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起徐渭一名,便可想到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狂狷之士。同时也是明代大写意画的开山鼻祖。他自幼聪敏,对自己的期待极高,但现实却给他开了一系列玩笑,从出身、科举到娶妻种种不幸的人生遭遇使徐渭精神崩溃步入癫狂,虽然在时代思潮中使他从科举制的痴迷中醒过来成为封建礼教的反叛者,然而不幸的人生遭际却逼得他精神崩溃发疯发狂,徘徊在天才与疯子的边缘。这一心灵的过程使得这位狂士的精神在艺术作品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以奇特的艺术形态引领着时代思潮。
【关键词】:狂狷;坎坷;写意风格
徐渭,字文长(初字文清),别号青藤道人。生前才华横溢,然而并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和影响。去世之后,由于袁宏道等人称扬,在各个领域的成就才被发现,于是确定了晚明文学这一地位。
一、狂狷性格的形成原因
首先,徐渭出生于富足之家,但当他还在襁褓中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便失去了经济地位的支撑。徐渭自幼天资聪颖,才富卓越,少年时期就因才华出众而名震乡里。在这一片赞誉声中,徐渭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不幸的是科举失利后,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折。其次,徐渭在婚姻方面的失败,徐渭前后结过四次婚,其中两次都是因为生活贫苦而入赘妻家为婿,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成年男子来说,这无疑意味人生的失败,受着身心的屈辱。虽然他与第一任妻子潘氏感情甚好,可是这仍然无法抹去入赘带给他心灵上的阴影,中年以后,徐渭娶回了张氏为继室,在表明上来看徐渭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可是他一直深陷在对妻子的怀疑中,在猜忌与不安之中,最后终于在暴怒中将妻子杀害。为此,他入狱达七年之久。最后,徐渭在社会上也是历经坎坷,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中,像徐渭这种文人通常走的都是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道路,不过绝大多数士子都将不幸落榜成为科举制的埋葬品,徐渭则正是这不幸的一员。当功名未就却年华不在,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时候,徐渭遇见了浙江总督胡宗宪,他在徐渭科场失利、婚姻失败、家园失落、人生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出现,给了徐渭施展才能的一席之地,让徐渭对生活有了期望,然而,好景不长,朝廷的政治斗争导致胡宗宪受到牵连,先被罢官。这一连串的变化给徐渭的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打击,徐渭想要实现自我发挥才能的愿望由此破灭,精神无处寄托,造成性格偏执多疑,对社会有激烈的反抗情绪。
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绘画中的表现
徐渭在人生道理上的屡次受挫使他无言以对,只能将这份复杂而又荒谬的心理体念宣泄在画作中去,官场的腐败使他轻视传统法度,注重表达情感意趣,他的画不管是用笔还是构图都大胆夸张,张扬创造力。他的画行笔奔放,往往如脱缰野马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和激烈的运动感,即使那些细小的线条,也充满着斗志激动,就像古人写草书一样。即使是简单的几笔笔墨,也是气息连贯韵味十足。曾注意到徐渭在一幅画中提写道“元镇作墨竹,随意将墨涂,凭谁呼画里,或芦或呼麻,我昔画尺麟,人问此何鱼?我亦不能答,张癫狂草书。”从中可以看到吴镇画竹,刻意突出竹子组合关系中的“人”、“个”、“分”、“介”结构,并把这种结构定型为一个标准,而大多古人学习花鸟都是从芥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开始学起,临到竹子的时候,也是依靠“人”、“川”、“分”、“爪”、“个”等汉字的笔画,很容易就建立起竹子组合的最初图式,而现在看徐渭所画的竹子基本看不到这些组合图式,而徐渭当时所面对的也是在这种竹谱影响下的绘画,却反而没有受到这种程序式的图式影响,所画竹子,筆笔相连,这些都超出了竹子的自然形态,却仍然保留有原来的影子,这恰恰不就是齐白石所说的“画画妙于似与不似,太似似媚俗,不似似欺俗。”这应该就是齐白石从古人徐渭那里学到的经典,以似不似的态度师法古人,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运用,最终成就一代大师。
徐渭作品通常都是用“放笔”、“狂挥”“淋漓”来形容他的画风,以至于我对他的作品都有些片面的理解,只以为他的每次作画都跟“疯子”一样,在喝醉微醺的状态下,执笔狂扫胡乱涂抹,只顾表现自己的内心,放任笔墨,倾吐胸怀。就像纵观《杂卉卷》,起初给我的感受就是乱,各种用笔挥洒,泼墨淋漓,试想他是在怎么的心境下作出来的,而且画中十几种花卉都是用墨表现,很少施加色彩,如菊都是用勾花点叶之法,叶脉用破墨,就连牡丹这种表现荣华富贵的花卉在徐渭的笔下也单单用墨,绝不加任何颜色,因为一些文人画家在画牡丹时往往表现的是华贵的世俗趣味,而徐渭却不以为然。后来细细品味,牡丹虽然用墨表现,但花头水分饱满,浓淡墨相结合分开层次,行笔用墨有条不絮,雍容华贵的视觉感受并没有减少。接下来的石榴,先以淡墨泼出石榴的形状,浓泼淡画出花蒂,枝干以枯笔飞白写出,最后以极细的浓墨勾画叶筋。下面的荷用大块水墨铺开,看不出到底是几面荷叶交织,也分不清哪些是草,好像乱柴一样枯笔纵横,但是还是可以从这些线条和墨块中感受到一种情绪的舒张,从这三个中就可以看到徐渭并不是简单的笔墨挥洒,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是在对前人的绘画做了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并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后所作,即是尊重花鸟画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自己“师造化”的结果。徐渭的绘画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外也是充满着自喻色彩,例如他画牡丹寓意自己穷困潦倒、诉说疾苦。他借雪中之竹的,表达自己难以消解的怨恨,或通过石榴寓意自己自持才高,怀才不遇,社会的冷漠无情。不过这也和徐渭的天资聪慧离不开,并不是每个人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就能成功的。
三、大写意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
明代绘画名家,流派辈出,但大写意花鸟画是当时一个新兴的画风,而徐渭则在他们成就的基础上,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进一步地加以发展,成了晚明画坛一位大写意画的大师。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现代大师齐白石自称“恨不生三百年前,或为诸君磨墨理纸”,可见齐白石对徐渭的深情敬意。他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个磅礴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画坛和近现代画坛的强大的文人花鸟画大写意派,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着。
徐渭的一生这让我联想到了西方的梵高,好像历史上的每个奇才都有着相似命运的考验,而这一考验一旦与艺术触发,便迅速转化成创作的源泉,徐渭在坎坷的命运下将绘画创作化为激情的呐喊,将他此生的痛苦和悲愤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并传达给世人,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我们读到的可能是徐渭不幸的人生,可是,不正是在这不幸的人生中才铸造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袁宏道.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徐渭.精品画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0.
[3]王家诚.徐渭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8.
[4]徐渭.青藤书屋文集[M]. 中华书局.1985
[5]王家诚.徐渭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8.
[6]孙明道.布衣与簪裾:科举下的徐渭董其昌画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
【关键词】:狂狷;坎坷;写意风格
徐渭,字文长(初字文清),别号青藤道人。生前才华横溢,然而并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和影响。去世之后,由于袁宏道等人称扬,在各个领域的成就才被发现,于是确定了晚明文学这一地位。
一、狂狷性格的形成原因
首先,徐渭出生于富足之家,但当他还在襁褓中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便失去了经济地位的支撑。徐渭自幼天资聪颖,才富卓越,少年时期就因才华出众而名震乡里。在这一片赞誉声中,徐渭对自己的期望很高,不幸的是科举失利后,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挫折。其次,徐渭在婚姻方面的失败,徐渭前后结过四次婚,其中两次都是因为生活贫苦而入赘妻家为婿,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成年男子来说,这无疑意味人生的失败,受着身心的屈辱。虽然他与第一任妻子潘氏感情甚好,可是这仍然无法抹去入赘带给他心灵上的阴影,中年以后,徐渭娶回了张氏为继室,在表明上来看徐渭有了一个自己的家,可是他一直深陷在对妻子的怀疑中,在猜忌与不安之中,最后终于在暴怒中将妻子杀害。为此,他入狱达七年之久。最后,徐渭在社会上也是历经坎坷,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中,像徐渭这种文人通常走的都是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道路,不过绝大多数士子都将不幸落榜成为科举制的埋葬品,徐渭则正是这不幸的一员。当功名未就却年华不在,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时候,徐渭遇见了浙江总督胡宗宪,他在徐渭科场失利、婚姻失败、家园失落、人生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出现,给了徐渭施展才能的一席之地,让徐渭对生活有了期望,然而,好景不长,朝廷的政治斗争导致胡宗宪受到牵连,先被罢官。这一连串的变化给徐渭的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打击,徐渭想要实现自我发挥才能的愿望由此破灭,精神无处寄托,造成性格偏执多疑,对社会有激烈的反抗情绪。
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绘画中的表现
徐渭在人生道理上的屡次受挫使他无言以对,只能将这份复杂而又荒谬的心理体念宣泄在画作中去,官场的腐败使他轻视传统法度,注重表达情感意趣,他的画不管是用笔还是构图都大胆夸张,张扬创造力。他的画行笔奔放,往往如脱缰野马具有很强的力量感和激烈的运动感,即使那些细小的线条,也充满着斗志激动,就像古人写草书一样。即使是简单的几笔笔墨,也是气息连贯韵味十足。曾注意到徐渭在一幅画中提写道“元镇作墨竹,随意将墨涂,凭谁呼画里,或芦或呼麻,我昔画尺麟,人问此何鱼?我亦不能答,张癫狂草书。”从中可以看到吴镇画竹,刻意突出竹子组合关系中的“人”、“个”、“分”、“介”结构,并把这种结构定型为一个标准,而大多古人学习花鸟都是从芥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开始学起,临到竹子的时候,也是依靠“人”、“川”、“分”、“爪”、“个”等汉字的笔画,很容易就建立起竹子组合的最初图式,而现在看徐渭所画的竹子基本看不到这些组合图式,而徐渭当时所面对的也是在这种竹谱影响下的绘画,却反而没有受到这种程序式的图式影响,所画竹子,筆笔相连,这些都超出了竹子的自然形态,却仍然保留有原来的影子,这恰恰不就是齐白石所说的“画画妙于似与不似,太似似媚俗,不似似欺俗。”这应该就是齐白石从古人徐渭那里学到的经典,以似不似的态度师法古人,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运用,最终成就一代大师。
徐渭作品通常都是用“放笔”、“狂挥”“淋漓”来形容他的画风,以至于我对他的作品都有些片面的理解,只以为他的每次作画都跟“疯子”一样,在喝醉微醺的状态下,执笔狂扫胡乱涂抹,只顾表现自己的内心,放任笔墨,倾吐胸怀。就像纵观《杂卉卷》,起初给我的感受就是乱,各种用笔挥洒,泼墨淋漓,试想他是在怎么的心境下作出来的,而且画中十几种花卉都是用墨表现,很少施加色彩,如菊都是用勾花点叶之法,叶脉用破墨,就连牡丹这种表现荣华富贵的花卉在徐渭的笔下也单单用墨,绝不加任何颜色,因为一些文人画家在画牡丹时往往表现的是华贵的世俗趣味,而徐渭却不以为然。后来细细品味,牡丹虽然用墨表现,但花头水分饱满,浓淡墨相结合分开层次,行笔用墨有条不絮,雍容华贵的视觉感受并没有减少。接下来的石榴,先以淡墨泼出石榴的形状,浓泼淡画出花蒂,枝干以枯笔飞白写出,最后以极细的浓墨勾画叶筋。下面的荷用大块水墨铺开,看不出到底是几面荷叶交织,也分不清哪些是草,好像乱柴一样枯笔纵横,但是还是可以从这些线条和墨块中感受到一种情绪的舒张,从这三个中就可以看到徐渭并不是简单的笔墨挥洒,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是在对前人的绘画做了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并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后所作,即是尊重花鸟画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自己“师造化”的结果。徐渭的绘画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外也是充满着自喻色彩,例如他画牡丹寓意自己穷困潦倒、诉说疾苦。他借雪中之竹的,表达自己难以消解的怨恨,或通过石榴寓意自己自持才高,怀才不遇,社会的冷漠无情。不过这也和徐渭的天资聪慧离不开,并不是每个人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就能成功的。
三、大写意花鸟画对后世的影响
明代绘画名家,流派辈出,但大写意花鸟画是当时一个新兴的画风,而徐渭则在他们成就的基础上,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进一步地加以发展,成了晚明画坛一位大写意画的大师。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有倔强不驯之艺,所以不谋而合。”又有诗曰:“尚有一灯传郑燮,甘心走狗列门墙。”还刻了一颗“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可见其对徐文长的崇拜。现代大师齐白石自称“恨不生三百年前,或为诸君磨墨理纸”,可见齐白石对徐渭的深情敬意。他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一个磅礴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画坛和近现代画坛的强大的文人花鸟画大写意派,而且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着。
徐渭的一生这让我联想到了西方的梵高,好像历史上的每个奇才都有着相似命运的考验,而这一考验一旦与艺术触发,便迅速转化成创作的源泉,徐渭在坎坷的命运下将绘画创作化为激情的呐喊,将他此生的痛苦和悲愤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并传达给世人,追求心灵上的自由。我们读到的可能是徐渭不幸的人生,可是,不正是在这不幸的人生中才铸造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袁宏道.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徐渭.精品画集[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0.
[3]王家诚.徐渭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8.
[4]徐渭.青藤书屋文集[M]. 中华书局.1985
[5]王家诚.徐渭传[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8.
[6]孙明道.布衣与簪裾:科举下的徐渭董其昌画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