪些?家里一天的用水量是多少?能直接饮用的水有多少?家园四周还有多少干净的池塘、小溪……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水作为资源不可或缺但污染严重,于是提出“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倡议活动。
总之,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用文本中收获的启迪与智慧去观察生活,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枝红杏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小学语文教师置身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才会激情洋溢、感悟生活、启迪灵魂。我们要努力践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有效性 课前预习 课中设计 课后延伸
新课改实施了好长时间,对于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我内心充满困惑,面对一双双天真的眼睛,总感觉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那样无助。从语文新课标的培训和学习中得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目标。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为“有效的课堂”呢?我认为,有效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有激情的,能够引导学生乐学、爱学,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能力获得提高。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注重课前预习
我们提倡课前预习,主要在于预习字音词形词义及读懂内容,但由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疏于指导,导致学生敷衍了事,预习环节失去了意义。如果能为学生做好预习学案,指导预习,则对有效课堂教学大有好处。
我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时,针对作者使用优美的语句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和表达了自己人生向往这一主题时,特设了如下预习环节:1.大声读:读课文,读字音,读句子。2.认真找:找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名字。3.小组查:查一查音乐家的资料,维也纳的材料。4.自己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5.交纸条:有不懂的地方吗?写下来。
之所以做这样的预习设计,是想从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读文本的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课前预习有效,课堂上自然有所收获。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语文课堂变得更活跃。
二、设计课中教学
首先是文本解读。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如果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内容解读不清晰,主旨不明确,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就谈不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
其次是内容的引导。在文本解读之后,结合课前提前下发的师生共用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探究,由个及类,由类及理。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时,学案设计了“我所认识的孔子”这一话题,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大教育家、长者、圣人……接着探寻游春内容,果然在文中突破了对孔子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是注重师生互动。在强调“双主”这一体系的课堂模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可是在一些语文课上,依然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模式无法谈及课堂教学有效性。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有一个学生举手质疑:“老师,汪伦唱的是什么歌呀?”其实,我课前备课时并没有设想过这样的情形,但基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我随即调整了上课思路,从友谊、朋友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没想到的是,一名学生竟哼起了《朋友》这首歌,于是我就和学生一起唱起了《朋友》。在这一堂课上,师生积极,学生互动,真正体会到了李白和汪伦的真挚情谊,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关注课外延伸
1.語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咬文嚼字。在教学《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时通过文本解读,了解到“九岁男孩认真地、诚实地送着每一份报纸,用真情对待每一个订户”。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1到4节的文字,然后结合下面的两个提示,为学生描绘出“真情送报的”感人情景。
情景(一):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大地。我骑着自行车……
情景(二):今天,我早早地到报社拿了报纸,突然,天空下起了雪……
我设这样的两个情境,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形,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知道“只有经历生活的磨难,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借语文的工具性达到有效的人文性教学目的。
2.课外拓展延伸。语文教学要从“大语文”角度出发,明确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教师要能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延伸到生活中,从而实现语文的“大生活”化。
如教学《水》这篇文章后,我布置了一份调查:水有哪些用途?浪费水现象有哪些?家里一天的用水量是多少?能直接饮用的水有多少?家园四周还有多少干净的池塘、小溪……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水作为资源不可或缺但污染严重,于是提出“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倡议活动。
总之,生活即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用文本中收获的启迪与智慧去观察生活,解决问题,我认为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枝红杏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小学语文教师置身于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中,才会激情洋溢、感悟生活、启迪灵魂。我们要努力践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语文课堂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