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学困生?我们认为学困生就是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他们在认知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生,同时他们都有不良习惯:上课不听讲、捣乱课堂纪律,下课打闹,喜欢上网等。这是让家长不安心,老师不放心的一群特殊群体。
一、学困生的成因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导致学困生有三方面原因。
(一)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困生的形成,大部分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1.残破型家庭。这类家庭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发展呈畸形,他们得不到关爱,在挫折感和精神刺激下,变得自暴自弃,沉沦消极。
2.暴力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待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孩子有苦诉不出,久而久之,产生了对抗情绪,犯错后,由于害怕被责打,不敢回家而流落街头,很容易受坏势力影响。
3.溺爱型家庭。这类孩子任性,对所犯错误无所谓。由于事事由家长包办,使他们的行为能力跟不上其他同学,意志脆弱,碰到困难,只会退缩、逃避。
4.不负责任家庭。有些家长本身不务正业,赌博,酗酒,在外乱搞等,他们都是对小孩极不负责任。
(二)学校原因
1.虽然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实质上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在衡量学生的优劣上,还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成绩优秀的能升重点学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价值取向。成绩优者,沾沾自喜;成绩劣者,觉得无地自容,心理上被烙上一道阴影,他们自卑、自暴自弃,从而影响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
2.还有个别老师,对待学困生问题上方法简单,缺乏耐心,甚至体罚和歧视学困生。正由于个别老师的偏见,导致部分学生沦为学困生。
(三)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对金钱追逐盲目膨胀,对物质享受极度崇尚、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泛滥,都在严重侵蚀未成年的健康人格。互联网的普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学校周边环境恶劣而使部分学生受影响。如游戏娱乐场所包围学校,导致部分学生整天沉迷于打游戏,甚至参与赌博等违法行为。
2.社会上不良风气冲击和影响。如劳改犯出狱后,靠自己的“霸气”,不劳而获。这一现象影响部分学生,使他们认为学文化无关紧要,只要会“混”就能出人头地,而导致部分同学厌学好斗,越陷越深。
二、学困生转化的技巧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自古以来的名言。班主任与学困生之间,不建立起深挚的感情联系,转化是不可能的。学困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得到的温暖太少,得到的爱太少,周围的人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嫌弃态度。因此,许多班主任提出了对学困生要“偏爱”的观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处于行为“断乳期”,自我意识能力不强,说话做事常常处于心理矛盾状态,有时受好奇心驱使,做出一些违规事端,但心理上也害怕受到正面舆论的谴责。对于学困生必须有个正确的看法,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大,在不利条件下可以变坏,在有利条件下也可以变好。只要我们根据学困生的特殊状态和特点,采取符合学困生的活动规律和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就能使学困生走上正轨,健康成长。转化学困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
(一)开办家长学校,使学校、家庭配合起来,是转化学困生的好办法
1.通过家长学校,尤其是“学困生家长”的学校,给家庭送去必要的教育孩子的知识,让家长理解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从而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促使学困生转化。
2.应建立一种稳定的学困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这样学校、家庭联手教育学困生必定事半功倍。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上,应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感情、生活等方面关注,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1.热爱学生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爱。老师必须坚持“爱”字当头,不嫌弃,不歧视,用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关爱他们,用教师的行为感染他们,用诚挚的师爱弥补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当师生关系融洽了,教育和转化就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时教师的教育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挖掘优点是关键
教师要珍惜和爱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在批评教育时,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应正确运用表扬和奖励这个法宝,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前途、有希望的。要努力为学困生表现自己,争取进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增强自爱、自重、自强的信心。为此,我们绝不做伤害学困生自尊的事情。当众“揭短”、 “亮疮疤”是最忌讳的。
3.开展活动是动力
学困生活动能量很大,精力充沛。如果没有各种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他们旺盛精力没有地方消耗,无聊之中,外界各种低级庸俗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使他们不自觉地做出违反纪律的事。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特点的广阔天地,把学困生兴奋点转移到正确方面,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爱好、才能和特长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产生发展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转化学困生起到促进作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更能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大家庭中的自我价值。如我们每学期组织学困生去敬老院慰问。通过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有用人才,从而在以后生活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他人,转化自身。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对学困生的全部教育,只有引起他们的自我教育,才会产生积极效果。因此,要确定学困生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要千方百计调动、刺激他们的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克服消极因素。
关心教育好学生,尤其学困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满腔热枕地关心学困生,并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思考,学困生问题一定能够较大转化。
一、学困生的成因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导致学困生有三方面原因。
(一)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学困生的形成,大部分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1.残破型家庭。这类家庭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心理发展呈畸形,他们得不到关爱,在挫折感和精神刺激下,变得自暴自弃,沉沦消极。
2.暴力型家庭。这类家庭父母双方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待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拳脚相加。孩子有苦诉不出,久而久之,产生了对抗情绪,犯错后,由于害怕被责打,不敢回家而流落街头,很容易受坏势力影响。
3.溺爱型家庭。这类孩子任性,对所犯错误无所谓。由于事事由家长包办,使他们的行为能力跟不上其他同学,意志脆弱,碰到困难,只会退缩、逃避。
4.不负责任家庭。有些家长本身不务正业,赌博,酗酒,在外乱搞等,他们都是对小孩极不负责任。
(二)学校原因
1.虽然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实质上我们的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在衡量学生的优劣上,还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成绩优秀的能升重点学校。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价值取向。成绩优者,沾沾自喜;成绩劣者,觉得无地自容,心理上被烙上一道阴影,他们自卑、自暴自弃,从而影响了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
2.还有个别老师,对待学困生问题上方法简单,缺乏耐心,甚至体罚和歧视学困生。正由于个别老师的偏见,导致部分学生沦为学困生。
(三)社会原因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对金钱追逐盲目膨胀,对物质享受极度崇尚、拜金主义等思想的泛滥,都在严重侵蚀未成年的健康人格。互联网的普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严重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1.学校周边环境恶劣而使部分学生受影响。如游戏娱乐场所包围学校,导致部分学生整天沉迷于打游戏,甚至参与赌博等违法行为。
2.社会上不良风气冲击和影响。如劳改犯出狱后,靠自己的“霸气”,不劳而获。这一现象影响部分学生,使他们认为学文化无关紧要,只要会“混”就能出人头地,而导致部分同学厌学好斗,越陷越深。
二、学困生转化的技巧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自古以来的名言。班主任与学困生之间,不建立起深挚的感情联系,转化是不可能的。学困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得到的温暖太少,得到的爱太少,周围的人对他们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嫌弃态度。因此,许多班主任提出了对学困生要“偏爱”的观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处于行为“断乳期”,自我意识能力不强,说话做事常常处于心理矛盾状态,有时受好奇心驱使,做出一些违规事端,但心理上也害怕受到正面舆论的谴责。对于学困生必须有个正确的看法,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大,在不利条件下可以变坏,在有利条件下也可以变好。只要我们根据学困生的特殊状态和特点,采取符合学困生的活动规律和年龄特点的教育措施,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就能使学困生走上正轨,健康成长。转化学困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
(一)开办家长学校,使学校、家庭配合起来,是转化学困生的好办法
1.通过家长学校,尤其是“学困生家长”的学校,给家庭送去必要的教育孩子的知识,让家长理解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从而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促使学困生转化。
2.应建立一种稳定的学困生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这样学校、家庭联手教育学困生必定事半功倍。家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上,应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感情、生活等方面关注,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教育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1.热爱学生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爱。老师必须坚持“爱”字当头,不嫌弃,不歧视,用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关爱他们,用教师的行为感染他们,用诚挚的师爱弥补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当师生关系融洽了,教育和转化就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这时教师的教育就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2.挖掘优点是关键
教师要珍惜和爱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在批评教育时,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应正确运用表扬和奖励这个法宝,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前途、有希望的。要努力为学困生表现自己,争取进步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增强自爱、自重、自强的信心。为此,我们绝不做伤害学困生自尊的事情。当众“揭短”、 “亮疮疤”是最忌讳的。
3.开展活动是动力
学困生活动能量很大,精力充沛。如果没有各种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他们旺盛精力没有地方消耗,无聊之中,外界各种低级庸俗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使他们不自觉地做出违反纪律的事。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以发展个性特点的广阔天地,把学困生兴奋点转移到正确方面,使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爱好、才能和特长的机会,从而促使他们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产生发展自己的欲望和要求。
(三)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转化学困生起到促进作用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更能使他们认识到在社会大家庭中的自我价值。如我们每学期组织学困生去敬老院慰问。通过活动,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社会有用人才,从而在以后生活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他人,转化自身。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对学困生的全部教育,只有引起他们的自我教育,才会产生积极效果。因此,要确定学困生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要千方百计调动、刺激他们的积极因素发挥作用,克服消极因素。
关心教育好学生,尤其学困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要我们满腔热枕地关心学困生,并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思考,学困生问题一定能够较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