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数学课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出科学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数学科程的整合,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教师的优势和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备课;创新思维;整合;创造性教育
论文创新点: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的结合,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指出信息化教学的不足,提出改变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2、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例如:我在讲《点的轨迹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一条定长线段L其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滑动,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学生们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了图形探测出中点轨迹并求出了方程。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探测线段上其他点的轨迹。
又如在讲《曲边梯形面积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函数y=9-x2求在[0,3]上与坐标轴围成面积。我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以直代曲”“逼近”的过程,学生从中体会“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是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基本步骤,理解定积分的概念。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猜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中磨练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
3、信息技术,让学习更加高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助教,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质量和时间、精力的双重标准,即一看效果,二看效率(即时间消耗率),它认为在基本相同的教学效果下,如果师生实际所用的教学时间tT,则教学效率就低。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数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数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如果说使用印刷技术呈现的信息是线性的,那么利用超文本技术就能够以网络状数形结构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呈现信息。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数学。与录音机和录像机不同,计算机能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做数学。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設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够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更具有弹性,能灵活自如地进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因此,中学数学教育需要计算机辅助,让计算机的运用给中学数学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使数学教育如虎添翼。
4、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5、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指导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许多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也说:“成功的教学需要多种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回归,我们不难想像这种场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漫无目的地漫游而一无所获,在讨论区中自由地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这样放任自流导致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三角形的认识”中,在学生自由快乐地冲浪的同时,教师不是无所事事,放任孩子们自流,而是积极地旁观,加强了指导与调控,辅导、点拨,让学生走好每一步。
当然,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这样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只是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并且身体力行。
二、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1、教学目的及要求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的工具和解决学科相关问题的工具。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传统教学方式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延续了几千年,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其锦上添花。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有限的,教师表达的方式是单调的。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数学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全新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传统的教学和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两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
3、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潜能,进行规范的电子备课。 “广用为本,创新为魂”。让先进的教学设备发挥其功效,我校的数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决不是对网络资源生搬硬套,而是有选择地使用,根据数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应用资源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网络资源的再次整合。体现出教师自己的风格。我校构建的教育信息化模式,概括起来就是把开展激励教育一—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素質教育。从而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构建的电子备课流程是:由备课组长主持,提前一周备课,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和教法、学法、信息技术组合设计及练习设计;各备课组成员分章节负责设计电子教案,充分利用校园网,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上的网站教育资源、素材资源或多媒体课件资源,借助手提电脑和课室电教平台,实现超文本链接或下载课件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加工成为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的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各备课组成员下载、完善、最后形成个性化电子教案。每个课件都是有专人负责主要制作,其他教师负责提供素材和策划。邗江中学的数学课件是真实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
素材是制作数学课件的难点,有时需要的素材不容易在网上找到,因此,只能够自己做,而且总觉得自己做的好用些,用CAI课件能够很好地解决课的重难点。
1、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某些教学内容抽象,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可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数学CAI的着眼点。
例如立体几何入门难是多年来数学教学的难点,一是画图与识图,图立不起来,二是对空间图形的复杂位置关系条理不清,构思不出来,而CAI在这方面有潜在的巨大优势。如:“球的表现积”,用3D制作,把圆锥和圆台展开,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再制作一个球和一个平面,用平面截球形成不同的圆台这一过程制作成为动画,应用3D制作数学软件,表达了难以用语言说清的问题;“多面体截面作法”,也可以用视听结合方式传授知识信息,可以使学生眼观文字图形,耳听解说旁白,字形规范,作图清晰,其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明显提高。总之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利用CAI软件,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作图能力。
2、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数学课件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像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对动态画面的印象要远远超过对静态画面的印象)。这就为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课件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双曲线”这一章节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这一节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用Authorware软件来制作CAI 课件,将双曲线的形成制成动态的形成过程,设计按钮,学生可以自己控制曲线形成过程,势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它可以突破重点难点但不能代替思维,这就要求制作的课件要考虑全面、周到,在实践中处理好计算机教学“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美。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过去通过师范教育的培养,教师几十年都能以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从事教学了。现在却不行,他既是教师又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数学教师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教育软件,会电子备课,在计算机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他们更需要的数学专业的修养,教学法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技术》 祝智庭 主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2] 《教育信息技术》(2002年) ISSN 1671-3176
[3] 《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北大附中 王鹏远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子备课;创新思维;整合;创造性教育
论文创新点: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机的结合,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指出信息化教学的不足,提出改变策略。
一、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1、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2、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更高效的概念与能力。它能够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等。学生可以达到传统途径下无法实现的领悟层次,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和直觉思维。例如:我在讲《点的轨迹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一条定长线段L其两个端点分别在x轴和y轴滑动,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学生们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了图形探测出中点轨迹并求出了方程。还有的学生进一步探测线段上其他点的轨迹。
又如在讲《曲边梯形面积求法》时,有这样一题:已知函数y=9-x2求在[0,3]上与坐标轴围成面积。我利用《几何画板》展示“以直代曲”“逼近”的过程,学生从中体会“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是求曲边梯形面积的基本步骤,理解定积分的概念。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传递动态使思维“可视”,为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提供直觉材料,为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发现、猜想、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猜想论证、探索与推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决、计算与检验等,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互相启迪中磨练意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
3、信息技术,让学习更加高效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助教,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即质量和时间、精力的双重标准,即一看效果,二看效率(即时间消耗率),它认为在基本相同的教学效果下,如果师生实际所用的教学时间t
4、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认识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只有这样,才能诱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在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沙子,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5、信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教师的指导
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许多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也说:“成功的教学需要多种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主体回归,我们不难想像这种场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漫无目的地漫游而一无所获,在讨论区中自由地发言而不围绕主题。这样放任自流导致的后果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
“三角形的认识”中,在学生自由快乐地冲浪的同时,教师不是无所事事,放任孩子们自流,而是积极地旁观,加强了指导与调控,辅导、点拨,让学生走好每一步。
当然,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这样认为:“如果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一步步展开深刻思考,则信息技术整合就失去了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只是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和表演道具。”“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这句话在信息技术整合的今天,我们仍应积极地倡导,并且身体力行。
二、如何应用信息技术
1、教学目的及要求
我们的教学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的工具和解决学科相关问题的工具。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传统教学方式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延续了几千年,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其锦上添花。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有限的,教师表达的方式是单调的。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数学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堂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全新的教学设计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把传统的教学和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两方面的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计算机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
3、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潜能,进行规范的电子备课。 “广用为本,创新为魂”。让先进的教学设备发挥其功效,我校的数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决不是对网络资源生搬硬套,而是有选择地使用,根据数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应用资源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网络资源的再次整合。体现出教师自己的风格。我校构建的教育信息化模式,概括起来就是把开展激励教育一—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素質教育。从而深入挖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构建的电子备课流程是:由备课组长主持,提前一周备课,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和教法、学法、信息技术组合设计及练习设计;各备课组成员分章节负责设计电子教案,充分利用校园网,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上的网站教育资源、素材资源或多媒体课件资源,借助手提电脑和课室电教平台,实现超文本链接或下载课件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加工成为教学课件,通过校园网的服务器,实现资源共享,各备课组成员下载、完善、最后形成个性化电子教案。每个课件都是有专人负责主要制作,其他教师负责提供素材和策划。邗江中学的数学课件是真实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
素材是制作数学课件的难点,有时需要的素材不容易在网上找到,因此,只能够自己做,而且总觉得自己做的好用些,用CAI课件能够很好地解决课的重难点。
1、突破难点
教学难点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某些教学内容抽象,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不得力。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本身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可进行视、听、触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这正是数学CAI的着眼点。
例如立体几何入门难是多年来数学教学的难点,一是画图与识图,图立不起来,二是对空间图形的复杂位置关系条理不清,构思不出来,而CAI在这方面有潜在的巨大优势。如:“球的表现积”,用3D制作,把圆锥和圆台展开,求出它们的表面积,再制作一个球和一个平面,用平面截球形成不同的圆台这一过程制作成为动画,应用3D制作数学软件,表达了难以用语言说清的问题;“多面体截面作法”,也可以用视听结合方式传授知识信息,可以使学生眼观文字图形,耳听解说旁白,字形规范,作图清晰,其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明显提高。总之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利用CAI软件,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作图能力。
2、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数学课件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像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对动态画面的印象要远远超过对静态画面的印象)。这就为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手段。
课件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双曲线”这一章节是高中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这一节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枯燥无味。用Authorware软件来制作CAI 课件,将双曲线的形成制成动态的形成过程,设计按钮,学生可以自己控制曲线形成过程,势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它可以突破重点难点但不能代替思维,这就要求制作的课件要考虑全面、周到,在实践中处理好计算机教学“辅什么”和“怎么辅”的问题,将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更美。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过去通过师范教育的培养,教师几十年都能以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从事教学了。现在却不行,他既是教师又是学习者、研究者,要求数学教师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教育软件,会电子备课,在计算机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他们更需要的数学专业的修养,教学法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技术》 祝智庭 主编 教育科技出版社
[2] 《教育信息技术》(2002年) ISSN 1671-3176
[3] 《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北大附中 王鹏远